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监测调查中红外相机安装架设注意事项

2024-10-22李志龙魏秀红齐丽君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10期

摘要:结合甘肃省阿克塞县林业生态工作站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阿克塞县祁连山西向余脉末端山区和阿尔金山东向余脉山区开展雪豹及其伴生动物野外保护性调查和监测项目工作的有利时机,通过连续几年的架设红外线触发相机,回收采集数据、分析研究阿克塞县雪豹及其伴生动物分布、数量、种群特征以及祁连山-阿尔金山是否存在雪豹连通性的问题,认真分析雪豹保护与监测调查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红外触发相机安装方法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野生动物;监测调查;红外触发相机

1 阿克塞县雪豹监测调查与保护发展现状

2018年10月—2023年12月间,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林业生态工作站配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阿克塞县境内祁连山西向余脉末端山区和阿尔金山东向余脉山区进行了雪豹调查及红外线相机布设监测工作,从12次回收架设的177台(次)相机中发现了大量雪豹的照片和视频,其中有120台相机拍摄到了雪豹的活动踪迹,占总相机数的68%,雪豹相片2 558张,视频590次,监测中还经常拍摄到成群的狼、棕熊、岩羊、岩鼬、狐狸等多种稀有物种在此地活动情景,不仅首次利用红外线相机在阿克塞拍摄到了雪豹,并且在大量雪豹视频资料中发现了雪豹的“夜栖地”和“四只雪豹同框”珍贵视频图片资料,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在甘肃阿克塞祁连山末端研究雪豹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为本单位、自治县收集整理了第一份完整的雪豹监测调查影像资料,填补了阿克塞县林业系统无雪豹珍贵影像图片资料的空白[1]。

2 雪豹监测调查与保护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阿克塞县祁连山西向余脉末端山区和阿尔金山东向余脉山区(自然保护区之外区域)雪豹及其伴生动物野外保护性监测调查工作一直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是许多野生动物昼伏夜出,活动隐秘,很难见到实体,甚至很难发现痕迹;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多分布于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受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的限制,其监测难度大,成本高,耗时,费力。基于以上原因,以前人们对阿克塞县的祁连山西向余脉末端山区和阿尔金山东向余脉山区雪豹及其伴生动物本底资源尚未完全掌握,亟需可靠的监测与评估技术来填补这些空白。

目前,红外相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野生动物研究、监测和保护行动中,与传统物种调查手段相比,红外相机属于“非损伤性”物种调查和记录技术。该技术具有监测区域广、维度跨度大、对动物干扰小、节省时间、代价低、容易掌握,以及不受气候条件或昼夜交替影响的优势。在调查那些难以发现、敏感性和攻击性较强的动物中有极大的优势,已成为调查物种多样性、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研究栖息地选择以及记录动物行为模式的常用手段[2]。

3 红外触发相机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2018年10月—2023年12月期间,阿克塞县林业生态工作站配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在阿克塞县境内祁连山西向余脉末端山区和阿尔金山东向余脉山区分12次共投放260台(次)红外相机设备,在监测过程中人为盗窃丢失12部(损失率达0.046%),6部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使用(故障率达0.02%)。

3.1 人为因素造成相机丢失

相机丢失主要是由于所选择的野生动物监测调查区域与牧民草场高度重叠,监测调查区域与周边牧区草场、矿区接壤距离长、面积大、相互交叉,监测调查区域内不同程度存在人为干扰。设备安装严格按照架设要求,根据季节特征和野生动物活动规律安放在高海拔的动物通道、水源地、动物取食地、栖息地等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也是区域内非法人为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相机丢失的主要原因可能为:相机布设在牧区草场、矿区人为活动和野生动物活动频率均比较高的地区,一些牧羊人、矿区闲散人员因为好奇或对设备产生误解将红外相机带走。根据野生动物活动规律将红外相机布设在动物通道、水源地、动物取食地、栖息地等区域,也是非法人为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部分不法分子为避免其非法活动被发现,将红外相机破坏带走。

3.2 各种因素造成相机故障

1)野生动物破坏。在野外架设相机时,虽然提前考虑到相机拍摄时的噪声问题,会影响野生动物的正常行为,相机在野外架设前都已设置为静音状态,但由于某些野生动物听力发达、观察能力敏锐,在野生动物进入到拍摄范围之内,触发相机启动过程中镜头的伸缩还存在细微的声音,在野外安静的环境下也会引起它们的注意;触发相机启动过程中工作指示灯照射出的红色亮光,同样会刺激到动物产生影响。同时在夜间拍摄时,野生动物进入到拍摄范围之内触发相机启动过程中闪光灯突然亮起工作,会使野生动物受到惊吓和不安,部分胆小的动物会原路返回或绕道逃跑,部分胆大的动物会上前一探究竟,于是便发生撕咬和拍打相机的情况,导致相机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甚至直接报废。

此外,为了做好相机架设的隐蔽工作,减少人为破坏或相机丢失可能,大部分相机会放置在非常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河谷隘口等动物经常出现的兽道旁,如兽道比较狭窄,崎岖不平,一边紧贴山崖,一边紧邻悬崖,棕熊、岩羊、狼等体型比较宽大的动物通过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挡道别路、受惊吓等引起拍打撕咬、推搡剐蹭相机的现象,造成红外相机滚入山涧损坏无法正常使用或掉下悬崖摔坏直接报废。

2)严酷恶劣的野外工作环境引发设备电路和机械故障。由于监测调查区域一般都选择在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崇山峻岭之中,生态环境严酷恶劣,极端天气频繁,红外触发相机在野外连续工作时,难免会遇到低温、潮湿、风吹、雨淋、大雪覆盖等极端环境,尽管拍摄设备在架设时都采用了扁平石块对相机进行了保护性伪装和加固防护措施,但仍然无法保证相机完全不发生故障 。由于相机长期处于野外阴冷潮湿的环境中,时常会发生个别红外感应失灵以至于不能触发相机工作,个别相机因雨水、雪水从边缘缝隙进入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故障,无法正常使用。

4 相机野外布设注意事项

4.1 选择最佳地点放置红外相机

针对红外相机因为人为因素容易丢失的情况,为了做好相机架设的隐蔽工作,减少人为破坏或相机丢失的可能,相机架设地点首先要选择在非常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大山顶峰裸岩地带、河谷隘口等野生动物经常出现而人为活动较少的地方,虽然这些监测点位处于牧区草场内,因山路崎岖、植被稀少,牧民在放牧时不去这些地方,一些闲散人员即便从下方经过,发现不了相机也不会对相机造成威胁,以此减少相机因人为因素丢失的可能。

4.2 向相机架设所在地的牧民打招呼

针对一些牧羊人、矿区闲散人员因为好奇或对设备产生误解将红外相机带走的问题,在相机架设前要提前通过乡镇做好宣传工作,将架设相机的具体情况和破坏相机的严重后果,由乡镇工作人员传达或宣传到各个自然村,各个自然村通过村民大会和下乡驻村巡查等时机向各牧户牧主、矿区负责人员进行传达或宣传;由各牧户牧主、矿区负责人员再对雇佣的放牧工和矿区工作人员进行传达或宣传,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传达,确保户户明白、人人知晓,以此减少相机丢失的概率。

4.3 尽量加固和伪装相机

针对红外相机容易遭到动物破坏的情况,相机在架设时要尽量选择固定在兽道旁的大石头上,没有符合固定相机的大石头,要从附近其他地方选取柱状大石头,搬过来挖坑栽到地里,再将相机固定在大石头上,并且在周围用大量的石块进行加固,对相机进行伪装,尽可能增加重量和稳定性,使野生动物无法直接撕咬和拍打到相机;也不会因为推搡剐蹭致使相机滚入山涧或掉下悬崖,根据多年架设经验,可以对相机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4.4 红外相机镜头朝向

在安装架设红外相机时,首先要考虑相机镜头要选择背光的正北方向,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照射到相机镜头,红外触发相机被误触发而连续拍摄,耗尽电池电量或者占满相机储存空间。若有位置特别好的兽道,为东西走向,没有足够的空间向正北方向架设相机,若兽道正南方向有大山或悬崖峭壁等大型遮蔽物,确保阳光不会照射到兽道,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架设相机。在相机具体架设时,要根据兽道方向,若兽道为东西方向,相机应顺着兽道东西方向,在兽道旁相机的镜头要与兽道方向呈45°角,尽量延长野生动物在相机镜头前通过的时间。且相机架设的位置距离野生动物通道的距离不宜过远,过远不能触发红外相机,也不宜过近,过近只能拍到动物身体的局部,一般在2~3 m为比较合适的距离。相机的仰角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可能只拍到动物的上半身,而过低可能只能拍到动物的下半身,架设时最好有一名工作人员趴在地面上,模拟雪豹的身高,另一名工作人员检查相机拍摄的图像角度是否合适。在调试安装完毕后,在相机正前方3 m左右的地方蹲下模仿所要拍摄的动物的高度和行走模式试拍几张照片和视频,从而确认红外线机在野外是否工作正常。并且将镜头前的杂草和小灌木、杂物之类的遮挡物全部清理干净,以免风吹草动改变相机前方的热量分布,触发红外传感器,致使相机连续空拍误拍耗尽电源或者占尽内存卡储存空间。

为减少相机丢失、遭到动物破坏、再次长出的杂草导致误拍事件发生,除了做好相机架设之初项目的保密及安放设备的隐蔽工作,还要加大巡查打击力度,同时定期对相机开展维护和保养。■

参考文献:

[1] 阿利·阿布塔里普.甘肃西部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志[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李志龙,何燕,沙利哈.甘肃阿克塞县雪豹监测调查与保护现状及对策[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