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用药规律分析

2024-10-22韩俊伟杜海燕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10期

摘要:为探索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遣方用药规律,提供临床治疗奶牛乳房炎新思路,本研究综合运用数据库和统计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中药药方进行数据挖掘,通过数据的量化直观证明中药疗法的治疗效果,并找出治疗常用的药物和药对。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组方的单味中药中蒲公英、金银花等药物出现频率较高。药物类别分类中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使用次数相对较高。药性统计四气以“寒、温”较多,五味以“苦、甘、辛”较多。药物归经以归肝经、胃经、肺经的中药较多。关联规则分析中支持度最高的中药组合是蒲公英-金银花,置信度最高的中药组合为蒲公英-紫花地丁。通过对大量相关中药方剂信息分析挖掘,中药组方规律汇总,提炼重要中药组方数据为临床上治疗奶牛乳房炎提供重要资料参考。

关键词:中药;奶牛乳房炎;用药规律分析;数据挖掘

为探索中药复方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用药特点,本研究在全面收集治疗奶牛乳房炎方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库、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中药方剂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方剂信息的分析挖掘,从中总结规律,以期对临床上治疗奶牛乳房炎提供数据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万方作为数据来源,采用主题“奶牛乳房炎”+全文“中药”进行高级检索,对1979—2020年与中医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筛选分类,在中国知网检索出434篇文献。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出440篇文献。

1.2 筛选处理

阅览梳理临床研究文献,剔除缺乏临床研究类、试验研究类、研究现状类、综述类、无具体复方组成或仅使用单味中药等文献;试验组使用中药复方治疗,对照组治疗方式不限(也可以不给予治疗);文献中需列举中药复方的全部治疗药物,且需含有具体的剂量或中药复方药物配比。最终从874篇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共142篇,共涉及195首中药复方,涉及单味药150味。以中国药典2015年版[1]和中药学[2]收录的中药为标准,对上述中药的名称、类别、药性、药味、归经进行规范化处理。

1.3 统计方法

首先,将上述经过规范化处理的中药名称、药物性味、药物类别、药物归经、文献来源、方剂名称逐一输入Excel表格,建立一个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数据库。其次,将数据库中的中药进行归纳分类。最后,使用Excel表格对数据库内相同的药味、药性、归经、药物种类进行累计频数统计,最后利用函数快速算出频率。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的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单味中药的使用情况

124篇文献中共涉及150味中药,有效个案数1 727,使用频数≥2 的中药共 91种,累积频数1 668次。对使用频数≥2 的中药进行统计,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的前十味分别是蒲公英(153次,8.9%)、金银花(120次,6.9%)、当归(105次,6.1%)、连翘(88次,5.1%)、甘草(74次,4.3%)、黄芪(65次,3.8%)、瓜蒌(55次,3.2%)、王不留行(55次,3.2%)、紫花地丁(53次,3.1%)、川芎(51次,3.0%)。

2.2 中药性味分布情况

将同一味中药的不同性味分别统计入内,统计结果表明,150味药物涉及4 种药性,分别是寒、温、平、凉。其中寒性药物出现947次,占药性总数的54.8%;温性药物出现492次占药性总数的28.5%;平性药物出现246次,占总数的14.2%;凉性药物出现42次,占总数的2.4%。可以看出寒性药物使用最多,温性药物其次,平性药物第三,凉性药物最少。

150味药物涉及7种药味,分别是苦、甘、辛、淡、酸、咸、涩。其中苦味出现987次,占总数的39.0%;甘味出现825次,占总数的32.6%;辛味出现584次,占总数的23.0%;淡味出现60次,占总数的2.4%;酸味出现33次,占总数的1.3%;咸味出现32次,占总数的1.3%;涩味出现13次,占总数的0.5%。药味以苦味药物为主,其次是甘味药物,辛味药使用也较多,淡、酸、咸、涩这四种药味使用较少。统计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2.3 药物类别和归经情况

对上述中药的类别进行统计,累积频次1 727次。根据其功效分类,共牵涉到18种类别: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杀虫止痒药、止血药、泻下药、祛风湿药、消食药、化湿药、开窍药、平肝息风药、收涩药、补阳药、温里药。其中频数较高的前 5 类依次是清热药(691次,40%)、补虚药(349次,20.2%)、活血化瘀药(269次,15.6%)、解表药(94次,5.4%)、化痰止咳平喘药(76次,4.4%),其他类药物使用频率和百分比比较低。

对上述中药的归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50味中药包括12 种不同的归经。累积频数4 587次,前五类分别是肝经、胃经、肺经、心经和脾经,其中肝经(926 次,20.2%)、胃经(844次,18.4%)、肺经(795 次,17.3%)、心经(479 次,14.8%)、脾经(579 次,12.6%)。

2.4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中药关联规则的网络化展示(线条的粗细程度,表示不同中药之间的关联强度,线条越粗关联强度越高)。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药方数据库中使用频率≥20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使用对使用频率≥20的药物建立TF表格。将这个Excel表格作为源导入SPSS Modeler软件中,高频中药(使用频数≥20)之间的关联网络展示,结果如图所示。图中直线的虚实、粗细代表药物之间关联程度的大小。

使用Apriori建模,设定支持度20%,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5等条件进行数据挖掘,即可得到高频中药关联规则统计分析结果。关联分析是对常用方剂的潜在药物组合进行挖掘,统计结果显示,支持度前五的药物组合分别是蒲公英和金银花(65.51%)、蒲公英和当归(54.36%)、金银花和连翘(45.13%)、蒲公英和连翘(45.13%)、金银花和连翘和蒲公英(42.05%);置信度前五的药物组合分别是蒲公英和紫花地丁(98.03%)、蒲公英和连翘 & 当归(97.96%)、蒲公英和连翘 & 当归 & 金银花(97.73%)、蒲公英和连翘 & 金银花(93.67%)、蒲公英和连翘(93.18%)。

3 讨论

依托Excel、IBM SPSS Statistics 23.0、IBM 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工具,对奶牛乳房炎的中药疗法进行数据挖掘,探究文献中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丰富的中药组方,寻找已知中药方剂中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用药规律。

3.1 单味药物用药频次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在单味药中蒲公英、金银花、当归、连翘、甘草、黄芪、瓜蒌、王不留行、紫花地丁、川芎、木通、黄芩、赤芍、乳香、柴胡、青皮、皂角刺这几种药物在195首中药复方中出现的频率在30次以上(包括30次)。蒲公英中主要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金银花与连翘的主要功效是清热、抗菌、抗病毒;紫花地丁和大青叶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痈肿[3]。这几种药材都属于清热解毒药,在治疗奶牛乳房炎的药方中使用频率相对来说是较高的。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较高,如川芎、赤芍、乳香、王不留行,其中川芎主要功效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赤芍的主要功效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乳香的主要功效是调气活血、排脓消肿;王不留行的主要功效是行血通经、下乳消肿。除此之外,甘草这味补益药也应用较多,它的主要功效是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和中药[4]。药物类别分类中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使用次数相对较高,清热药使用频率为691次,占药物类别总数的40%;补虚药使用频率为349次,占药物类别总数的20.2%,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为269次,占药物类别总数的15.6%。清热解毒药对疮痈肿痛、阴伤内热治疗效果较好,主要用于里热证。而补虚药则是以提高抵抗疾病能力为目的,具有补充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消除机体虚弱证候、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功效,治疗各种虚证的功效。活血化瘀药则以温经通络、散寒化瘀为主,使经脉疏通、活血化瘀。经统计这三种类型的药物使用较多,并且它们的功能主治也与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症状一一对应。药性统计四气以“寒、温”较多,五味以“苦、甘、辛”较多;归经之中共涉及12经,以归肝经的中药较多,其次是胃经、肺经等。将统计出的数据与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治疗原则相对比可以发现,中兽医治疗奶牛乳房炎一般以疏肝气、清胃热、化热痰为治疗原则,因此用药归经大多数在肝经、胃经、肺经。

3.2 中药复方关联规划与聚类分析研究

关联规则分析中支持度相对较高的中药组合为蒲公英-金银花、蒲公英-当归、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连翘、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置信度相对较高的中药组合有蒲公英-紫花地丁、蒲公英-连翘-当归、蒲公英-连翘-当归-金银花、蒲公英-连翘-金银花、蒲公英-川芎-当归等,与单味药物用药频次统计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关联分析中蒲公英-金银花这一药对支持度最高,说明这两种药物在同一中药组方中出现概率较高,蒲公英、金银花配伍可治疗复发性皮肤疖肿,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疖,因其与奶牛乳房炎治疗原则相符,所以在临床治疗上同时出现的几率较高。在关联分析中蒲公英-紫花地丁这一药对支持度最高,蒲公英、紫花地丁配伍使用可以有效清热解毒消肿,蒲公英偏散滞,紫花地丁偏解毒,两种药物共同使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清热解毒、消肿行滞之功效。

4 结论

通过对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临床参考文献的数据挖掘,以所得的统计结果为支撑,初步分析探讨了治疗奶牛乳房炎中药组方的组成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奶牛乳房炎临床治疗常用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常选择药性偏寒,药味偏苦、偏甘,归肝经、胃经的中药。临床用药时重点考虑金银花、蒲公英、当归、连翘、甘草、黄芪、瓜蒌和王不留行中药组方。■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窦昌贵.中药学(成人高等教育药学专业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李贺赟,曾方兴,朱瑞雪,等.蒲公英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J].吉林中医药,2019,39(10):1291-1293.

[4] 程士德,喻森山,章真如,等.活血化瘀法在疑难杂证中的运用[J].中医杂志,1990(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