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少人际关系的“内心戏”

2024-10-21陈敏莹

检察风云 2024年15期
关键词:素素心理学家关怀

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阿德勒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难以控制“内心戏”,总是想太多,总担心别人给自己负面评价。他们往往过得不顺心,无论是夫妻、亲子关系,还是与朋友、同事之间的交往,都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恐惧,而对方也难免因为他们的误解和猜想而感到困扰。

“内心戏”丰富的人,通常有如下三个特点:

在与人沟通、共事时,很会察言观色,心思细腻地揣摩对方的心意,也会在意一些非语言表达,如表情、眼神和动作,提前担忧他人可能发出的负面反馈。

“领导为什么总是要我加班,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努力?”

“同事都出去了,他们是不是背着我聚餐呢?会不会私下议论我?”

“闺蜜生我气了?我是不是得罪她了?”

总是担心别人会批评、拒绝自己,不喜欢自己,所以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会自我防御地避免与对方打交道。

例如,我们希望和优秀的人交往,拓宽社会资源,但是在没有接触对方之前,心里已经反复纠结:“他觉得我没有资格认识他吧?”

“他会不会觉得我耽误他的时间?”

“万一他不想认识我,但又不好意思拒绝,那该怎么办?”

当被批评、被拒绝时,内心翻江倒海,但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或者表现出自己不喜欢对方,以此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他是不是嫌弃我?我真失败。”

“他很讨厌我是吧?我应该早就看出来了。”

“我怎么这样卑微,我也很厌恶自己!”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有上述想法,那么我们很可能属于高敏感人格。心理学家亨伯格说过,人际关系高敏感是一种人格特质,他们会特别在意他人的行为和感受,对于被拒绝尤其敏感,总会曲解别人的意图,表现得尴尬或是回避。据统计,这类人占人群的20%~30%。

“内心戏”的背后

可见,“内心戏”丰富的人其实十分脆弱,他们会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再想”,但发现完全不受控制。因为,“内心戏”的根源在于两方面:

因原生家庭的不幸经历而受到心理创伤

小高从小缺少父母的接纳和理解,受尽了父母的语言、情绪暴力,同时他也被过度保护,父母以安全为由限制他的各种活动。小高很压抑,逐渐地,长大后的小高跟别人相处也变得特别敏感。

类似这些在早期依恋关系中被控制、被束缚的体验,会使我们在成年后带着创伤性的记忆,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极度依赖外界的肯定和认同,如果缺乏他人的支持就像没有了救命稻草一样。

被身边人或社会大众长期否定而发展为自卑与低自尊

这种长期否定,有些是因为自身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因为社会因素造成的。

素素在寄宿学校里很要强,希望以强势的方式在集体中立稳脚跟,但因为缺乏社交技巧,用了恃强凌弱和挑拨离间的错误行为方式,后来舍友们纷纷反抗,素素的人际关系四面楚歌。这个经历让工作后的素素在人际关系方面倍感压力。

有些人因为长得不好看、肥胖、口齿不伶俐等,被群体用有色眼镜看待。由于社会偏见,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丹麦糖尿病研究所与哥本哈根大学就曾经开展过类似的研究,内容是评估与体重相关的自我贬低倾向,研究指出所有参与者里的超重者都经历过被歧视被质疑,他们感觉自己活在一个被污名化的身体中,以至于在社交中焦虑自卑,对对方的反应过分担忧。

重新找回自己

“内心戏”揭示了我们长期以来对人际关系的恐惧,要减少它,就要拨开恐惧的迷雾,探寻内在的自我。

从自我觉察到自我关怀

首先,我们要用心地觉察内在的自我:在哪些时刻,在哪些场合,我会担心别人拒绝自己?我会特别害怕谁的批评?对方拒绝,我的感受是什么?

去思考答案,目的并非立即作出改变,而是悦纳真实且具体的自己。

其次,我们要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如童年就是个“孤岛”的小高,他要明确自己渴望的正是从小就缺失的被关爱、被认可、被善待。当这些需求被满足时,我们才有机会去调整自我。而满足内在需求最有效的方式,正是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提出的正念方法——自我关怀,在她的著作《自我关怀的力量》中,列举了一些自我关怀的练习:

试想如果你的好友也在担心会被他人拒绝,害怕别人不喜欢他,你会怎样安慰他?试着用同样温柔的方式来安抚自己:“亲爱的,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否定自己,你的价值只取决于自己。”“请允许自己犯错和脆弱,你已经尽力了。”

把曾经的伤痛都写出来,隔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我们会衷心地为那个曾经弱小的自己而感到难过,这会引发更多自我抚慰。

素素可以把藏在内心的寄宿阴影写出来:“曾经的我为什么遭到攻击?被攻击时感受是怎样的?我是否为自己当时的行为后悔?我当时做过什么补救措施?”素素要疗愈自己,就必须学会面对和鼓励正在呼救的“内在小孩”。

改写负面的内心独白,用友好的方式来重新组织语言。

例如,把“我长得不好看,他肯定嫌弃我”改为“很多人都长得不好看,这也没什么”。把“我怎么这么笨,老忘记发报表给老板”改为“谁都会忘事,我下次调个闹钟来提醒自己就好,又不是世界末日”。把“万一我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会不会觉得我很浅薄”改为“我觉得我的意见挺好的,别人怎么想就随他吧!”

从降低对亲密度的预期到专注自己

首先,刻意降低对亲密度的预期,我们在别人心中的实际位置,永远比我们认为的位置要低得多,是我们把自己想得过于重要了。其实每个人都会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或许我们的言行确实会给他们留下一些印象,但他们并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分析我们,分析了也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所以别人的话语或行为可能只是无心之举,他们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在乎我们。

心理学上的“聚光灯效应”,就是指人们常常觉得自己头上顶着一盏聚光灯,觉得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总被观众评价。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我们的臆想,在每个人的世界里,自己永远是领衔主演,有时我们对他人来说连个配角都不是。

我们要做的是专注于发展自己,让自己对外界的纷纷扰扰有屏蔽力,我们不欠任何人,要活出自洽和满足。

例如前文提到的超重者,即使被社会的想法裹挟而失去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也要积极为自己的思想“松绑”。摒弃所有无意义的信息,专注地为自己赋能,当自己的优势凸显时,别人看见的就不是外表,而是实力。如提升工作能力,让自己成为团队中举足轻重的人;如培养才华,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项目上,书法、乐器、手艺等,刻意练习并积累专业素养。当我们的内在闪闪发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就能拥有自信和魅力。

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说过,生活里时刻都有挑战,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自我斗争才是痛苦的根源。减少“内心戏”,不仅可以让我们走出自身的局限性,更能让我们从容地投入到每段关系中。希望我们都能突破精神藩篱,勇敢体会真实的人际关系。

(作者系中国心理学会少儿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特聘专家)

编辑:沈析宇" " 175556274@qq.com

猜你喜欢

素素心理学家关怀
可爱的叙事者——读韩东短篇小说《素素与李芸》
谁更难过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谎言
飞翔的鞋子
远山,那片熟透的蓝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