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
2024-10-23董强覃彦峰
山河披锦绣,盛世写华章,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75年来,我们由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成长为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比较完整的发展中国家;75年来,我们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5年来,我们从受尽列强欺凌的弱国,演变为世界和平的坚定捍卫者与维护者。75年来的伟大成就,归功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始终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今,我们正奋楫扬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在万众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重大部署,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和国家今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作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被赋予重大历史使命。可以说,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更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一论断,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生产力发展高屋建瓴的系统把握。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人正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改革与创新的道路上,期冀以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国生产力整体跃升,从而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不禁思索,究竟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赋予的重大价值
在“逆全球化”浪潮和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的现实要求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多维竞争与变革挑战。为了适应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各国纷纷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力度,探索新的生产力模式,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过程、基本内涵、核心标志及本质特征做出系统性论述。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一种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型动力,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先进的生产力。归根到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新”为起点,以“质”为核心,以“生产力”为立足点。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由实践经验浇灌而结出的理论硕果,是一次由生产力发展引发的思想跃迁。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它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生产力革新与优化的金钥匙,是未来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所在。诚如所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也被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实践所印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求我们深化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与卡点。可以说,作为新的物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已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被广泛运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
新质生产力的总体特征
高科技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科技研发与技术应用已实现了质的飞跃。作为数字化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日臻成熟,数字传感器、服务器、高端芯片、通信设备等软硬件产品正持续迭代更新,相关技术及产品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领域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呈现数字技术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的新趋势。
可以说,科技创新是深刻重塑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它不仅催生了新产业和新业态,还推动着生产力朝着更高级、更先进的方向演进。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所形成的高科技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我们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新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因“新”而兴。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90%以上的示范工厂得到应用,传统产业走上转型升级的创新之路。
高效能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技术、资金、人才、劳动力、数据、土地等一系列生产要素日益实现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特别是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极大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可以说,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对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有助于提升生产流程的效率,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进而促进产业体系的深度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势能。
高质量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蝉联全球榜首。尤其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然而,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凸显。
可以说,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着力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借此提升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提供广阔空间。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
数字赋能
数字赋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数字赋能不仅能够推动公共服务的现代化,还能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政务数字化,即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保障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行整体协同、智能高效、平稳有序,有助于实现政府治理方式变革和治理能力提升。“随申办”“粤省事”“浙里办”是数字赋能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典型案例。这些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政务服务的线上化和智能化,显著提升了政府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
农业数字化,即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依托新型信息技术全方位深入“耕、种、管、收”各个环节,便于农业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助于加速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江苏省海安市的季和农场,“90后”新农人把农场数字化搬上大屏幕,通过大屏幕实时了解每块田的种植信息。此外,数字春耕团队还运用物联网技术,使用无人机、传感器等高科技设备,实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通过反馈信息及时指导种粮大户施肥、打药和灌溉。新农人还将耕种搬到“线上”,用键盘代替农具,用代码代替劳作,将先进设备带进田间地头,用现代科技赋予传统行业新的生命力,为农业建设添砖加瓦,让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数字乡村将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制造业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在传统产业中的创新实践,即通过引入智能化系统,实现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发展模式。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涌现出了生产数量统计难、设备状态管理难、能源消耗分析难等难题,山东省淄博市的制革企业通过搭建皮革数字大脑,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实现了皮革加工的精准控制,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研发周期,确保了交货准时率。
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2024年7月,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3年,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五个国家数字经济总量超过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超8%。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AI)企业近3万家,美国占34%,中国占15%;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共计1328个,美国占44%,中国占36%。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国在5G通信、北斗导航系统及国产芯片等领域取得了质的突破。这些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5G技术的部署和应用,为智慧城市、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它以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和便捷的服务。5G技术还力促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通过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球5G网络部署加快推进,截至2024年3月,全球已有112个国家和地区的301家网络运营商提供5G商用服务。我国5G“适度超前”部署,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截至2024年5月,我国5G基站总数建成383.7万个。5G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4个,大型工业企业渗透率达37%,建成超2.9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覆盖工业、港口、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
北斗导航系统的完善和全球定位服务能力的展示,打破了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独霸世界的局面。北斗导航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维护了国家的战略安全和地位,还促进了精准农业、物流跟踪、城市运维等产业的发展。
国产芯片的异军突起,则是中国在“卡脖子”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自主技术创新标志性成果。面对全球芯片产业的竞争和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中国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与研发,逐步减少了对高端芯片的外部依赖。这不仅保障了国家科技安全,增强了产业竞争力,也推动了下游产业链的升级和国内市场的繁荣。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达46.3万家,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精武强军
当今世界局势总体和平稳定,但局部战争依旧持续不断。如何打赢智能化特征的局部战争,已成为我军作战力量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
新兴领域的战略能力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主赛场和新高地。新兴领域战略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国防和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新域新质的作战力量。“新域新质”意味着未来的军事力量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陆、海、空领域,而是向天、电、网等全域战场拓展,形成多维一体的作战体系。这些新质作战力量以智能化、网络化、无人化为特征,具备更高的作战效率和更强的灵活性。
智能化军事武器装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武器装备的研发领域之中。这些前沿技术拥有极强的时代性、战略性、颠覆性等价值属性,蕴含着创新突破的巨大潜能。这些前沿技术不仅提升了武器装备的性能,还实现了作战指挥的智能化、自主化、协同化,极大地提高了作战效能。
新型作战理念革新。与传统的战斗力粗放式供给相比,新质战斗力更加注重优化供需对接机制,保持战斗力需求与战略资源供给的动态平衡,以期构建稳定可持续的战斗力发展生态。传统的“消耗战”理念逐渐被“信息战”“智能战”所取代,新型作战理念更加注重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通过精准打击、快速机动等手段实现作战目的。
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现阶段,我国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必须大力发展以绿色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变革发展动能,创新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正不断加速。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风能、太阳能的广泛开发和应用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有效控制了工业排放,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了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国在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方面连续多年领先全球,这不仅优化了国内能源结构,也为全球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新型储能技术的开发,如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氢储能等储能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供应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难题,增强电网的稳健性和灵活性。如北京建材企业的脱硫石膏项目,通过将电厂的副产品脱硫石膏转化为高质量建材,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的实践应用典范。
显而易见的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说,绿色发展不仅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长期以来,汽车碳排放问题威胁着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培育我国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的重要内容。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4.3%。
产业升级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川省宜宾市的锂电池产业和湖北省荆州市的芦苇新材料项目就是产业升级的代表。宜宾因富含锂资源而成为中国重要的锂电池生产基地,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宜宾的锂电池产业不仅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还广泛应用在电动汽车和移动电子设备等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荆州则深度开发丰富的芦苇资源,使原本普通的造纸原料摇身一变成为新型环保材料。这些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绿色选择。这种基于本地资源的创新开发,不仅解决了环境问题,也促进了产业的多样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减少火电、钢铁和水泥等高耗能与高碳产业的比重,通过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此,我们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从而推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建设。
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做出的理论概括。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新质生产力影响深远,已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支撑。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重大部署。纵观全球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方面,就在于不断通过创新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创新主导体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过程。我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高水平对外开放蓄势赋能,推动形成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格局。新质生产力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同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增进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
要言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先进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牵引力、竞争力的部分。只有做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从根本上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助力中国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科技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也将在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守正创新的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拓中国发展新境界,不断为人民创造新福祉。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