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PDCA循环模式的3D打印与逆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2024-10-23邵敏武通海张彦鹏栗茂林沈瑶
摘 要 在工程训练实践课程体系中新建3D打印与逆向工程技术课程,将3D打印技术、三维设计技术、三维扫描技术、逆向工程技术相互交叉结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不仅融合了创新设计的内容,还融入PDCA循环模式,增强学生的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逆向工程技术;PDCA循环模式;工程训练;实践教学;3D打印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19-0157-03
0 引言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服务经济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高校实践工程训练相关课程应与时俱进,持续地改革创新,紧跟当前科技发展的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方法,将新技术引入实践课程内容。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知识的跨学科应用,同时需要强调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1]。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新背景下的3D打印技术与逆向工程技术成为新技术的代表,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及其工业应用的普及,国内一些主要大学已经将对3D打印的学习和3D打印实践作为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然而,相关教学往往集中在3D打印工艺学习方面,缺少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进行锻炼和综合实践运用的机会。一些高校在3D打印技术教学中添加了三维扫描的内容,但也只是使用扫描得到的数据进行3D打印制造加工,并没有将扫描数据检测环节和逆向工程技术添加到3D打印技术的教学中,更没有创建全周期的PDCA循环学习系统[3-5]。
1 PDCA循环
PDCA循环理论是质量管理专家Watson K等[2]提出的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包含设计、实施、验证和操作四个阶段。PDCA循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控制循环连续运行,循环次数多,且不断增长。PDCA循环可以科学地管理工作流程,提高连续循环的工作质量。
PDCA循环模式在美国许多大学被78d9b14b69cb791f4fe1f0458c70e46e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一些国内医学类高校在医学和护理学实践教学中也融入了PDCA循环模式,效果良好。但在工程实践教学中使用PDCA循环模式的大学还很少,目前主要是用于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较少用于教学内容设置。将PDCA循环模式用于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更寥寥无几,与3D打印技术教学相结合的几乎没有。
2 西安交通大学在教学改革前的状态和进行
教学改革后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校原有的工程训练实习各工种中既没有3D打印工种,也没有逆向工程技术工种。进行教学改革后,将3D打印技术与逆向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这一新工种加入工程训练实习,让学生可以紧跟新时代和新技术的发展,学习并掌握现代加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学校原有工程训练实习中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都有待提高。学校原有的工程训练实习实践性比较强,实践的时间很集中,不仅班级多,而且学生人数也多,以教师的讲授、示范以及学生的模仿和操作实践学习为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实践的效果和最终的实践质量均有待提高。经过教学改革,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首先融合创新设计的内容,其次是逐层地建设融入PDCA循环模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循环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在学校原有的工程训练实践中,学生难以理解质量和优化的概念。通过教学改革,在工程训练实践过程中融入质量管理学的PDCA循环模式,主要通过增加三维扫描测量和逆向工程方面的优化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理解质量和优化的概念。
4)学校原有的工程训练实习较少体现学科交叉。以多个工种的操作技能训练为主,各个工艺技术之间相对独立且缺少交叉,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存在孤立的现象。通过教学改革,将3D打印技术、三维设计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和逆向工程技术相互交叉结合,融入PDCA循环模式,并将这些知识和技术交叉串联到一起,探索并构建出具有实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的教学体系。
3 教学改革的内容
为了适应新工科建设的发展需求,紧跟新时代、新技术、新方法,学校在工程训练实习的课程体系中开设3D打印与逆向工程技术课程。
在课程建设中,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侧重工程素养的培养,将PDCA循环模式引入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分别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质量管理意识和工程素养。
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在工程训练的课程体系中开设3D打印与逆向工程技术课程;将3D建模设计、3D打印技术、三维扫描技术、三维测量技术、逆向工程技术相互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图1所示。
2)在课程的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PDCA循环模式,包含四个阶段:即教师设计实践项目(Plan)—指导学生完成实践内容(Do)—考评学生实践情况(Check)—总结经验并改进(Action)。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讲授指导和反馈沟通形成闭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进行,不断建设并完善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
3)在课程的实践内容设置中融入PDCA循环模式的教学内容。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核心,学生设计作品(Plan)—打印作品(Do)—检验评价作品(Check)—优化改进(Action)四个阶段不断循环,完善作品整体性能质量,从而在提升学生设计创新能力、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熟悉PDCA循环的概念、模式和流程,同时从创新设计出发,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提升质量管理意识。
4)在教学内容PDCA大循环中的小环节也融合PDCA循环。以打印作品(Do)和优化改进(Action)阶段为例。在学生实践打印作品(Do)阶段中,建立并完善该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内容中设置融入PDCA循环模式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设计工艺过程(Plan)—打印零件(Do)—用三维扫描仪检测加工质量(Check)—再设计工艺参数优化改进(Action)四个阶段,并通过PDCA循环提高零件的加工质量,通过不同的工艺设计(3D打印设备选择、零件不同的摆放位置、不同摆放方向、不同的打印参数设置),进行加工后的对比,提升学生对3D打印工艺的理解和学习。融入PDCA循环模式的打印作品(Do)阶段工程训练流程如图2所示。
在学生实践优化改进(Action)阶段中,将逆向工程技术融入该环节,要求学生完成选择参照物及确定改进目标(Plan)—用三维扫描仪和逆向设计软件对参照物进行数模建立(Do)—检查数模与改进后的目标差距(Check)—用逆向软件改进优化设计(Action)四个阶段,在优化产品的同时,完成完整的逆向工程实践流程,加强学生对逆向工程技术的理解和学习,如图3所示。
5)在3D打印与逆向工程技术创新实践教学平台软硬件建设中,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结合,构建包含创新设计分模块、3D打印加工制造分模块、三维表面扫描测量分模块、逆向工程分模块在内的综合性3D打印与逆向工程技术创新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兼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元目标,用于探索创新型教学机制,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业实践和创新实训环境。
6)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上,让学生获取面向新工科的核心知识点:①3D打印方法分类及其工作原理、应用特点;②3D打印原型设计和工艺参数影响;③3D打印材料的发展状况和各种材料成形技术。同时让学生获取其他知识点:①三维扫描建模过程;②三维扫描检测不同3D打印工艺参数对成品精度的影响;③逆向工程的流程和关键技术、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等。
7)在面向目标学生群体的定制化菜单中设计系列化的3D打印课程与培训内容。
①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例如:针对非理工科学生,进行8学时的3D打印初阶实训教学;针对工科学生,进行16学时的进阶实训教学;针对医学院学生,进行与医学交叉的3D打印实训教学;针对工业设计、艺术类学生,进行8学时的艺术相关3D打印实训教学等。
②根据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培训内容供学生选择。例如:对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3D打印加工课程训练;对自主实践的学生进行基础化、细致化的3D打印加工指导。
4 教学改革的成效
教学改革的成效:1)显著提高了本科生对现代增材制造加工技术的理解和掌握;2)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3)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工程思维和逆向工程设计能力;4)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5)强化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念;6)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从项目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的反映来看,该教学改革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高。
5 参考文献
[1] 周峥嵘,何流洪.读懂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新工科范式下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J].高教学刊,2021(6):69-71,75.
[2] Watson K, Modgil S, Modgil C. Quality in Education[M].London:Cassel,1997.
[3] 王光艳,冷光明,罗青龙.3D打印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6):36-37.
[4] 郭文霞,张海川.工程训练开设3D打印技术实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5):49-51.
[5] 杨洋,李金良,耿冬妮,等.工程训练3D打印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7):88-89.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4.19.157
*项目来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3D打印与逆向工程技术课程改革”(项目编号:2209044692204
23);西安交通大学2022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前沿探究的工程训练实践课程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项目编号:22WL09Y)。
作者简介:邵敏、沈瑶,工程师;武通海,博士,教授;栗茂林,博士,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