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持续深化
2024-10-21李俊黄梅雪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主题。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发布多项专门性政策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与产业发展服务。深化产教融合也因而在政策文本中逐步被专门化、规范化及制度化。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政策法规、地方治理及主体参与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对此,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地方治理架构、激发企业参与意愿,以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多种政策聚焦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这一政策话语首次出现在201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自2017年国务院颁布专门性政策文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后,先后有《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等专门性的政策文件陆续发布,为各省级地方政府推动产教融合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自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后,“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上升至立法层面,更强化了企业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地位。此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继续强调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
从以学校为主体到以校企为主体的转变,体现出政府部门对产教关系认识乃至思维模式的转变。作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角色,我国政府尝试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与程度,在综合性激励政策、现代学徒制项目支持、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建设等维度提供了多层次的指引。基于此,行业企业聚焦人才培养过程本身,形成了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混合所有制形式产权参与、职教集团等日渐丰富的参与形式。

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关系逐渐从组织内科层关系转变为组织间市场关系。面对产教“融而不合”、校企“跨而不实”的困境,国家在过去若干年中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激励产教融合的深化,如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及新型学徒制建设,到涉及多个层级和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再到2022年提出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制度设计等。促进职业教育不同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推动职业教育跨界组织的实体化运作,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面对我国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征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在差异,在区域和城市层面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建设意在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能力。产教融合型城市作为综合承载产教融合改革功能的空间载体,将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下沉至各地级城市,推动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在城市产教融合改革中发挥协调推动及公共服务职能。同时,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作为推动优化空间生产的资源配置方式,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布局及结构,聚焦城市实际发展需求,加大教育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贡献力度。
产教融合面临现实条件的制约
尽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不断推出,但政策法规、地方治理及主体参与等方面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困难,依然在制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政策法规方面,相关政策法规的针对性、协同性等仍有待完善,产教融合的跨界组织建设也多停留在合同或协议层面,实体组织建设也逐步从组织制度逐渐趋向奖项竞赛,如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建设中存在主体责权明晰和协调问题、组织间信任关系的建立问题、合作成果和收益的归属问题等。
地方治理方面,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与实践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一些摩擦,主要表现在财政体系建设与地方政府供给意愿之间、评价体系建设与职业院校深耕校企合作之间、立交桥体系建设与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之间。
主体参与方面,我国行业企业的主动参与程度相对较浅,主要聚焦人才培养过程涉及较多的课程及教学层面,而对以专业教学计划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开发过程则参与较少;在学校适应产业界需求的主动性层面,我国职业院校的主动适应性较强,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产业参与的有限;在成本分担及政府作用方面,我国政府承担比例较高,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也较强。此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未能向实习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培训指导,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在部分校企相互协作的过程中,仍因相互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人才培养的观念差异及其他实际操作中的困难等,而出现交易成本很高以致难以持续合作的情况。
产教融合需要多方协作
深化产教融合意味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应更加关注经济模式与办学模式的匹配程度,遵循“经济模式——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思维主线。产业对技能人才类型、技术与管理水平等的需求具有周期变化特征、区域性特征及产业特征,要求地方政府基于鼓励市场机制作用的根本原则,依据区域内人力资源培育现状及产业对区域理想人力资源结构的期盼,尽可能地利用政策工具补充市场机制所不能实现的功能而避免放任及越权的极端。基于此,我们提出几点展望和建议:
在政策法规方面,要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目标间的协同性,细化政策的执行举措,尽快出台各维度专门性的实施细则;优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制度,推动产教跨界组织的实体化运作;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监督、评估及问责等环节。
在地方治理方面,要完善区域层面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构建有利于技能积累的区域协调性生产体制。基于区域产教融合利益格局、产教互动偏好等地方性特质,因地制宜地建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地方治理架构。
在主体参与方面,要考虑我国区域产业、劳动力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及现有教育资源的现实状况,多维度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政府也应在制度设计层面引入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激励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开发等层面的深度参与;在合理的范围内恰当地运用激励手段,保护企业在职业培训市场上的自主行为,避免政策效用的反向偏移。同时允许校企双方在具体合作实践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尽可能地允许不同区域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依据自身特征及需求开展合作,并自主进行逐步的调整。此外,职业院校可通过产教融合对接平台主动与行业企业建立联系以把握主动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的发展。
(李俊,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
投稿邮箱: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