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流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4-10-23张健陈亮何佳
摘 要: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对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不仅是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本文以《交通流理论》课程为例,探讨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设计和实施创新的教学方法,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旨在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为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交通强国战略 课程思政 《交通流理论》 交通运输类课程 教育创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交通运输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随后,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1]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顶层设计。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高水平的交通科技创新,更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3]。该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需要深入梳理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对于工学类专业课程,要特别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会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全过程,成为专业课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更需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内众多学者对交通强国背景下的交通运输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了多维度的分析与研究。吴立烜等[4]对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从专业顶层设计出发,构建立体化的思政教育理念,并在课程教学目标的修订和教学实施全过程中体现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张诗波等[5]以西华大学为例,分析了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2+2”大类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为地方高校的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优化建议。蒋玮等[6]探讨了“交通+”发展方向对人才培养的交叉学科知识背景、国际化视野和家国情怀的要求,指出了当前高校在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思路。此外,王超等[7]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多维度融入思政元素,探索解决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实现课程育人与科研育人的结合。刘霞和陈蕾[8]研究了“两路”精神在交通运输类院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路径,强调了交通精神在培养交通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赵品晖等[9]系统剖析了交通强国建设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建立了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保障机制,并提出了基于交通强国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与评价体系。
作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交通流理论》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的基础理论,是应用数学或物理学原理对交通流的各参数及其之间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寻求道路交通流的变化规律,从而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道路设计及运政、路政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交通流理论》不仅是解释交通现象、分析交通问题和提高交通系统效率的基础,也是学生了解到交通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再反用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抓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助力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秀的交通人才不是仅仅局限于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系统的战略思维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交通流理论》因其“理论+实践”的特点,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具有天然优势。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来系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与专业精神,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我国交通事业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使其主动自觉地在“交通强国”战略的号召下投身于祖国的交通事业。
本文旨在探索并实践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的有效模式,以《交通流理论》课程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教学实践和评价反馈等多种方法,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以培养交通工程新人才为目标,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从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模式等方面,整合和优化原有交通流理论的教学资源,深度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科学精神和工程伦理,激发其科技报国的热情与使命担当。
1 《交通流理论》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1.1 课程思政元素的定义和内涵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3]。课程思政元素是指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价值观念,包括社会责任、创新精神、法律意识、团队合作等方面。
1.2 课程思政元素在《交通流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交通运输是强国之基,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的思政教学体系和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要点,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主题分为工程伦理教育、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教育四个方面。《交通流理论》作为交通运输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涵盖交通流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发展趋势、驾驶行为与交通安全、数据模型及实际应用、交通现象等内容,这些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上述思政教育元素,如相关理论发展和国家政策中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数据模型及实际应用中的创新和科学精神等大国工匠精神、驾驶行为和交通安全中的工程伦理教育等,其包含了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在内的众多精神谱系,内涵丰富。
1.3 实例分析
实例一:交通流理论发展历史中的思政元素
在讲授交通流理论的发展历史时,通过介绍交通流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应用,强调交通管理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案例,如美国州际公路系统的建设和中国高速公路网的发展,讨论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在国家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这些历史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交通工程师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例二:交通流模型构建中的思政元素
在交通流模型构建过程中,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介绍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实际案例,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数据应用,讨论数据失真对决策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学生了解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科学精神,以及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的严谨态度。
实例三:驾驶行为特性分析中的思政元素
在进行驾驶行为特性的讲授过程中,介绍北京市自2021年8月起开展的“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行动,该活动通过宣传教育、路面执法、示范路口建设等措施,显著减少了未礼让行人事故和交通违法现象,提升了交通秩序和安全。通过该案例,学生可以理解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工程伦理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 《交通流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2.1 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
在《交通流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交通流理论的知识,还融入了思政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严格遵循这一目标,通过系统讲授交通流特征、建模方法、国内外发展趋势、驾驶行为与交通安全、数据模型及实际应用等内容,使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表1是课程章节及其思政元素的具体安排。
2.2 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堂教学方法可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例如,在讨论交通流模型的实际应用时,结合国内外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研讨和交流活动的设计注重小组讨论和专题研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还要与同学们进行深入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实践模拟和仿真应用是课程的一大特色,通过使用仿真工具进行交通流模拟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仿真实验中,让学生模拟不同交通流条件下的交通管理措施,评估其效果,从而理解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2.3 教学资源和工具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课程选用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教材,并推荐国内外相关参考资料,帮助bGndTPySIFAARCPah0a1vf68gsE/WrLgW2xAlR4ZA3g=学生拓展知识面。多媒体和仿真工具的应用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讲解复杂的交通流模型时,利用仿真软件动态展示模型运行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3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
3.1 评价指标的设计
考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包括知识传授指标、思政教育指标和能力培养指标。知识传授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对交通流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思政教育指标则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情况;能力培养指标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3.2 评价方法和工具
教学评价方法多样化,可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反馈和访谈、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估;学生反馈和访谈则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反馈和意见;作业和考试则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讨论交通管理案例展示其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在问卷中反馈其对课程思政的体会和收获。
3.3 评价结果分析
评价结果的分析可采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展示评价结果并进行讨论,总结经验和改进建议。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以及反馈问卷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效果。
4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交通运输工作的总抓手。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交通流理论》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和仿真实验,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深刻理解交通流理论的内涵和应用。同时,系统的评价体系确保了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本文探索并实践了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的有效模式,为相关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通过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更多具备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交通工程人才,为实现交通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201010)。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EB/OL].(2019-09-19).[2024-07-18].http://www.gov.cn/zhengce/2019-09/19/content_5431432.htm.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EB/OL].(2021-02-24).[2024-07-18].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4/content_5588654.htm.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07-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吴立烜,柳伍生,周爱莲.交通强国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23(03):142-145.
[5]张诗波,彭忆强,孙仁云,等.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华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2,8(06):164-167+171.
[6]蒋玮,沙爱民,肖晶晶,等.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4):77-80+109.
[7]王超,周波超,魏中华.交通强国引领下道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以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8(12):50-53.
[8]刘霞,陈蕾.交通强国视角下“两路”精神融入交通运输类院校思政教育研究[J].品位·经典,2023(21):36-39.
[9]赵品晖,任瑞波,王晨龙,等.交通强国目标导向下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J].中国水运,2022(08):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