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策略分析
2024-10-23孙炳
摘 要: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中职汽修专业的课程设置需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汽修人才。本文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探讨了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接策略,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引入企业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建立健全课程评估体系等,旨在为提高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汽修 课程设置 市场需求
近年来,汽车产业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汽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对电动汽车维修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中职汽修专业”)作为培养可以从事汽车零配件管理、维修业务接待、配件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其课程设置是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前景。[1]然而,当前部分中职汽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此,研究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市场需求调研分析
1.1 汽修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当今汽修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与发展之中。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汽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燃油汽车的维修保养需求依然稳定,但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成为行业发展的新亮点。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递增,其独特的动力系统和电子架构对维修技术提出了全新要求。同时,汽车智能化趋势愈发明显,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技术广泛应用,使得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更加复杂,需要维修人员具备更高的电子电气知识和软件编程能力。此外,消费者对汽车维修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汽修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品质。未来,汽修行业将朝着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加速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汽修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迫切。
1.2 汽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通过对汽修企业的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汽修人才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有着明确的具体要求。在知识方面,不仅需要扎实的汽车机械原理、电子电路等基础知识,还需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智能驾驶相关理论。在技能上,熟练掌握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是必备的,同时要能够操作先进的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此外,具备编程和软件应用能力以应对智能化系统的维修需求也日益重要。在素质方面,企业看重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团队协作能力好的人才,能够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迅速解决问题,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便与客户和同事有效交流。总之,汽修企业需要的是知识全面、技能娴熟、素质过硬的综合型人才。
2 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陈旧
目前,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设置暴露出一些显著问题。课程内容陈旧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部分课程未能与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保持同步。汽车行业日新月异,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驾驶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然而课程中对这些前沿领域的涉及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滞后于市场实际需求。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维修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多为传统燃油车的维修知识,对60gs4HqdaMNK1g8UaaSRue7EWj4vLUPte5YrCqWobk8=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动力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了解不足。在智能化技术方面,关于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的故障诊断与修复等内容也未得到充分体现,使得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2 实践教学不足
当前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在整体课程中所占比例较低,无法满足汽修专业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实训设备和场地的有限,更是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学校由于资金等因素,难以购置先进齐全的汽车维修设备,实训场地也往往规模较小,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机会,无法熟练掌握汽车维修的各项技能。学生在理论学习后,无法通过大量实践来巩固和应用知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复杂的汽修问题时,显得手足无措,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2.3 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在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设置中,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且缺乏连贯性,部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存在重复内容,同时,一些重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却被遗漏,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混乱,难以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过程也因课程衔接不畅而缺乏流畅性和逻辑性,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最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无法灵活运用所学,难以达到企业对汽修人才的要求。
2.4 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市场最新技术和工艺了解不够深入,中职汽修专业部分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实践时往往力不从心。同时,汽车维修行业技术更新换代迅速,新车型、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涌现。而这些教师难以将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和工艺传授给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可能无法准确示范操作流程,也难以针对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可能面临诸多挑战。
3 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策略
3.1 优化课程体系,紧跟前沿趋势
3.1.1 结合市场趋势,调整课程架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行业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燃油汽车已不再是唯一的主流,依据当下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势在必行。比如,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相关维修保养人才稀缺,课程中就应增加如“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维修”等课程。而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促使课程中融入“汽车自动驾驶原理”“智能座舱系统故障诊断”等新兴内容。这种调整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市场需求,更具竞争力。
3.1.2 注重课程逻辑,平衡理论实践
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设置若要与市场需求完美对接,就必须注重课程逻辑,平衡理论与实践,精心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课程体系。从基础的汽车构造知识,到复杂的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的安排应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同时,立足中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占比,以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比如理论课程占40%,着重讲解汽修原理、机械结构等基础知识,为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实践课程占60%,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汽车保养、维修实操。以汽车发动机维修为例,先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再在实践课程中实际拆解和组装发动机,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只有注重课程逻辑,平衡二者比例,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汽修人才。
3.2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操作能力
3.2.1 投入实训资源,打造真实场景
中职汽修专业具备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特点,并且在现有的教材模块安排方面,每一单元均设置了对应的技能训练。例如,在“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里的“长城哈弗 H6 柴油版发动机油泵的拆解”,“汽车转向系统”中的“电子助力转向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作业”等,要求学生可以熟练地凭借所学理论来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难题。鉴于此,中职学校应当依照汽修专业的具体需求,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优化与创新,从而切实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同时,中职院校可以加大对实训设备的投入,建设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汽修技术和工具,模拟企业的车间布局、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例如,可以按照4S店的标准打造实训车间,学生在其中进行实训时,能够熟悉从接车、诊断到维修的整个流程,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同时能够有效缩短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汽修人才的需求。
3.2.2 推行工学结合,鼓励企业实习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说,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定期或阶段性地到相关企业或单位进行实习、实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提t2IN+ywGLv1DgOPU5kvSlVExgFrfmPRdm6TPJcyjKfc=高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企业获得实际操作经验。比如,学生在学校掌握了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原理后,随即到合作的汽修企业实习,参与发动机故障排查与维修工作,能使其直接接触市场最新的汽修技术和服务需求。以新能源汽车维修为例,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维护和电路检修项目,熟悉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流程和技术要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提升操作能力,并能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成为企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同时,学校应当强化与企业的沟通,结合自身人才培养方向,做好对企业实习岗位的考察工作,保证企业所提供的检测车间、汽车维修等岗位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相契合。通过与汽修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能够精确把握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3.3 引入企业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3.3.1 紧密企业关系,开展订单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的标准和数量,学校依照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种模式能够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降低学生就业的盲目性,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从而达成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2]例如,中职学校与大型汽修连锁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企业明确表示需要精通汽车电子系统维修的技术人员。学校据此专门开设相关课程,增加实践操作课时,并在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该企业的门店实习,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真正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3.2 邀请企业参与,融入实际案例
企业技术人员熟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术难点,邀请其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能够为课程注入最新、最实用的行业知识和技能,确保课程内容紧跟市场动态。同时,将企业实际案例融入教学内容,能极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汽车变速器维修时,引入企业中常见的变速器换挡顿挫案例,详细剖析故障原因和维修步骤,让学生如同亲临维修现场,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所学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与市场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价值。
3.4 提高师资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修行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教师若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教学内容很容易与市场需求脱节。中职学校应当给骨干教师学习并熟练掌握前沿技术予以支撑,增强骨干教师在科研、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工作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搭建完善的汽修专业课程体系。再者,学校要按照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心得的梳理或进修培训,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保证汽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以更卓越的教学水平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汽修专业人才。另外,学校能够邀请合作企业的优秀员工来校举行讲座或者进行授课,帮助学生了解汽修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岗位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
3.5 建立健全课程评估体系,深化教育改革
中职汽修专业课程的规划与市场需求相适配,核心在于协助学生稳固理论基础、提升实践操作水平、增强社会融入程度,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学校应当按照专业教育的走向、行业的发展形势以及学生的职业理想,构建完善的汽修专业课程评估系统,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其一,学校需以校企合作的平台为基础,参照企业对于员工的评价形式和考核规范,科学设定涵盖出勤情况、工作交接、故障检测能力、客户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力监控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学习成效,从而动态改进学生实习的模式。其二,学校应当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打造由汽修专业教师、汽修企业资深技师、技术高手等各类人员形成的综合考核体制,收集各方人员的反馈看法,确定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分数,并且有指向性地改良优化汽修专业课程结构,以持续推动中职教育创新。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增强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与就业竞争力,中职学校需结合专业教育目标、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发展前景,通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引入企业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建立健全课程评估体系等策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有效提高中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市场对汽修人才的需求,从而有力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汽修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超,梁玮.“产教融合”理念对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的影响及教学对策[J].汽车维修技师,2023(07):116.
[2]李玲香.关于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分析[J].汽车维修技师,2022(05):126.
[3]聂增巧.市场需求对汽修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