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占有不法原因给付物的处置思路
2024-10-21曹化

不法原因给付是指基于违反强制性法律法规或公序良俗的原因而为之给付。不法原因给付在民法上的后果是给付人返还请求权的丧失。但在刑法上的后果,即非法占有不法原因给付物是否构成犯罪,是当前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面临的复杂问题。
“不法原因”是指违反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的原因,其界定应当参照我国《民法典》第153条规定的民事行为无效事由;“给付”是指给付人主观上认识到给付原因的不法性,仍然将不法原因给付物给予给付受让人的行为。由此,不法原因给付的成立需要满足“不法原因”和“给付”两个要件。
在非法占有不法原因给付物的侵财犯罪中,被害人基于不法意图给付的财物是否应当返还被害人,在实践中的认识不统一。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民法并未规定“不法原因给付”概念,对于不法原因给付物是否应予返还也未有明确规定。已经废止的我国《民法通则》第61条、《合同法》第59条曾作相关规定,即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由于“追缴”这一处置方式带有明显的行政管理和公法制裁性质,不属于民事责任范畴,因此其后我国的《民法总则》及2021年颁布的《民法典》均废止了该规定。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无效合同当事人应当返还财物。应当注意,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有民法专家建议将不法原因给付规定写入法典,但未得到采纳,这同《民法典》的立法精神有关。相应的,对不法原因给付物采取收缴方式的规定便不适宜出现在《民法典》中。
不法原因给付下侵财行为的处理
一般认为,不法原因给付的财物应当成为侵财犯罪的对象。和不法原因给付物相关的侵财犯罪主要集中于侵占罪和诈骗罪。在判断是否构罪方面,应当把握认定的核心要素,即刑法构成要件的符合性。只要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行为符合侵占罪或者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认定犯罪便不存在障碍。就不法原因给付和侵占罪的关系而言,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大多主张,对于受让人将不法原因给付物据为己有的行为应当以侵占罪论处。理由在于,不法原因给付因违背强制性法律规定或公序良俗而归于无效,行为人应当返还给付物,使法律关系恢复至原有状态。由此,给付人并未放弃给付物的所有权。作为侵占对象的“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仅要求他人的财物在侵占行为实施之前已在行为人的持有和保管之下即可,无须成立合法给付。在给付人提出返还请求时受让人拒不归还财物的,可以成立侵占。
就不法原因给付和诈骗罪的关系而言,对于骗取不法原因给付物是否构成诈骗罪,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一般持肯定立场。理由在于,在不法原因给付的场域,行为人的诈骗行为同被害人的财产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侵产犯罪的构成要件并未限定被害人的处分目的。应当注意,在多数实务判例中,法院既肯定行为人构成诈骗罪,又因被害人系基于不法原因给付而将被告人的违法所得予以追缴。需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若在民法上排除给付人的返还请求权,意味民法对不法原因给付不予保护,为何刑法应当保护不法原因给付从而成立侵财犯罪?民法关于不法原因给付的法益主要涉及给付人请求返还给付物的债权,而刑法规定侵财犯罪所保护的法益是给付人对给付物的所有权。非法占有不法原因给付物侵犯了给付人的所有权,民法对给付人请求返还给付物债权的否定,不能排除刑法对给付人所有权的认可。因此,根据刑民评价分立的原理,即使是民法不予保护的财产,仍然存在成立侵财犯罪的可能和余地,非法占有不法原因给付物的行为仍然具有刑事违法性。
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是认定侵财犯罪的关键。对于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当依据行为实施整个过程的心理状态来认定。在司法推定的运用上,可以按照常识、常情、常理,通过已知的基础事实推导出未知的推定事实。推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诈骗等非法占有目的,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关键在于审查行为人的履行承诺情况、履行能力和财物处置情况等客观事实。
法秩序统一性的遵循
法秩序统一性是指在由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多个法域构成的整体法秩序中,究竟应当保护相互对立的两种利益中的何种利益,法秩序须作出统一的价值判断。法秩序的统一应当着眼于最终的法益保护。目的统一性是法秩序统一性的重要内容。由于社会生活事实所造成的领域分化,整体的法律体系必须划分成不同领域的各部门法体系从而应对和满足社会现实需求,因而各部门法所追求的目的是多元性的。遵循法秩序统一性原理,必须统筹好各部门法的目的多元性同法秩序所追求的目的统一性之间的关系,用法秩序整体、统一的目的来调节整合多元性目的追求。因此,法秩序的统一性应当是目的层面的统一。
就不法原因给付而言,从法秩序统一性角度,其认定在刑法和民法上应当具有同一性。但是,基于刑法相对于其他法律实施所具有的保障法地位,刑法设立侵财犯罪的目的是保护财产的占有和支配关系,所有侵犯这种财产关系的行为都应当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法和私法的差别越来越大,不能要求刑法和民法在各方面机械地一致。法秩序统一性原理应当更多体现为目的和效果上的统一。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明确民法对不法原因给付不予保护,而运用刑法认定非法占有不法原因给付物构成犯罪的处置方式,并不违反法秩序统一性原理。
“任何人不因不法行为获利”原则的贯彻
“任何人不因不法行为获利”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意味任何人不能通过违法犯罪行为谋取利益。作为刑事财产没收制度的根本遵循,其目标便是使不法行为无利可图,从而最大限度维护公平正义。在非法占有不法原因给付物的场合,刑法不可能允许侵财犯罪行为人从犯罪行为中获利。被害人基于不法目的给付的财物属于不法原因给付物,民法上排斥被害人的返还请求权不意味犯罪行为人可以领得给付物。个人财产成为刑法保护对象的前提是具有合法性,即并非法律所禁止之物或者利益。因此,不法原因给付物既不宜判决发还被害人,当然也不能由犯罪行为人据为己有。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认定非法占有不法原因给付物构成犯罪和不予发还被害人被占或者被骗财物并不矛盾。刑法认定和处罚犯罪的目的既在于依法惩罚犯罪行为人,又在于通过适用刑罚来防止社会上的一般人实施相关犯罪。非法占有不法原因给付物构成侵占或者诈骗罪的行为,显然已经破坏刑法所保护的社会秩序。无论给付人是否基于不法目的或者基于何种不法目的,刑法均应当依法打击此类犯罪行为,以彰显刑法的否定态度,实现一般预防目的。同时应当注意,刑法打击某类犯罪行为并不意味承认该犯罪对象的合法性:如刑法认定盗窃毒品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并不意味承认毒品的合法性,仅是表明刑法保护稳定的占有状态和秩序,任何人不得违背当事人意志非法获取其占有物。由此,行为人是否成立侵财犯罪同给付物是否发还被害人并非必然保持一致。认定侵财犯罪是对非法占有不法原因给付物行为的评价,处置不法原因给付物是对给付物权属关系的评价。根据“任何人不因不法行为获利”的原则,在依法判定非法占有不法原因给付物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同时,应当对给付物予以没收。
投稿邮箱: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