世界观: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逻辑架构
2024-10-23胡大生
摘 要:世界观是人类对世界的根本性思想和整体性观念,由世界本原、世界万物和人三大要素构成,在这三个世界观要素的不同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从根本上影响和塑造人类文化的两种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世界观结构:一是“世界本原—世界万物—人”的生成性世界观,二是“人—世界本原—世界万物—他人”的生存性世界观。在人类文化体系中,生成性世界观通过世界本原产生世界万物和人的结构性思维,帮助人类“定位宇宙”“安排人生”,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价值的依据和意义的根源,为整个文化体系提供统领性和支撑性的精神内核和发展导向;而生存性世界观通过其内在的以人与世界本原、人与世界万物和人与他人这三大关系的基本结构为整体性的文化体系,从精神上划定了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逻辑架构和基本格局。研究世界观和文化体系的关系,不仅可以深化对世界观和文化的理解,而且对于促进我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世界观;生成性世界观;生存性世界观;文化体系;文化结构
世界观与文化的关系,是现代文化学理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19世纪以来,随着文化学的诞生与发展,人类对文化的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阶段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对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文化类型的多样性都有了长足的认识。现代文化学理论一致认为,以神话、宗教和哲学形式表现出来的世界观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但是文化学理论对于世界观与文化体系的关系以及世界观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是本文研究世界观与文化体系的关系的理论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促进文化的系统发展和全面进步,而世界观与文化的关系则是我们理解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我们研究世界观与文化体系之间关系的现实原因。本文对世界观与文化体系关系的研究从三个步骤来展开:第一步是要了解世界观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结构,这是我们理解世界观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第二步是要揭示世界观为什么和怎样对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发生决定性的塑造作用;第三步是剖析世界观如何从精神方面划定了整个文化体系的结构和格局。
一、世界观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
世界观,又叫世界图景,是人类对世界的根本性和整体性认识,是一种具有根本性和整体性的思想观念,本质上是人类对整体世界的能动反映,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对生存其中的整体世界的一种综合性模拟。世界观理论来自人类对神话世界观、宗教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的共同性和普遍性的认识与概括,是一种具有中立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关于世界的根本性认识和整体性观念。对神话世界观、宗教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进行比较和归纳,世界观理论发现了人类认识整体世界的世界观的三个构成要素以及由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两种基本结构。
(一)世界观的三个构成要素
世界观理论认为,神话世界观、宗教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这三种基本类型的世界观都是由相同的思想要素,即世界本原、世界万物和人构成的,这三个构成要素在世界观里面处于不同的地位,对于世界观的构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 “世界本原”是世界观的核心构成要素
“本原”这个概念和术语来自古希腊哲学,有“始基”“开始”“基本原则”等含义,其本质为世界万物的共同起源或者共同来源。“世界本原”是整个世界观最为核心的构成要素,它是世界万物和人类存在的终极来源和共同原因。人类历史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自然主义和超自然主义两种基本类型。自然主义的世界本原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基础的自然性存在,如物质或者某种自然属性。超自然主义的世界本原思想则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的共同来源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存在或神性存在。
2. “世界万物”是世界观的基本构成要素
“世界万物”,可以简称为世界或者宇宙,现代人又称其为“自然界”。世界万物,是人类对周遭生存世界的一种概括性认识和统称。在世界观中,世界万物是一种区别于世界本原和人类的存在领域,世界万物既是世界本原作用的结果,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基础条件。由于世界万物(自然界)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因此成为人类世界观重要的认识对象,成为世界观的基本构成要素。
3. “人”是世界观的主体构成要素
人包括群体的人、社会的人,也包括个人。作为“天地之灵”“五行之秀”的人,具有强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与世界本原和世界万物有着重大的区别。人类探索世界本原是为了给人的生活寻找终极意义,人类认识世界万物是为了帮助人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人”是构成世界观的主体性要素。
(二)世界观的基本结构
美国研究世界观的著名学者大卫·K.诺格尔(David K. Nangle)说:“我认为,我们应把世界观理解为一种符号学所谓的现象,重要的是,我们应把世界观理解为一个叙事符号的系统,这个系统建立起一个有力的结构,人们的思想(理性)、解释(解释学)和认知活动(认识论)都是在这个结构中进行的。”[2]世界观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通过其内在结构,从根本上影响和塑造着人类的理解活动和实践行为。世界观理论认为,在世界本原、世界万物和人这三个构成要素及其彼此之间不同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两种世界观的基本结构:一是“世界本原—世界万物—人”的生成性结构,这种结构形成的世界观,主要目的是解释世界万物和人是怎样产生的,为人类的生存活动提供意义的源头:二是在“世界本原—世界万物—人”这种生成性世界观的基础上,以人为中心,以人与世界本原、人与世界万物和人与他人这三个基本关系为基本构架,形成的“人—世界本原—世界万物—他人”的生存性世界观,在生存性世界观的基础上,人类对自己整体生命活动的领域进行了认识和划分。
二、生成性世界观为人类文化提供了精神内核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世界观,特别是“世界本原—世界万物—人”这种结构的生成性世界观,对人类价值观的形成和人类精神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具体来讲,生成性世界观在“知识”和“价值”两个方面孕育和滋养了价值观。
首先,生成性世界观为价值观的构建奠定了“知识”基础。人类通过生成性世界观的结构,在“世界本原—世界万物—人”的思想框架中展开思考和想象,认为“世界本原”凭借自身的特质和能力,生成了“世界万物”,也产生了“人”。人类通过这种世界观,了解了自己的由来,明确了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知道了自己生命活动一切问题的答案,为确立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奠定了基础。生成性世界观实质上是人类“生存于世”的一种基础知识,也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智慧,对人类的生存活动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例如,中国传统儒家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天”,“天”生万物,世界万物(统称为“地”)和人类都来自“天”,由此形成了“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生天地之间”的认识。可见,世界观在人的生存活动和文化创造中起到了潜在的知识性的奠基作用。
其次,生成性世界观为价值观提供了意义源头。
生成性世界观不仅是人类理解整体世界和自己的来源及其关系的“前见”“前有”和“前理解”,也是人类的生存活动和o51mrwhp+x85iuF2SshPdg==文化行为的知识基础,还是人类生存意义的根基和价值观的源头。实际上,在人类展开从世界本原产生世界万物和人的思想过程中,世界本原和世界万物、世界本原和人、世界万物和人,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也在逐渐明确起来,人类正是通过生成性世界观的结构运思,了解了人与世界本原、人与世界万物和人与他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在此基础上,人类的价值观才得以形成。以中国传统的道家为例,道家认为,“道”乃天地万物和人类之本,“道”生天地万物和人,在这一生成性世界观的基础上,人类生存价值的源头和领域被找到了。由于“道”是一切的根源,是人类生命的来源,“道”成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意义来源,或者说是人类生活的最高意义和终极价值,因此,在道家看来,悟道、修道、证道、传道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人最深层的生命意义被找到了。在“道”的“创化活动”的基础上,人的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每个领域的基本价值得以建立,在道家的价值观体系中,毫无疑问,处理人与道的关系以及道对于人的价值成为最重要的领域,是人类生活最核心的活动。世界万物和人皆为“道”所“化生”,本原相同,材质相同,区别在于“道性”或者“灵性”有所区别,人为“天地之灵”“万物之秀”,人在对待世界万物的时候,一方面,要利用万物来滋养自己,但要善于利用、合理利用;另一方面,要善待万物、反哺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共生共存。
最后,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的价值是人的生存活动的重要领域,在这方面,道家主张人与人之间要自由、平等、关爱、和谐。由此,我们可以见到,生成性的世界观从根本上孕育和滋养着人类文化的价值观。
生成性世界观对价值观形成的知识性和意义性作用,又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概括为“定位宇宙”“安排人生”[3]。所谓“定位宇宙”,即人类通过世界观找见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明确自己与周遭的“他者”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的生存活动建立起基础的指导性知识;而“安排人生”,即在“定位宇宙”的生存性知识的基础上,对生活的整体状况和各个领域做出理解和规划,明确方向和目标,确立各个领域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世界观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统领性和引领性的价值观内核,世界观成为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三、生存性世界观搭建起文化的逻辑架构
世界观由于构成要素之间的不同关系形成了生成性世界观和生存性世界观的区别,生成性世界观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价值的内核和精神的动力,那么,生存性世界观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产生着怎样的作用呢?
所谓生存性世界观,是在生成性世界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人的生存活动为中心的世界观,其基本结构为“人—世界本原—世界万物—他人”,这种世界观围绕着人的生存活动来展开,形成了“人与世界本原”“人与世界万物”和“人与他人”三种关系构成的基本结构。
在人类学家对文化进行现象描述性的定义时,他们发现,人类文化的领域也可以划分为三大领域。当前一本使用非常广泛的文化学教材《文化学概论新编》对文化的领域和结构是这样划分的: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文艺是偏重于感情的,哲学科学是偏重于理智的;二是社会生活方面,我们与周围的人——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三是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即是。[4]我们将生存性世界观的结构和人类文化在现象方面的结构进行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的结构。实际上,生存性世界观的结构正是对文化内在逻辑结构的揭示和反映,如果运用康德的哲学思维来理解,可以把生存性世界观叫作文化的“先验规定”。运用生存性世界观的结构来理解文化的结构,不仅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文化的基本格局,了解文化为什么具有这种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精神根基。
(一)人与世界本原的关系与精神文化
在生存性世界观的内在结构中,人与世界本原的关系是根源性的部分,决定着整个世界观的性质,从根基上决定着文化的精神气质,从整体上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世界本原是人类的根本来源,也是人类的“故乡”和最终归属,人类探索世界本原的过程,是人类回到故乡、回归家园的精神之旅,人类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本质上就是人类对“故乡”和精神家园的不同理解,在此基础上人类建立起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人类对世界本原的理解存在差别,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自然主义和超自然主义两种类型,因此,在自然主义的世界本原思想及其世界观的基础上展开的精神文化和在超自然主义的世界本原思想及世界观的基础上展开的精神文化,在精神和气质上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一般来讲,自然主义的世界观孕育世俗主义的精神文化,以享受快乐作为幸福的基本原则,把享乐作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超自然主义的世界观则滋养出神圣主义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将人类灵魂的得救和解放作为终极追求,将世界本原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终极目标。很明显,这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的方向引导的差异是巨大的。
(二)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与物质文化
在生存性世界观的结构中,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基础性的,这种关系在文化结构中的体现就是物质文化。人类既是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又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的世界万物有所区别,因此出现了特殊的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世界万物的,世界万物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所以人与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事实性。但是,人类在寻找世界万物和自己的来源时发现了世界本原,在世界本原的思想根基上,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又呈现超越性和价值性。人与世界万物的事实性和价值性关系在文化中体现为物质文化。人类的物质文化不仅要处理人与世界万物或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实性关系,还要解决它们之间的价值性关系。世界观对人与世界万物的事实性和价值性关系的规定对人类的物质文化必然造成深刻的影响。
(三)人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文化
在生存性世界观的结构中,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主体性的组成部分,这个关系以人与世界本原的关系和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为基础,主要认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从思想上建立人与人之间共同生活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在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社会文化。从人类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人与世界本原的精神性关系及其思想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的本原思想衍生出来的“天命”观念和“以德配天”的意识形态思想,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合理性的来源。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就是这方面的经典研究和理论总结。在人与世界本原关系的精神基础和人与世界万物的精神关系的基础上,人类得以能动地认识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建立、维护和改革社会制度,这些构成了人类规范性的社会文化。
根据上述对生存性世界观的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对应关系的分析,可以证实世界观和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由于世界观和文化在结构方面的同构性,世界观可以作为一种能正确剖析文化结构的理论工具。同时,人类也可以通过世界观理论的思考和研究,积极主动地为文化的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提供合理可行的逻辑架构。
四、结语
世界观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文化体系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世界观是文化的精神基础。人类的世界观思维通过世界本原、世界万物和人三个构成要素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对世界形成根本性和整体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世界观形成了生成性世界观和生存性世界观两种基本结构,生成性世界观为文化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生存性世界观则从逻辑架构上反映和划定了整体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基本格局。对于世界观与文化的这一深层次的关系,用柏拉图的哲学语言来说,世界观就是文化的“理念”;套用现代生物学的术语,世界观就是文化的“基因”。对此,美国哲学家霍菲克(W.A.Hoffecker)认为:“世界观决定着个体和群体浸染其中的文化活动。”[5]对世界观与文化的这种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可以极大地拓展人们对世界观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我国现代文化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对于我国推进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17.
[2][美]大卫·K.诺格尔.世界观的历史[M].胡自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3]尤煌杰,张雪珠,陈俊辉,等.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8.
[4]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第4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9:6.
[5][美]霍菲克.世界观的革命——理解西方思想流变[M].余亮,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