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斗在黑土地上的青春剪影

2024-10-22李军

新青年 2024年10期

行进在秋意正浓的龙江大地,我们时刻被一股青春的力量所激励,被一种奋斗的激情所感染。在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在辽阔无垠的万里稻田,在创新智能的工厂车间,在汹涌奔腾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江畔,我们看见一道道青春奋进的身影,他们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展现出龙江青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跟随共青团中央“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采访调研团的脚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青春脉搏的强劲跳动,也无时无刻不被龙江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奋斗故事所感动。

创意青年的创新梦

哈尔滨市哈西大街299号,西城红场,冰城青创汇便坐落在这里。作为共青团哈尔滨市委联合红博商业按照团中央“中国青年创业社区”标准建设打造的青年创业基础平台和有形阵地,冰城青创汇为“青年创客”们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

东北姑娘赵梓旭便是冰城青创汇“孵化”出的一位杰出青年创业者。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的她创建了哈尔滨壹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入驻黑龙江大学科技文化创业园。谈起她的得意之作,赵梓旭拿出一份《哈尔滨市旅游指南》手绘地图。她笑着说:“这算是我为家乡出的一份力。”2023—2024冰雪季,龙江旅游火爆,她领衔制作的这份单价25元的手绘地图足足热销了二十余万份!作为主创人员,赵梓旭手绘创作了四十多个地标性建筑,以创新的主题、创意的设计,展现全新的冰城形象。

黑龙江的特色文化旅游持续升温,哈尔滨在这个夏天依然是“顶流”,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也成了网红打卡地。作为浓缩了哈尔滨历史风貌的热门景区,这里是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也是时尚青年的聚集地。

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一栋建筑前,黑龙江时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孙明远指着门前的一幅雕像画对记者说:“这是女作家萧红曾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居住的旅馆,百年建筑了,你看,现在依然保存完好。我们在这里,满满都是回忆。”

8名管理人员、50名签约主播、11名运营人员,每天直播带货十余场次。孙明远用一串数字对公司的日常运作做了一个直观的总结。作为一个成熟的网络策划营销公司,如何保持青年的关注度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孙明远有自己的见解:“创意赋能是我们坚持的理念,这也是我们能够站在创新发展新风口,抢占科创新高地的保障。”目前,黑龙江时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黑龙江省旅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启动的“东北新青年计划”正如火如荼进行,公司也被共青团哈尔滨市委授予“青年友好单位”称号,这让孙明远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同样充满信心的还有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青年学子。周洋,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哈工大特色“双创”教育生态体系重点孵化的科技创业企业云境科技创始人。这位“00后”的阳光青年正在给记者展示他登上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的照片。当然不仅仅是帅气的身姿,他更想展示的是身上所配备的智能温控服装和智能穿戴设备。他们团队结合产业需求在应用场景中研发,基于可穿戴微电网系统自主研发设计了集“冰雪服饰+哈工大技术+新锐设计”元素为一体的智能温控设备,是紧扣黑龙江省冬季旅游市场实际需求而推出的原创性的创新产品。这款基于新型二维材料和能源保障系统的智能户外服装,曾在国际顶点设计大赛上战胜国外项目斩获金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创造力。周洋自豪地说:“工科连接着科学与技术,在挑战中创新,我们要去追寻的,就是我们仰望星空的梦想。”

“创新、创意、创业、创造”,新时代的龙江青年正在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推动新产业取得新突破,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昂扬姿态,为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乘风破浪的“新农人”

在黑龙江省和粮农业集团的陈列馆里,张芳摆上了一桌瓜果梨桃,还有玉米、西红柿等地产作物,五颜六色,煞是喜人。“我们边吃边聊,这才能感受我们龙江的风情。”张芳一脸笑意。

扎根黑土地,张芳带领企业从单一粮食贸易发展到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互联网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她的心中一直有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雄心壮志。张芳带领团队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致力于推出更适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粗粮膳食搭配方案,其产品在国际食品展览会上获得17次金奖。“和粮小杂粮”走进“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现场,并作为伴手礼,推广到世界各地。

“情怀是我奋斗的动力,我爷爷那一代开垦了北大荒,我父亲那一代建设了北大仓,我这一代要继续坚守中国饭碗。”

中国饭碗,大国粮仓,广袤的三江平原上也闪动着青春的身影。

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赵诗奇带着我们一路参观。六百多斤重的巨型南瓜,最快一天可以长20斤;山茄树上挂满了西红柿、人参果和紫皮茄子;自动化温控室内,来自广东的荔枝树长势良好,热带和亚热带水果也能在东北安家落户。这一切都让我们倍感新奇。

身为“龙小青”助农志愿服务队队长,赵诗奇最幸福的事,就是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曾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她说:“习近平总书记传递出来的温度无时无刻不在鼓励着我,作为一名年轻人,就要把青春的梦想扎根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让它开出最美最灿烂的花朵。”而她最难忘的事,则是“小马扎上的宣讲”。2016年大学毕业后,赵诗奇来到了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如何实现科技成果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工作后遇到的最大课题。一次偶然的机会,赵诗奇在广场发现,大爷大娘围坐一起相谈甚欢,互动的场景给了她启发,这不正是让农业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微课堂吗!于是,“小马扎上的宣讲”便应运而生。而此后规范化发展、制度化运行的“龙小青”助农志愿服务队也是在此基础上组织成立的。

几年来,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龙小青”助农志愿服务队共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种植业户二万余人次,发放生产技术资料十万多册,帮助种植户解决实际困难二百余个,有力提升了种植户科学种田水平。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社指明了方向。如今,由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抚远市隆凯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抚远绿色边疆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的抚远市玖成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日益发展壮大,“90后”许婷婷挑起了联合社的重任。

许婷婷说:“发展农业根本在惠及农民,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标准就是以农户为中心。”联合社有位社员叫康德成,家庭困难,有地种不起,没有资金采购种子、化肥、农药,许婷婷了解到情况后,积极帮助他筹措生产资料,不仅让这位社员种上了地,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谈起这位带头人,村民无不交口称赞。

在北大荒,有着众多的“稻田画”。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下的稻田孕育着丰收和希望,也预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新农人”也正在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编织着一幅现代化大农业的崭新画卷,他们把兴农之花播种在这片沃土上,让这片土地永远闪动着希望。

我为祖国守边关

宛春雨和张京京联袂而坐,俩人都是一身的警服,英姿勃发。

那一年,在神州北极漠河,宛春雨是黑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漠河大队北极机动中队副中队长、公安边防部队警务实战教官团教官。那一年,在华夏东极抚远,张京京是黑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佳木斯支队抚远大队正阳边防派出所内勤民警。从北极到东极,二千多公里,坐火车要一天多,但距离依然挡不住两颗炙热的心连在一起。

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戍边工作中淬炼成长,在献身边疆、扎根基层中贡献青春力量,共同的理想让爱情之花结出硕果。如今,俩人在“华夏东极”团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担负起卫国戍边的神圣职责。

同样,在抚远黑瞎子岛上,也有一对被广为称赞的守边伉俪。

黑龙江佳木斯边境管理支队黑瞎子岛边境派出所教导员徐旭和往常一样,在巡逻中迎来了照进祖国的第一缕阳光。和战友们结束了对江段和岛上目标的巡查,他习惯性地拿出手机,给爱人报了平安。徐旭的爱人甄冬丽在黑瞎子岛司法所工作,两人被称为“守岛模范夫妻”。

从分隔两地到共同奔赴,再到全家7口人扎根边疆,徐旭夫妇把“小家融入大家”。徐旭动情地说:“在边关,祖国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在东极,国家不是空洞的语言,代表祖国迎接每天的第一缕阳光,是无上的光荣。”

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们把青春奉献给边关,用忠诚书写无悔人生,也让他们奋斗的青春在“六千里边关”上熠熠生辉。

用脚步丈量龙江大地,用眼睛见证龙江力量,一路行来,我们感受着秋意绵绵,心中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在青春朝气涌动的龙江大地上,无数青年正投身于火热的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大潮,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这就是青春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