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智能车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
2024-10-23冯继豪邓召学尹燕莉贾涵杰詹森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新工科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智能车辆专业是新工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置以及实践训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智能车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模式与措施。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充分的实践训练,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以及创业能力智能车辆专业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智能车辆
1 绪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知识群体,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1],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增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新工科是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结合传统工科专业的交叉复合型学科,用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跨学科融合、创新思维、资源整合、国际化视野等特点,不仅注重新技术和新专业的建设,同时关注传统专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2]。智能车辆专业是新工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团队合作,更加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的创新创业形势。因此,智能车辆专业等新工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明显优势,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为国家就业布局优化、竞争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3]。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4]。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够有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协同共享发展[5],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状分析
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的程度,决定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设置,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合理以及富有经验的教育师资团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充分的实践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成功率。因此,本文将从上述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现状分析与论述。
2.1 在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方面
尽管众多高校积极部署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课程,然而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呈现出较为被动的态度,未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深远意义与重要性。多数学生仍秉持传统就业观念,认为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是毕业后获得理想职位的关键所在。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创业”一词鲜少被纳入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成为他们职业道路选择上的非必要或边缘化选项。对在校的大二至大四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认识不足,78.5%的学生没有选修学习过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52.7%的学生没有选修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只有37.4%的学生参与过3~5次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和培训。可以看出,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愿景之间,尚需搭建起更为坚实的桥梁,以促进学生从认知到行动层面的深刻转变,使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2.2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方面
尽管一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其教学体系之中,然而就全国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整体状况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程度尚显不足。一是高校缺乏主动性,多数高等院校仍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课外活动,其课程体系的建设缺乏前瞻规划与系统性布局,呈现出一种被动响应、标准不一的发展态势,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中的普及度与认可度。其次,课程内容的丰富度不够,数量少且针对性不强。当前,多数高校提供的课程数量有限,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等基础层面,未能充分反映新工科专业的独特需求与前沿趋势。缺乏专门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而设计的、紧密结合新工科专业特色的课程,导致现有课程体系在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不仅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也难以有效激发其创新潜能与创业热情,进而影响到我国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3 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配置方面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许多高校出于成本考虑与操作便捷性,往往将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部门、经济管理学院及行政学院等机构的行政人员或专业教师作为任课教师。这些教师群体虽具备各自领域的专业背景,但普遍缺乏系统深入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体系。虽然通过定期的师资培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短板使得教学内容难以触及实践精髓,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较为空洞与理论化。鉴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师资队伍的建设务必兼顾知识传授与实战指导的双重能力。因此,高校亟需构建一支既精通创新创业理论,又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用来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及激励机制上做出创新与调整,以吸引并留住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优秀教师,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4 在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方面
尽管理工科院校坐拥丰富的实验室资源,但这些资源大多局限于实验课程时段内对学生开放,不能有效支持学生通过实践训练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限制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拓展。此外,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平台往往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属舞台,其他学生的参与意愿和积极性不强,不利于高校整体的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此外,尽管众多高校开展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实施的效果参差不齐,多数情况下仅停留于表面合作层面。高校依然侧重于校内教学,为学生提供的校外实习实训机会相对匮乏,且企业方提供的岗位多集中于技术执行层面,缺乏能够激发理工科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岗位。这种校企之间形式化的合作现状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理工科院校整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推进构成了制约。因此,亟须探索更为高效、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问题总结与分析
3.1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就业观念占据主导,创新创业未成为主流选择。其原因在于高校缺乏案例激励和实践机会,没有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引导,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此外,社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氛围也尚未形成,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3.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标准化。课程内容丰富程度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新工科专业的独特需求和前沿趋势。其原因在于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的主动性缺乏。其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更新滞后,课程未能全面覆盖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未及时反映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3.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薄弱,课程任课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知识理论,鲜有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经验[6]。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较为空洞与理论化,难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其原因在于高校缺乏合理的教师选拔、培养和评价机制。其次,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普遍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3.4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训练欠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训练欠缺,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校外实习实训机会匮乏,岗位质量不高,难以有效地支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和普及。其原因在于高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校企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企业参与度低,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和明确的责任划分。
4 智能车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措施
4.1 建立“创新认知+专业融合+大赛实践”多层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创新认知+专业融合+大赛实践”多层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创新认知阶段,围绕创新认知觉醒、思维启迪、方法探索、能力提升及项目孵化五大核心,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方法及能力,奠定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石与实践基础。专业融合阶段,依据专业特色与行业需求,将创新产品设计融入核心课程,鼓励学生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实践,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实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度融合。课程体系顶端聚焦“双创”大赛,邀请校企专家联合授课,涵盖市场调研、作品优化、创业规划及路演技巧等全方位培训,提升学生实战能力,为学生在“互联网+”及“挑战杯”等大赛中脱颖而出奠定坚实基础[7]。
4.2 构建智能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结合的智能车辆专业培养新模式。为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步提升。根据车辆企业项目需求,专业课程中融入企业实际创新产品案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侧重实践项目训练,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通过专门的创新创业实践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设立创新产品制作实践课,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开设创业与路演培训课程,培养学生创业勇气。专业教师、企业技师与创业导师紧密合作,共同设计基于创新创业的专业教学项目,实现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智能车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7]。
4.3 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进一步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通过多元化途径,如岗位培训、职业规划、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及企业挂职调研等,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教学技巧与实践指导能力,打造培养一支专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优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与职称评审机制,为创新创业专业教师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诚邀兼具深厚理论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杰出校友、成功创业者担任客座讲师或兼职教师,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显著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质量和水平。实施“校内专职+校外兼职”的师资配置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与高水平发展。
4.4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借助智能车辆专业实验室资源以及各种竞赛与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创新创业认知和专业素养。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沟通,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与痛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或创新项目,通过创新设计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8]。同时,高校开设专门的工程产业研究院,加速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转化平台。建立并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让学生深度融入企业生产实践中,接受企业导师的直接指导,从实战中锤炼技能,激发创新潜能,实现个人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双重飞跃。
5 结语
本文针对新工科背景下智能车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置以及实践训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与问题总结。结合国家政策与高校现有基础,提出了建立“创新认知+专业融合+大赛实践”多层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构建智能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并推进多元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为提升智能车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以及创业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智能车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项目编号:231000805191959)。
参考文献:
[1]宋倩.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4):2.
[2]贾涵杰,何泽银,王正伦,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图课程综合改革探索[J].时代汽车,2023(24):52-54.
[3]黄俊刚,张胜宾,郭海龙.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改探索[J].内江科技,2018,39(5):2.
[4]陈艳红.“四创融合”构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的实践探索——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22(2):63-69.
[5]朱绍鹏,周翔,黄汉知,等.新工科新能源汽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J].时代汽车,2024(08):47-49.
[6]王慧,何玲,戴富华.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4(19):39-40.
[7]苏江,童杰,卞青青.基于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17):120-123.
[8]齐瑞晓,毛乾倡.新工科视域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能力提升研究[J].时代汽车,2024(1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