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皮肤真菌病的科学防控

2024-10-22雷曙灿阳忠清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10期

摘要:真菌主要感染牛体表皮肤,病灶先呈区域性分布,之后蔓延全身,病牛主要表现全身发痒,采食下降,脱毛,皮炎和生长发育受阻等症状;目前本病还未有商品化疫苗出现,预防需强化场内环境卫生管理,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加强对牛群的日常监控,做好场内消毒工作,采取综合管理措施避免病原传入;病牛需通过对因、对症和后期康复调理的方式来进行治疗。

关键词:牛;皮肤;真菌;防控

皮肤真菌病由致病性真菌病原感染牛皮肤导致,临床以局部瘙痒、脱毛、红肿、出血、结痂等为主要特征[1],常见病原种类较多,但以疣毛癣菌、须毛癣菌和马毛癣菌最为常见。病原感染皮肤后虽然不会直接导致牛的死亡,但对生产性能影响较大,给牛场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其科学防控为题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本病简介

本病主要为疣毛癣菌、须毛癣菌和马毛癣菌等真菌性微生物感染导致,在生物分类学上比细菌高等,但低于寄生虫,繁殖过程中能产生抵抗力很强的孢子,能抵抗100 ℃的干燥高温60 min以上而不死亡,室温下能自然存活3年以上。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剂对真菌的杀灭效果较差。真菌感染表皮后先在角质层进行附着定植,之后不断产生菌丝,向更深部侵染,在增殖和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导致局部瘙痒症状,牛通过摩擦栏杆、食槽、树干等行为进行解痒,但同时皮肤也会因摩擦而出现物理性损伤,局部渗出严重,而渗出液又会为真菌的繁殖提供更多营养,促进增殖速度加快。另外,皮肤受损后抵抗力减弱,病灶区域会很快扩大,直至出现局部皮肤脱毛、溃疡、红肿、出血等症状。犊牛因皮肤更为细嫩,同等条件下发病率会高于成年牛。

2 流行病学

病牛和潜伏期感染牛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主要通过牛与牛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传播。环境卫生差、管理水平低、养殖密度大的牛场最易发生流行。病牛体表脱落的皮屑、牛毛等含有大量病原,未及时清理的情况下很容易扩散。共用的刷毛工具、蹭痒的栏杆等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该病的流行具有一定季节性,高温高湿的夏季适合真菌繁殖,环境生存力大幅提升,发病率高于冬季。放牧牛群通常卫生状况比舍饲牛群差,发病率会更高。养殖密度越高,牛相互之间接触频率就越大,本病传播的速度就越快。当体表有寄生虫感染时,由于脱毛而导致皮肤外露,环境中真菌也容易乘机侵染。营养不良、环境应激等对本病也有促发作用。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0.5~1个月,夏季潜伏期短,冬季较长,初次感染时由于真菌侵染表皮需要一定时间,早期不表现任何症状,之后感染的皮肤处开始出现芝麻粒大小的结节,并逐渐长到豌豆大小,同时逐渐向四周蔓延,中间毛发快速脱落,皮肤裸露,呈现出界限明显的圆形秃斑,斑上覆盖灰白色或黄色的鳞屑,以脸部、颈两侧、胸前、后臀以及乳房处较多,部分母牛也能在阴门四周出现。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灶持续扩散,全身除了四肢末端外,其他部位都能找到真菌斑,此时病牛体表瘙痒,经常蹭栏杆,采食量下降,体重日益减轻,同时表现营养不良和贫血。整个病程可持续1年以上,少部分牛最终可因机体衰竭或出现继发感染而亡,但死亡率很低,康复牛能产生较强抵抗力,后期不会再发生感染。

4 本病的诊断

本病临床特征和寄生虫、细菌等病原感染较为相似,病牛最好采集病灶部位的皮肤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可在病灶皮肤与健康皮肤的交界处拔取一些毛根或刮取少量皮肤碎屑,用10%氢氧化钾溶液浸泡处理后,微微加热5 min左右,使组织与碱液充分发生化学反应,之后用毛细管取少许病料滴加在载玻片上,再滴加一滴蒸馏水混匀稀释,盖上盖玻片镜检[2],如果发现在毛根四周有整齐排列的真菌孢子,或者在皮屑表面有典型的霉菌丝和孢子附着,则可确诊为本病。

5 本病的预防

目前本病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需要通过强化环境卫生管理,控制饲养密度,加强日常监控以及做好场内消毒工作来降低发病率。

5.1 强化环境卫生管理

本病多发于环境卫生差的牛场,因病牛脱落的皮屑、毛发等无法得到及时清理,很容易随空气流动或者牛群的踩踏而扩散,健康牛接触后就会感染。牛场卫生必须做到一日一清理,粪便集中在远离养殖区的下风向进行堆肥发酵处理,通过生物热来杀灭其中病原。如果牛群中有病牛,则打扫的毛发需要集中在一起进行焚烧处理,通过高温来杀灭真菌。牛场的毛刷、修蹄刀等用具尽量不共用,同时用完后做好及时消毒工作。

5.2 严控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越大,牛相互之间接触的频率就越高,本病传播速度就越快。另外,养殖密度大时牛容易出现抵架情况,皮肤容易出现损伤,也可为真菌的入侵提供机会。体重200 kg以下牛单头活动面积不低于10 m2,200~400 kg重的牛活动面积控制在10~15 m2/头,400~600 kg牛控制在15~18 m2/头,600 kg以上者不低于18 m2/头,在此基础上养殖密度越低,本病的发生率就越小。有条件的牛场建议在活动场地设置高低不平的斜坡,这样也能利用空间优势来降低养殖密度。

5.3 加强疾病监控

兽医人员每天至少保持早、中、晚和夜间各巡场一次,重点观察牛的行为,发现有不明原因蹭痒,毛发脱落,表皮裸露,局部红肿、溃疡等症状的牛第一时间隔离检查。因导致该症状的疾病较多,如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药物过敏、局部创伤等,故最好采集病料检查进行确诊。除了兽医人员外,饲养员、清粪员等也应列入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中,因这些岗位人员大部分工作时间在一线,是最容易发现异常的岗位人群,便于及时汇报疫情。

5.4 做好消毒工作

虽然兽医临床常用消毒剂对真菌不敏感,但强氧化剂类、强碱类消毒药有一定杀灭功效。病牛待过的环境地面应撒生石灰或漂白粉,经常磨蹭的栏杆可喷淋碘附进行灭菌,如果栏杆为金属类材质则建议用火焰枪进行灼烧,以防碘将金属氧化腐蚀。有条件的场可以将圈舍地面用水泥进行硬化处理,这样地面水分更容易蒸发而保持干燥。条件有限的场可在活动场地长期撒草木灰。

5.5 综合管理预防

不从有疫病流行的场引牛,不同批次和品种的牛禁止混合饲养,规模化场建议采用自繁自养的管理模式,减少对外引种的影响。场内人员出场后禁止到同行养殖场、皮毛加工厂以及活畜交易市场等场所活动,归场后需要进行全身消毒,同时更换场内专用衣物和鞋帽。加强舍内通风,使地面保持干燥。每个季度都要进行驱虫,药物首选对体表寄生虫杀灭作用较强的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莫昔克丁等,防止虫体破坏皮肤后真菌乘机侵染。

6 本病的治疗

6.1 抗菌治疗

将病灶局部的毛发剪掉,如果结痂严重,毛发与皮肤粘连过紧,可涂抹8%硫化钠进行脱毛,之后将鳞屑、痂皮、渗出物彻底刮干净,直至能微微渗出血,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后涂抹10%水杨酸酒精溶液或碘甘油。水杨酸酒精溶液由水杨酸、石炭酸、丙三醇、乙醇等按比例复配而成,具有高渗透性和抗菌性,药物可渗透至皮下组织,有利于彻底治疗本病。碘甘油主要通过碘的作用来发挥抗菌效应,是碘和甘油的复合物,甘油能降低角质层细胞的表面张力,从而促进药物向深部进入。需要提醒的是,本病的治疗周期需要1~2周,其间要求不断向病灶区域涂抹药物,每日保持5~8次的用药频率,同时还要确保病灶区域清洁,防止再次感染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

6.2 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是针对病牛出现的症状进行缓解性用药。皮肤持续瘙痒,明显影响牛采食、饮水、休息等行为时,可按照60~100 mg/kg·bw肌注马来酸氯苯那敏,该药具有显著抗过敏和止痒功效,一般用药1次药效可持续48 h以上,但要注意一般连续使用不要超过5 d,否则将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病灶皮肤有红肿的建议涂抹醋酸氟轻松软膏和红霉素软膏,醋酸氟轻松抗炎效果显著,能在短时间内消肿,红霉素则能起到抗感染作用,防止其他致病源乘机感染。

6.3 康复治疗

病牛治疗后尽管体表真菌已经被杀灭,病灶处的瘙痒、红肿、溃疡等表征消失,但皮肤的修复和毛发的重新生长需要时间,建议饲料中按照0.1%~0.2%剂量拌入蛋氨酸,饮水中按照500 g/t剂量混入鱼肝油,连续用药2周左右,新的毛发会重新长出。同时为了加速生产性能恢复,饲料中还应加入0.5%~2%的微生态制剂,菌种以瘤胃适应性强的酿酒酵母菌、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和凝结芽孢杆菌为首选,帮助饲料粗纤维、蛋白、淀粉和脂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脱毛严重者还应在饮水中加入复合电解多维和矿物微量元素,全天饮用,连续调理1~2周。

7 小结

真菌病尽管对牛致死率不高[3],但病牛的生产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加上该病的疗程较长,治疗费时费力,故临床还是应以预防为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真菌对人类也有传染力,一线工作人员要加强自我防护,防止被病牛接触性感染。对于严重病牛,治疗周期过长或机体已经出现衰竭时建议进行淘汰处理。病牛的皮毛在屠宰后不可上市销售,必须进行无害化焚毁。■

参考文献:

[1] 范国英,刘俊伟,陈俊杰,等.牛真菌性皮肤病的诊疗[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8):83-84.

[2] 葛松,蒋万,何生虎,等.宁夏肉牛皮肤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2015(14):2876-2883.

[3] 贡庆扎布.牛真菌病的防治[J].中国畜牧业,2023(18):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