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三十七)
2024-10-22靳国君
日依柴门望儿归
陆游教子,身教为范,言教谆谆,寓于日常,“父子茅檐下,清坐谈诗书”,既讲四书五经,又传承家风,“付与儿孙世世传”。行诸于笔墨,写诗为训。
陆游以诗教子,晚年尤多,《示儿子》《示儿》《示儿辈》《示子孙》,以及《示子虡》《示子修》《示子聿》等单示一儿及孙儿之诗,近百首。寓教于夜读、送行、思念、迎归等情境中,谆谆嘱咐,要勤于耕读,安于贫困,“畜豚种菜养父兄,此风乃可传百世”“省事家风君看取,半饥半饱过残冬”。
他诗中说,读书是于书中拜见古今圣贤,结交廉能之士,效先人修身养性,免受贪腐与趋炎附势之风所害,他说:“仁义本何常,蹈之则君子。”
他常讲:“君子有守,不强求显达。”警示子孙:“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天爵古所尊,荣名勿多占”“果能称善人,便可老乡里”。他认为“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这可谓是金玉之言。他子孙读来,怎能不深思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即使在乡里,也该亲民、爱民,做善士并非不如公卿。
他讲忠国、孝悌,要诚心实意。他七十五岁时,在《示儿子》一诗中写道:“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他常讲起范仲淹、王安石诸人,言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他教育儿孙,家国一体,以国为命,求得位而行其道,以利斯民,不唯文辞为能,他审诸己,亦如是。
他看到儿孙读书有得,听他们研讨治乱之理,他是“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
他七十五岁致仕后,五子先后赴任地方低职文官,临行前,他必长谈竟夜,燃尽熏香,循循叮嘱。
二子子龙赴任吉州掾,是讼狱之吏。行前,他由此及彼,倾心纵谈,他说:“身为讼狱之吏,百姓身家性命之所系,实为民心向背、社稷兴衰之大任。百姓盼公道,如望云霓。讲公道,申正义,不可畏大人言,所畏者,法也。不可徇私枉法,不可以情代法,不可轻信妄言,不可敷衍塞责。蛛丝马迹,雪泥鸿爪,真迹存焉。不平则鸣,必有隐情。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勿以个人好恶加之。百姓得公道,人心聚,国必兴焉。”
他向子龙详述先祖陆佃,在江宁知府任上,纠正冤案。有一案,原告控三人谋害其兄至死。经审,三人皆认罪,一一招供,似是无疑之案。然,一囚之父四次申诉,陆佃听其诉。通判狄咸与陆佃争曰:“三人认罪,不当听其父辩解开脱。”陆佃问府中人,通判与胥吏等人为逃责蔽过,皆曰:“其亲人恐其死罪,故而为其开脱罪责。此案无疑,不可改判。”陆佃要来案卷,夜读。他发现作案动机似是而非,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案卷残损,疑点甚多。陆佃对通判和胥吏诸人说道:“有错不纠,是害人,败坏官府之声,阴损个人之名;有错必纠,是为善人,冤者感恩,审者终生无愧,堂堂为人也。此案,实为悬疑之案,容我十日,必捕得真凶。”
陆佃按宋代案件重审程序,更换法官,重审验案,宋代称之为“差官别推”,彰显法律正义,是司法的一大进步。换人重审,验案,发现是错案,至第八日果然捕来真凶。原来这是欺兄盗嫂案,死者其弟怕事败露,害死其兄。所押三人与此案无关,是逼供成招,冤陷无辜。陆佃宣布三人无罪,即日开枷放人。冤情意外昭雪,三人伏地嚎啕大哭,连连稽首,叩地有声,言道:“陆大人救我等之命,活三家之人!”百姓为冤者庆幸,得见青天。
陆游扬眉,击掌曰:“力平冤狱,伸张正义,代代为范。”
他对子龙说:“大宋为官,理讼为要务。要精读法典《宋刑统》,执法办案,以《宋刑统》为准绳,有罪求实,疑罪从无,无罪莫究。一案有错,不可;纠错,众声沸沸,听之不可;有验案之名,无深究之实,不可。循常甚易,改旧必难。弱民无助,唯靠良吏良法,尔当无愧先祖,心系苍生,遵律执法,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办一案,细思法理、事理、情理,不枉不纵,死者不恨,生者无怨。
再嘱,熟读《疑狱集》,查案情,重物证,莫轻信口供,尤戒先入为主,不可动刑逼供,不可“连坐” ,不可株连,“罚,弗及子孙;赏,则可延于后世”。子龙诺诺。
陆游又言:“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
他写诗一首送行,融汇了亲子之情、肺腑之言和殷殷期盼。他对子龙说:“为官下属,职低权小,并非可辱之事,负于职守则为可耻。”
他嘱子龙,要清廉自守,“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那时,他告诉子龙,他的好友周必大、杨万里等几人,致仕归故里,均在吉州,可去探望、交往,但切勿请托办事。事事请托,仰仗权贵,难自立,久之乃成钻营投机之徒,人格卑污,难立人前。“相从勉讲学,事业在积累”“男儿立身须自强”。
他对儿孙,亲情拳拳,亲子之情充盈于写给儿孙的诗篇中。想念远方为官的儿子,他是“临风怅远独伤心”。叮嘱常写信来,以慰望子之思:“汝去三年归,我傥未即死。江中有鲤鱼,频寄书一纸。”甚而“夜窗剩欲挑灯语,日倚柴门望汝归”。
几子读诗,内心欣然、惨然。自母去世十几年,老父衣食俱简,贫困相扰,衣破露肘,鞋破露趾,坦然无怨:“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山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遵父旨,四子皆忠于职守、体恤民生、公平待人、廉洁为公,在南宋腐败颓废的吏风中,正道直行。
陆游自审一生,深知从政不易,而今时移世易,为官难有为。晚年,他支持儿孙外出为吏,是迫于家贫,“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他常对儿孙、曾孙们讲孔子赞扬学生颜回甘于清贫,“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又对他们讲孔子的名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他对子孙常言:“君子固贫,安贫乐道”“做贪官污吏易,做清官能吏难。贪官污吏头上有三尺剑,完身而退难矣;清官进亦安,退亦安,终身可得梦魂安。此是进亦有为,退亦有为,安贫乐道乃君子。若有为国建功立业之时,则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与!”
二十五、千古绝唱
陆游生于战乱,长于国难。少年日夜读书,暇时练剑。十六岁经历人生第一场风浪,三十四岁步入仕途,时居庙堂之高,常处江湖之远,数遭风浪,他体认“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浪卷烟云远去,独有梅花犹香,可纾情性。行将走近生命尽头,陆游心念一事。
驿外断桥边
蜀地,广都龙华山上。
那夜,月明如洗。幽蓝的夜空下,山影幢幢。寺庙前梅花盛开,陆游徘徊月下,独观到中夜。次日晨,友人说他是“梅痴”,陆游笑而答道:“然也,吾乃痴梅者也。”
他常写咏梅之作,有百余首。他寄情于梅花的高标逸韵,是自励,亦是自况、自信。他的《梅花绝句》,含蓄,沉静,意味深长,令人联想。他写幽谷梅花,是他内心独白: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一日晨起,“闻道梅花坼(开放)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他忽发奇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若如是,千亿陆游顶风冒雪,此呼彼应,该汇聚成何等的力量!抑或是企望浩然正气遍国中,一扫颓风?如许诗句,断非虚语,寓意深焉。
在小园与东篱,他手植梅十多种。孙儿问他何以喜梅,陆游说:“喜梅者多矣,非独我一人,吾尤甚而已。喜梅者,喜其气节、操守、风骨、格调。”
他说:“梅花高标独举,先天下而春,玉洁冰清,霜雪节操,素质贞心,不畏苦寒,竹篱茅舍、山泽水畔皆可生长。”
他告诉长孙,梅花历史久矣,三千年繁衍至今,品种三百许。生民得梅花装点家园,可观可赏,又得梅花之利,其根、茎、枝、花入食入药,治多病,有开郁解毒之效。入诗入画,清净高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陆游说,其太爷陆佃,廉洁自守,有十余年常在外,补郡守缺,尝赋《梅花》诗云:“与春不入都因淡,教雪难如只为香。”上句是说不随俗,自淡然,下句是说不争艳,独有香。人心如梅,格高;行如梅,文雅,家风存焉。
陆游每到一处,闲时必寻梅,寻梅如寻故人。
他向子孙讲起,成都西南,蜀王旧苑多梅,皆二百多年古木。他曾和几位友人去领略梅海奇观。他说,放眼而望,梅林漫山遍野,随山起伏,白梅如雪似玉,遥映蓝天。俯首近处,骨朵含笑,暗香浮动。有两树老梅,曲蟠如龙,谓之梅龙,花开独早,竟是极为罕见的六瓣花。他几人为探访这两株老梅,穿行梅林曲径之中,颇费周折,气喘吁吁。这时山上竟飘起雪花,疏疏落落,在阳光下闪耀五彩之光。待见老梅,苍老龙钟,新枝丛生直上,新奇,从不曾见,皆赞赏其老而弥坚、新枝勃发。他们伫立多时,似逢故人,不舍离去……
几个小孙与曾孙,促膝静听,心向往之,纷言:“何日更重游?愿追随。”
陆游笑视众孙,谈兴愈浓,言道:“旧苑之梅,千姿百态。江梅,萼红瓣白,枝挺直,刺满枝;垂枝梅,仿若垂柳,婀娜娉婷;还有绿萼梅、宫粉梅、朱砂红梅……”
陆游捋髯,又说,以梅曲、梅欹、梅疏为美,是观其姿,取其景,赏其态。然梅之美,是美在风霜雨雪造就的品格。
其孙元雅说道:“有诗云: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陆游笑而颔首,抚其头赞许。
陆游寄情于梅花,又以梅花寓志,自喻自励。曾有一次外出,住古驿站。一日,黄昏时候,毛毛细雨,他走出古驿站。驿吏拿伞说道:“我陪陆公。”陆游婉谢:“不奈事,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我自走走。”
驿站外,林木无边。古道傍,芳草碧连天。缘水行,两岸夹树,高低错落。银杏叶初绿,龙爪槐抽新芽,白玉兰含苞欲放,大榕树覆罩绿地,杨柳叶尖滴下水珠,丛丛青竹摇曳。
迤逦行来,陆游心舒意畅。又见紫藤串串紫花下垂,树干盘旋向上,萝蔓缠绕。桂树叶新,梧桐茁壮,林气沁人。陆游时驻足,置身此中,自然之境,几难得遇。
渐闻水流,陆游缓步循声。不意,断桥阻隔,桥下河水冲石叠浪,哗哗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