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蹄疫的流行情况及防控措施

2024-10-22张立军李家鑫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10期

摘要: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并被中国农业农村部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对亚洲、欧洲和非洲偶蹄类动物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畜牧业危害巨大且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口蹄疫在全球和中国的流行情况进行介绍,并总结口蹄疫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以期为我国口蹄疫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蹄疫;流行情况;研究进展;防控措施

1 口蹄疫的流行情况

1.1 口蹄疫在全球的流行情况

口蹄疫(FMD)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影响各种偶蹄类动物,包括但不限于牛、羊、猪、鹿、大象和长颈鹿等,有7种血清型和80多个亚型。虽然大多数感染的动物会康复,但口蹄疫会导致体重减轻、乳制品减产、生产力下降和幼年动物的高死亡率。口蹄疫病毒在感染的动物内快速复制,并通过气溶胶和受污染的动物产品、设备、衣物、饲料及生物制品传播。口蹄疫病毒可以在康复的动物体内保持2~5年,在有机和无机物体上保持长达183 d[1]。

自从FMD被发现以来,全球大部分地区都有暴发记录,已成为历史上分布最广泛的疫病之一。除南极洲外,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都曾出现过暴发。最早的记录可追溯至14—15世纪,当时中东阿拉伯地区发生过FMD疫情。到了17—19世纪,FMD又在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大范围流行。目前,口蹄疫的地理分布十分普遍,主要影响非洲、南美洲北部、亚洲和欧洲南部地区。另外,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已正式确认约50%的国家或地区在2021年1月前无口蹄疫[1]。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贸易的影响,加之FMDV的高度变异性、广泛的宿主范围和各种复杂的环境因素,众多国家仍不得不面对FMD疫情传入的风险。

直到20世纪末,口蹄疫才在发达国家和从事国际牲畜贸易的国家得到控制。然而,口蹄疫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导致畜牧业生产力低下和潜在的贸易损失。作为国际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最主要的障碍,口蹄疫也阻止了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潜在收入和高额利润。拥有口蹄疫无疫状态并且强烈依赖国际出口市场的国家和地区,一旦发生口蹄疫暴发,不管是哪个地区都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口蹄疫通常导致动物种群规模大幅下降,目前根除是主要的应对策略,旨在更快地恢复到口蹄疫无疫状态。鉴于口蹄疫入侵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害,口蹄疫自由国家通常通过在口岸实施严格措施,如边境检查和检疫,来防止口蹄疫。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欧盟和墨西哥等国家重点关注运输通道,如活体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进口以及国际旅客和邮件包裹的筛查。无论这些预防措施有多么积极,完全保护是不太可能的,特别是当这些措施跟不上日益增长的国际旅行和贸易量时。因此,口蹄疫仍然出现在从前的无疫地区中,并且在过去15年中已经造成了超过250亿美元的损失[2]。

过去的经验表明,要想控制和根除口蹄疫,就必须采取积极的生物安全措施,并在国家之间进行协调。事实上,控制措施、政策和法律框架的协调、国家级的财政和技术努力以及国际合作与大规模接种相结合,在欧洲消灭口蹄疫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地区一直在遵循这一成功的范例。例如,南美地区通过协调的区域努力和兽医服务与畜牧私营部门之间高度发达的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口蹄疫,这是通过口蹄疫根除计划实现的。东南亚国家也在其联合运行的计划——东南亚口蹄疫计划(SEAFMD)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3]。

1.2 口蹄疫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自21世纪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口蹄疫的周期性暴发。口蹄疫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中国有据可查的口蹄疫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的首次暴发,当时主要影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云南省[4]。口蹄疫在中国发病率很高,对中国的畜牧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各种牲畜中,牛的发病率最高,约占55%。

在2011—2020年间,中国有两次的口蹄疫暴发值得注意,分别是2013年和2017年发生的两次显著的大规模暴发,这与来自邻国的新型病毒株的引入同时发生。推测这些暴发可能受到邻国的影响,特别是在2013年,疫情主要影响了与印度接壤的西藏西部地区;而2017年,疫情主要侵袭了处于边界的新疆西部地区[4]。2018年,中国多个省份出现了零星的口蹄疫暴发。关于疫情分布,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以及广东、福建、江西和湖北省的疫情数量较多,内陆地区的疫情发生率较沿海地区较高。从不同地区的疫情分布来看,新疆和西藏的疫情数最多,而云南、贵州和内蒙古报告的疫情相对较少。口蹄疫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统计数据显示,从四月至六月期间口蹄疫暴发明显增加。尽管从七月到九月疫情有所改善,但疫情发生率仍然相当高。研究认为,口蹄疫季节性的减弱主要是由新出现的病毒株的影响所致。同时疫情暴发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口蹄疫在中国内部有向北迁移和向外扩散的趋势。在2011—2020年期间,西藏和新疆是中国受口蹄疫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这些偏远地区密集的牲畜群体加上养殖分散,难以监管,为口蹄疫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在地理空间中,多次口蹄疫暴发都发生在中国与邻国接壤的地区,凸显了邻国对中国口蹄疫流行的潜在影响。

2 口蹄疫的研究进展

2.1 病毒学

许多知识空白存在于基础研究口蹄疫病毒与宿主在分子和细胞层面的相互作用领域。宿主暴露于病毒后立即发生的事件仍然描述不清,宿主物种的免疫系统及其对病毒的反应的某些方面也是如此。病毒对不同宿主物种、个体动物及组织的亲和力的决定因素仍不明确。结合宿主物种的详细免疫学研究,这些领域的进展将使我们能够合理设计改进的疫苗,将更便于广泛使用。

2.2 疫苗

疫苗接种,无论是紧急还是常规,已成为口蹄疫控制计划的重要部分。然而,传统的口蹄疫疫苗在过去30—40年中变化甚微;它们对不同病毒株的交叉保护有限,不能诱导无菌免疫,并需要定期加强免疫以保持保护效力[5]。疫苗本身生产成本高昂且风险较大,需要培养大量活病毒并进行灭活,一旦配制完成,还需要冷链储存直至使用。对新型口蹄疫疫苗的广泛研究以及对当前方法的改进正在开始解决这些问题,但仍需要持续的研究。

3 防控措施

3.1 建立监测和报告系统

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测和报告系统是控制口蹄疫的关键步骤,这需要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最重要的是加强实验室设施,使其能够处理大量样本并进行快速准确的病原检测。此外,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系统应该能够实时收集和共享疫情信息,从而使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能够快速响应疫情暴发,及时调整防控策略。这种信息共享机制不仅包括疫情数据,还应该涵盖动物移动数据和疫苗接种记录,以全面监控病毒的传播路径和防控效果。同时,定期对兽医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也是确保监测系统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培训应包括最新的诊断技术、疫情报告程序以及数据管理和分析技能,确保每一位专业人员都能在第一时间内准确识别并报告疫情。

疫苗接种是控制口蹄疫扩散的核心措施。在疫情高发区域,实施常规的疫苗接种计划是必需的,这可以显著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此外,应急接种策略也应随时准备启动,尤其是在疫情初期迅速应对,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疫苗接种策略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根据实时监测数据来调整,确保疫苗的覆盖范围和接种时机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的影响。

3.2 生物安全措施

在口蹄疫的防控中,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重要的一环。首先,必须加强农场的人员和车辆出入控制。这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消毒区和检查站来实现,确保所有进入和离开农场的人员及车辆都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例如,可以设立洗车设施和人员消毒通道,使用可靠的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

此外,农场内的生物安全措施还应包括对饲料和水源的严格管理,防止这些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定期检查和维护围栏,以防其他动物进入,也是防止疾病传入的重要措施。在确认有疫情发生的地区,限制动物的流动和贸易是减少病毒跨区域传播的关键。对于新引入或疑似感染的动物,实施至少28 d的隔离是必要的。这段隔离期足以观察动物是否表现出疾病症状,同时也防止潜在的病毒传播到健康群体中。

3.3 宣传教育

公共教育和培训也能助力增强口蹄疫的防控效果。通过媒体、研讨会、在线研讨会和宣传材料等多种渠道,可以提高公众对口蹄疫严重性的认识,以及对防控措施的了解。对农户的宣传培训也很重要,应包括简单的疾病识别、如何报告、简单的隔离措施以及个人和群体的防护方法。

此外,国际合作在防控口蹄疫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与邻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享疫情数据和成功的防控策略,可以提升各国的防控能力。此外,从国际组织获取技术支持和资源对于提高国内防控水平也至关重要。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口蹄疫的传播,还可以增强公众和专业人员在防疫方面的能力和意识,为防控口蹄疫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小结

全球范围内,口蹄疫的历史悠久,几乎遍布所有大洲,其病毒的高度变异性、广泛的宿主范围和复杂的环境因素使得该病持续成为国际畜牧业的重大难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频繁的今天,即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生物安全措施和国际合作已经有效控制了疫情,口蹄疫仍然影响着许多地区。

在中国,口蹄疫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自20世纪以来就有周期性的暴发,尤其在边境地区由于与邻国的交界和频繁的动物流动,使得疫情控制面临更多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科技进步以及更多的防控措施来控制和根除。■

参考文献:

[1] KNIGHTJONES T J D, ROBINSON L, CHARLESTON B, et al. Global foot-and-mouth disease research update and gap analysis: 1-Overview of global status and research needs[J]. 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 2016, 63: 3-13.

[2] KOMPAS T, NGUYEN H T M, HA P V. Food and biosecurity: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towards a world free of foot-and-mouth disease[J]. Food Security, 2015, 7: 291-302.

[3] RAUT N, RIVIÉRE J, HOSTEING S, et al. Overview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awareness among farmers and veterinarians in France[J]. Veterinary Record, 2018, 183(5): 161-161.

[4] LI Y, QIU S, LU H, et al.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and risk modeling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outbreaks in China[J].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2024, 224: 106120.

[5] LI Y, YANG R, YIN F,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146S antigen content in foot-and-mouth disease inactivated vaccines and immunogenicity level and vaccine potency alternative test methods[J]. Veterinary sciences,2024,11(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