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动物——名闻天下的“狐狸精”
2024-10-23陈之旸
《聊斋志异》堪称一部充满着生动描述的“中国本土动物手册”,要说全书名气最大、出场数最多、曝光率最高的动物,必然是各种各样的“狐狸精”。比如情深义重的青凤、天真无邪的婴宁、顾全大局的辛十四娘、坚贞不屈的鸦头、侠肝义胆的红玉、义结金兰的封三娘……据统计,《聊斋志异》近500篇故事中,涉及狐狸的就有80多篇。这些形形色色的狐女们,基本都是以中国北方的狐狸崇拜和“狐狸精”传说为蓝本,经再创作而成的。
那么,人们常说的“狐狸精”究竟对应的是自然界中的哪种动物呢?
“狐”“狸”同科不同属
其实,“狐狸”只是民间俗称,从动物分类学角度来看,“狐”和“狸”是同属犬科的不同属动物。犬科包括狼、狐、豺、貉、胡狼等30余种,中国出产7种,分别为狼、赤狐、沙狐、藏狐、豺、貉和亚洲胡狼。
广义上讲,“狐”可以理解为犬科分类下以赤狐为代表的狐属、食蟹狐属、南美胡狼属、伪狐属、大耳狐属及灰狐属等几属动物;狭义上讲,“狐”仅指赤狐这一种动物。至于“狸”,虽然它看起来像一只“土肥圆”版的狐狸,但实际为犬科貉属动物—貉。日本动画片《平成狸合战》中的“狸猫”其实就是在日语中被称为“タヌキ(读如‘Tanuki’)”的貉。
也就是说,因为狭义上的“狐”仅指赤狐,所以赤狐也成了各种神话传说中“狐仙”“狐狸精”的原型。
赤狐之相
在犬科动物中,赤狐属于中小型;但在狐属中,它却是体形最大的一种。赤狐头体长50~65厘米,体重3.5~7.5千克,尾长28~49厘米,雌性个头略小于雄性。赤狐长着大大的圆耳朵和细长的吻部,深棕色眼睛的眼角微微向上倾斜,颇具“媚态”。夜里,赤狐眼睛底部的虹膜还能将微弱的光线反射到视网膜上再次成像,远远望去,就像两颗发光的夜明珠一般。故而蒲松龄笔下的“狐狸精”在现出原形时,常常“光自两眸出,晶莹四射”(《陵县狐》篇);而幻化为女子时,不但“秋波流慧”(《青凤》篇),还能“屡望颜色”(《封三娘》篇)。
虽然名为“赤”狐,但赤狐的毛色因季节和产地不同而变化极大,虽有部分个体的毛色呈银灰色、灰黑色,甚至深黑色,但大部分赤狐的毛色为红黄色、红棕色、深红色不等,故赤狐又有“火狐”之称。赤狐的尾巴粗大而蓬松,尾尖长着松软的白毛;四肢相对其他犬科动物更加瘦长、纤细,难怪赤狐幻化的狐女都“手腻如脂”(《红玉》篇)呢。
赤狐通常每年12月前后进入发情期,次年1、2月完成交配,5、6月诞下幼狐。雌狐属于“高产”妈妈,一胎通常可产4只,曾有过最多生产13只的记录。产后,雌狐会在自己挖掘或者其他兽类(如旱獭和獾等)废弃的洞穴中抚育幼崽;雄狐则负责外出猎食。小赤狐们会在10周左右断奶,但完全发育成熟需要10个月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先出生的“哥哥姐姐”会帮着“爸爸妈妈”一起照顾“弟弟妹妹”。由是观之,《阿绣》篇中两位狐女姊妹情深也绝非偶然了。当然,一旦小赤狐们彻底长大,“爸爸妈妈”便会毫不留情地把它们“拒之门外”,强行逼迫它们“离家闯荡”。
分布甚广
赤狐是世界上野生陆地食肉动物中分布范围最广泛的一种,也是整个北半球犬科动物中产地最广、数量最多、最为常见的一种,亚种有40余个。不仅数量上占优势,在适应环境方面,赤狐也绝对是优势物种。从僻静的乡村到热闹的城镇,从炙热的沙漠到严寒的冻土层,从茂密的森林到海拔超过4000米的草甸,赤狐的生存范围极其广阔,几乎到处可见它出没的身影。在我国,赤狐曾广泛分布于除台湾、海南两地的各省市,尤其在华北山地、青藏高原—横断山、川西、滇西北、蒙古高原和西北地区更为常见。赤狐的分布范围如此广,主要是因为它有着超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超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胃口好 吃嘛嘛香 赤狐是绝对的机会主义型杂食动物。小型啮齿类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昆虫以及植物的果实、块茎……赤狐基本是见啥吃啥,吃嘛嘛香。靠近人类生活区的赤狐甚至学会了翻找人类的厨余垃圾以填饱肚子。而在缺乏足够“生鲜食物”的冬季与早春,赤狐食腐的比例会增加,极大依靠进食动物尸体来应对食物短缺的局面。
身手健 捕食强手 赤狐体格强、身手健,视觉、听觉、嗅觉均很发达,听觉尤其敏锐。它们能够听到草丛中甚至地下其他小动物发出的细微声响,随后悄无声息地慢慢接近对方,待算准距离之后,一跃而起(跳跃高度可近1米),从猎物正上方落下,靠压制之力捕捉猎物。享受美味的时候,赤狐并不直接咀嚼,而是用锋利的裂齿(又叫切尖齿,食肉类哺乳动物上颌最后一颗前臼齿和下颌第一颗臼齿构成的一对用于剪切食物的特化牙齿)把肉撕成小块,然后直接吞下,在胃里完成消化。吃鸟蛋的时候,赤狐会先用前爪按住鸟蛋,再用锐利的牙齿在蛋壳上咬开一个破口,最后用舌头舔舐蛋液,完全“吃干抹净”。
脑子好 懂得“装傻” 和许多动物一样,赤狐也会把吃不完的食物藏起来,即便过了较长时间,它们还是能准确找到自己的食物储藏室。不过,为了迷惑猎物,聪明的赤狐有时也会“装疯卖傻”:遇到猎物时,赤狐会像傻瓜一样追着自己的尾巴原地转圈。一旦好奇心太重的猎物丧失戒备,一点点靠近赤狐想要一探究竟时,赤狐就会“瞬间清醒”,一把抓住倒霉的猎物。《小翠》篇里有位狐女小翠,憨憨傻傻看似“颠妇”,实则为家人消灾避祸,保全获利。看来,狐女小翠的怪异举止实属有根有据。
赤狐之用
赤狐是“双商爆表”、身手敏捷的动物,不只中国民间有关于“狐仙”的各种传说,世界范围内,赤狐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日本会把狐狸作为掌管五谷的神之使者供奉在乡间“稻荷”中;法国民间故事集《列那狐传奇》中狡黠机智的赤狐让人记忆深刻;在著名影星阿兰·德龙主演的电影《佐罗》中,大侠“佐罗”之名就来自西班牙语“Zorro(狐狸之意)”一词;美国纽约州玛丽斯特学院的吉祥物以及2015—2016赛季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冠军莱斯特城队的标志也是赤狐……
赤狐皮的针毛较长,颜色抢眼,底绒柔软,保暖性强,适合做配饰、围巾、帽子、夹克和外套等。早在20世纪初,从美国输入英国的赤狐皮数量就已达年均1000张左右。2013年,一张赤狐皮在北美交易市场的行价约为66美元(约合人民币400元)。因为价格实惠,赤狐皮相关产品也颇受消费者欢迎。根据中国皮革协会数据,2023年,全国赤狐取皮数量约303万张,取皮数量最大的省份正是蒲松龄的家乡山东省,占全国赤狐取皮总量的40.55%。
有趣的是,虽然在“穿”的方面,人们对赤狐进行了极大利用;但在“吃”的方面,人们却不太待见它。尽管考古人员在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半坡人吃剩的赤狐骨骼,然而此后,翻遍中国史书,却再难见人们食用赤狐的记载,仅在清代徐珂《清稗类钞》中有一则关于曾国藩吃狐肉的轶事。“曾文正嗜野味,山豚、野鹿之类,好之尤笃。军人有射得封狐进献者,令宰夫燔(烧烤)之,于是军人庆得皮,文正庆得肉焉。即夕开筵,招幕宾同食。客低首大嚼,莫能辨味。文正笑曰:‘此物媚能惑主,其肉本不足食。以我之饕餮,污诸君齿颊,再饭当不设此。’举座顿悟。”士兵射得了一只赤狐,爱吃野味的曾国藩令厨师宰杀烧烤,并邀请宾客共享。客人们埋头大嚼,却不知是何野味。曾国藩笑着说,此物媚能惑主,本不该食,因为嘴馋好这一口,污了各位齿颊,下次再不安排了。众人顿时明白,原来自己吃的是狐肉。古人没有像对待熊掌、鱼翅、燕窝、海参那般花大心思研发各类“舌尖上的狐狸料理”,于赤狐而言,也算是莫大的幸事。
回到当下,虽然赤狐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体评估为“无危”物种,但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赤狐种群仍然受到威胁。在蒙古国,赤狐因遭遇牧民的过度捕杀而处于“近危”状态;在韩国,赤狐已濒临灭绝。对于赤狐,我们还是应当坚持保护栖地、科学利用的原则,才能让在中国文化中绵延数千年的“狐大仙”,永远“仙风道骨”地徜徉在身边的绿水青山之中。
【责任编辑】谌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