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视角的成都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
2024-10-22白云华韩雨菡
摘 要:根据2022年成都市科技服务业规上科技服务机构数量、期末用工数、营业收入以及营业利润等关键指标数据,重点列举了成都市“5+2”区域以及其他重点区县的发展情况,同时详细列出了成都市科技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等重点领域以及对应的各细分领域的关键指标数据。通过分析成都市区域总体发展情况以及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情况,采用对照比较的方式,详细阐明了成都市各个区市县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以及科技服务业各细分领域的优势和不足。利用产业协同概念,分析成都市科技服务业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以及各细分领域发展的结构均衡性对相关产业支撑的情况,总结成都市当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不足,并为成都市科技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产业协同;统计;成都市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8-0022-04
引言
科技服务业具有知识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效益好、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科技服务创造的收益,往往能给其服务对象及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中起到纽带作用。科技服务业提供的是一种全程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
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科技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业态较少、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从科技服务业产业的协同发展视角来分析问题,对于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1]。
一、成都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统计,2022年,成都市拥有规上科技服务业机构1 239家,期末用工人数27.2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 367.5亿元,营业利润552.4亿元。
(一)成都市科技服务业区域发展状况
科技服务业规上机构数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高新区、青羊区、金牛区、天府新区、武侯区;营业收入排名全市前五的分别是高新区、成华区、金牛区、青羊区、天府新区;营业利润排名前五的分别是高新区、金牛区、成华区、青羊区、天府新区;期末用工人数排名全市前五的分别是高新区、金牛区、青羊区、锦江区、成华区。
在各区市县中,高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快,各项指标均居于榜首,且与其余区市县有着较大差距(见表1)。
除了上述提到的“5+2”区域外,剩余的龙泉驿区、郫都区、双流区、温江区、新都区、青白江区等各项指标均未进入前五范围。
(二)成都市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状况
1.科技信息服务
2022年,成都市科技信息服务4项指标分列成都市科技服务业重点行业首位。其中,规上机构数629家,同比增长2.4%,占行业总值比重达50.8%;营业收入1 636.5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占行业总值比重达48.6%;营业利润458.4亿元,同比增长2.7%,占行业总值比重达83.0%;期末用工数134 393人,呈现微弱增长趋势,占行业总值比重达49.4%。
科技信息服务包括互联网技术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2个细分领域。其中,2022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4项指标数值均领先于其余领域,分别占科技信息服务业的90.8%、80.8%、97.7%和91.9%,占比分别较2021年上升2.7%、19.7%、13.3%和19.4%,增长趋势明显;互联网技术服务领域营业利润增长明显,由2021年的-0.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0.4亿元,机构数较2021年增加1家,其余指标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
2.专业化技术服务
2022年,成都市专业化技术服务规上机构数454家,同比增长14.6%,占行业总值比重达36.6%;营业收入1 582.9亿元,同比增长16.9%,占行业总值比重达47.0%;营业利润86.2亿元,同比增长6.2%,占行业总值比重达15.6%;期末用工人数116 446人,同比下降1.4%,占行业总值比重达42.8%。
专业化技术服务包括检验、检测、标准、认证,以及计量服务、工程技术服务、专业化技术公共服务、专业化设计服务4个细分领域。其中,工程技术服务领域的4项指标数值均领先于其余领域,分别占规上专业化技术服务的64.1%、90.8%、92.5%和82.2%(见表3)。
3.综合科技服务
2022年,成都市综合科技服务规上机构有7家,占行业总值比重仅为0.6%;营业收入7.1亿元,同比下降12.6%,占行业总值比重仅0.2%;营业利润0.5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0.4亿元,占行业总值比重仅0.1%;期末用工人数1 461人,同比下降11.6%,占行业总值比重仅0.5%。
综合科技服务包括科技咨询与调查服务、其他综合科技服务2个细分领域。其中,其他综合科技服务领域的4项指标数值均领先于其余领域,分别占规上专业化技术服务的42.9%、75.7%、108.3%和77.2%,与2021年态势基本保持一致(见表4)。
4.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
2022年,成都市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规上机构数61家,同比减少17家,占行业总值比重达4.9%;营业收入40.9亿元,同比上升4.8%,占行业总值比重达1.2%;营业利润3.2亿元,同比下降49.1%,占行业总值比重达0.6%;期末用工人数4 179人,同比上升2.0%,占行业总值比重达1.5%。
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包括科技推广与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2个细分领域。其中,科技推广与创业孵化服务领域的4项指标数值均领先于其余领域,分别占规上技推广及相关服务的90.2%、91.3%、90.6%和77.1%(见表5)。
5.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
2022年,成都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规上机构数88家,同比上升69.2%,占行业总值比重达7.1%;营业收入100.0亿元,同比上升42.9%,占行业总值比重3.0%;营业利润4.2亿元,同比下降181.0%;期末用工人数15 515人,同比上升11.7%,占行业总值比重5.7%。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服务细分领域仅涉及自然科学、工程、农业和医学研究(见表6)。
6.科技金融服务
2022年,成都市拥有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274家,居副省级城市第5位;运用7亿元引导基金(资金),引导组建26支、总规模52.1亿元的“科创投”系列基金群,其中天使投资子基金19支、规模24.2亿元;有知识产权运营子基金7支,规模27.9亿元;累计投资集成电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绿色环保等重点产业链项目216个,投资额26.8亿元。全年“科创贷”放款2 061笔(1 545家),放款金额77.01亿元,相较2021年同期,放款笔数增加4.78%,放款金额增加20.85%。
7.科技普及和宣传教育服务
2022年,成都市举办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累计50万人次参与投票,超过30万人次观看;举办科普进社区、进学校系列活动,其中“科学第一课进校园”活动超过3 000名学生参与。科普宣传阵地建设持续强化,截至2022年底,“成都科普”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科普推文5 063条、搜狐3 305条、网易3 194条,科普宣传平台累计发文15 600余条,总阅读量超过512万人次。
二、成都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
在某一特定集群内的企业,基于生产、经营、销售、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最终达到高度的一致性,即为产业协同[2]。
从产业链来看,科技服务业通过“技术研发—技术商品化—技术商业化—技术产业化”为核心,能够快速有效、低成本地聚集创新要素,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通过产业协同和集聚,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
从科技服务业各类统计数据来看,科技信息服务大类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4项指标占比分别为90.8%、80.8%、97.7%和91.9%,远超互联网技术服务领域;专业化技术服务大类中的工程技术服务领域的4项指标占比分别为64.1%、90.8%、92.5%和82.2%,相对于检验、检测、标准、认证,以及计量服务、专业化技术公共服务、专业化设计服务三个领域来看,占比偏大;综合科技服务大类发展较为迟滞,多项指标呈下降趋势,占行业总值比例均未突破1%,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存在严重不足;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大类各项指标占比分别为4.9%、1.2%、0.6%、1.5%,对行业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
从上述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成都市科技服务业各领域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部分领域发展较为滞后,对相关产业的支撑作用较为有限,严重制约相关产业发展,产业协同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如表7所示,结合表1中成都市“5+2”区域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郊县地区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稍显吃力,单位数、营业收入、营业利润以及期末用工数等指标占比过小,增长缓慢且与其他区县呈现较大差距,区域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
综上分析,从成都市科技服务业各领域以及各区市县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成都市科技服务业的行业发展存在结构协同性较差、分化严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区域发展水平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科技服务业区域和行业的协同发展均存在一定不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支撑作用较为有限。
三、成都市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和市场导向协同
成都市科技服务业机构自身力量相对较弱,当前主要依靠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手段发展。而从长远来看,应该在政府引领下,优化政策和资金的配置结构,吸引和加大社会力量的投入,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竞争机制,实现科技服务业政策与市场的协同,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发展协同
成都市应通过区域主导产业带动相关科技服务业发展,形成具备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业产业分工和产业聚集;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加强跨区域协作,推动科技服务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积极促进各区域间的服务业要素自由流动;强化各区域间的协同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布局,实现科技服务业的区域协同发展。
(三)产业创新协同
成都市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产业发展结构,整合科技服务资源,推动科技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新业态。因此,成都市应通过产业创新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进一步实现科技服务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
参考文献:
[1] 巫孝君.协同视域下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基于2012—2016年四川科技服务业数据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1):55-62.
[2] 胡大立.产业关联、产业协同与集群竞争优势的关联机理[J].管理学报,2006(6):709-713,727.
[3] 王智毓,冯华.科技服务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6):102-113,12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 Chengdu from a Collaborative Perspective
BAI Yunhua, HAN Yuhan
(Chengdu High-tech Venture Service Center, Chengdu 610093, China)
Abstract: By collecting key data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 various sub sectors of Chengdu in 2022,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 Chengdu,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 Chengdu using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synergy, and provid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 Chengdu.
Key words: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Statistics; Chengdu
[责任编辑 彦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