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国粹

2024-10-21仲颖

检察风云 2024年15期
关键词:进校园上海市中医药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推动《上海市中医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深入贯彻实施,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于2023年12月启动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监督。这是自2021年5月《条例》实施以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就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情况开展监督。

那么,上海市贯彻落实《条例》要求,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以满足老百姓不断增长的优质中医药服务需求?近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情况的报告。

中医服务能力与中药质量不断提升

据悉,此次专项监督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做好前期调研,制定内容翔实的监督方案,反复修改重点问题清单,逐条寻找问题答案。通过开展全方位监督,充分了解情况,从中药材种植生产到院内制剂使用,从体制机制建设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全链条、全方位覆盖中医药各个环节。此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全过程邀请他们提出相关议案建议或邀请具有专业背景的市人大代表参加调研,以发挥人大代表专业优势。从监督调研的情况可以看到,上海市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推动健康上海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首先,是加快建设高水平中医医院。以4个区域中医医联体和55个市级专科专病联盟为纽带,带动优质资源均衡布局和提质增效,构建覆盖城乡、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其次,是不断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级。建设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社区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推进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建设,把社区打造成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2023年,社区中医诊疗人次数占社区总诊疗人次数比例达到40%以上。)最后,是持续推动中西医结合,将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发展纳入市级医院整体规划并列入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市级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推动综合医院推广应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推动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医保支付政策改革。完善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首创“西学中”人员分级分类执业管理,打通中西医结合人员执业障碍。

在提升中药质量、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建设方面:首先,是在国内率先开展“从田头到床头”溯源饮片临床应用试点,试点范围覆盖全市35家医院、16家饮片企业和40个中药饮片大品种。其次,是持续推进“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中药安心达”服务场景建设,实现全市公立医院第三方代煎配送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再次,是依托行业协会研究制定三批71个溯源品种的行业试行标准,建立饮片代煎服务和追溯管理行业标准体系,有效提升药材质量和药事服务水平。最后,是支持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院内制剂实施备案制;推动院内制剂在基层医疗机构调剂使用,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此外,坚持高端引领,着力深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驱动,着力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加大宣传普及力度,着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完善机制体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上海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标与“全面建成与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开放发展体系的总体目标,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上海市人大代表冯煜在今年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强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他指出,当前中医药科研与临床存在脱节现象,导致许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冯煜说,由于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机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此,冯煜建议,鼓励医疗机构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加强临床医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此外,他还建议,应建立健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成果转化提供法律保障。

针对这一问题,调研报告提出,要坚持“产、学、研、医”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实做强各类中医药研发平台,吸引支持市场化建设“创新药物临床前一站式转化服务平台”,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引导龙头企业联合研发。

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教育、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指导中小学校开展通俗易懂的中医药知识科普教育”。上海市人大代表马瑜认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方面可在中小学和大学的学生中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为中华民族中医药人才在中小学阶段便展开梯度培养。据了解,上海市不断深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学科融合师资团队,已形成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各区协同,覆盖全市4所附属学校、若干联系学校的工作网络。通过举办长三角青少年学中医药文化知识大赛,揭牌长三角健康科普创新联盟中医药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上线“中小学中医药知识科普平台”,来构建立体化传播方式。

“目前而言,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马瑜认为,当前已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中小学覆盖全市的比例有限,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中医药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主要还是由卫生老师讲课(大部分卫生课老师没有医学相关教学的讲课资质)。那么,如何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校园传播,在中小学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梯队呢?她建议:由上海市卫健委和市教委相关部门共同出台一个在全市范围的加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成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发展联盟,负责制定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强中医药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和中医药机构与中小学合作,研发课程、编写教材提供专业的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支持,以提高中小学中医药教师的教学水平。

中医药服务“走出去”要培养国际化人才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扩大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中医药已传播到 196 个国家和地区。中医针灸、太极拳先后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据了解,上海市正致力于不断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以及稳步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不断提升“上海标准”国际影响力。

上海市人大代表韩丑萍表示,在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她建议: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建立中医药国际教育基地,统筹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布局,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增加中医药类留学生政府奖学金支持力度,设立中医药交流专项,组织中医药人才开展国际交流、培训访学等提升项目;聚焦关键产业和关键领域,以综合评价的方式,资助一批外籍中医药人才来沪从事中医药研究,资助一批本土中医药人才赴境外开展培训科学研究。

编辑:黄灵" "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进校园上海市中医药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