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出击打击毒品犯罪
2024-10-21周研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是2024年禁毒宣传重点。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在近年来的实践中也发现: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及麻醉药品的滥用成为毒品犯罪的新趋势。针对新情况,检察机关重拳出击,打击毒品犯罪,守护一方净土。
近年来毒品犯罪呈现新趋势
2021年至2023年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共提起公诉毒品犯罪刑事案件19件27人,均获法院有罪判决。三年来毒品犯罪呈现如下特点:
常规毒品呈现跨区域贩运趋势,涉冰毒犯罪为主
2021年至2023年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19件毒品犯罪案件中,以冰毒、海洛因、大麻等为代表的常规毒品犯罪共10件16人,涉冰毒案件占比最高,达8件13人。2023年常规毒品犯罪案件数量与2021年基本持平。毒品贩卖跨区域流动明显,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贩卖、运输毒品案件中,从外地购买毒品至上海贩卖的案件增多。
境外软件成毒品交易新阵地
伴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毒品犯罪手段也迭代更新,毒品交易的阵地已从国内软件转向了境外软件。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通过境外社交软件联络交易毒品,并使用虚拟货币结算这样一种高隐蔽性的毒品犯罪方式,已成为犯罪分子规避风险的首选路径。部分软件具有在通信中实现用户匿名、信息端对端加密、聊天信息定时销毁等功能,而虚拟货币交易则规避了各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导致此类案件存在犯罪记录调取难、数据信息恢复难、资金流向追查难的问题,为侦查取证和犯罪事实的认定带来了挑战。
非接触式毒品交付手段成主流
近年来,寄递、外卖“跑腿”等物流业态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毒品犯罪交易模式。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近三年办理的毒品案件中,除部分在熟人间、吸毒人员圈内发生的传统毒品交易仍采取面对面交付方式外,大部分毒品案件尤其是新型毒品案件都已形成寄递为主的非接触式交付模式,占比达63%。针对犯罪分子通过虚构个人信息、对毒品进行伪装来寄递毒品的问题,静安区人民检察院曾向邮政管理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加强对寄递企业和人员的管理,提升寄递环节防范、发现毒品犯罪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对于新业态的监管仍有盲区,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也曾向某知名“跑腿”企业制发检察建议,建议相关企业加强监管,切断毒品流通渠道。
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及麻醉药品有滥用迹象
麻精药品本身具有药品、毒品的双重属性,滥用易产生成瘾性和戒断反应,因此国家对其进行严格管制,将其作为毒品非法使用和贩卖的,依法构成相应的毒品犯罪。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受理多起涉麻精药品的毒品犯罪案件,在办案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社会公众对于这类麻精药品的毒品属性缺乏认识,存在自境外或境内无资质的个人处随意买卖后滥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不法分子盯上这类药品,或利用其药品属性掩护自己的毒品犯罪意图,或将其作为实施违法犯罪的工具,给他人“下药”,进而实施其他不法行为。
严厉打击,检察机关积极履职
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始终保持对毒品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不断提高证据审查和自行侦查能力,依法严惩各类毒品犯罪。同时,为切实阻断毒品流通,从根源上打击和防范毒品犯罪,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涉毒品犯罪案件中注重深挖毒品来源,梳理毒品交易上下游各环节,依法追诉漏罪漏犯,实现对毒品犯罪的全链条打击。有多起案件在侦查机关仅移送一节犯罪事实的情况下,检察机关通过引导补充侦查和自行补充侦查而追加认定了多节犯罪事实,从而认定犯罪嫌疑人情节严重,法定刑升格,确保罚当其罪;有多起案件通过追查毒品源头而发现未被侦查机关立案追究的漏犯,及时开展立案监督和后续引导侦查工作,追捕追诉的多名犯罪嫌疑人获有期徒刑以上判决。

毒品犯罪是社会化问题。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在办案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查找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时研判分析毒品犯罪新形势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犯罪和综合治理工作。针对办案中发现多名年轻人在酒吧等场所接触吸食含合成大麻素等新型毒品的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加强对吸毒人员的查处和管控,强化对酒吧、酒店等场所重点人群的普法宣传工作。针对“跑腿”等物流新业态成为毒品犯罪新型交易渠道的情况,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及时向涉案企业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企业压实主体责任,强化物品查验、收寄审核,提高骑手辨毒识毒能力,得到企业高度重视和积极整改。组织开展“新型毒品犯罪认定疑难问题探析”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对涉“合成大麻素”毒品犯罪的主观故意认定、司法鉴定、量刑标准、预防路径等提出专业建议。同时,为全面强化寄递渠道常态化安全监管,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与公安机关、邮政管理部门会签了《关于建立健全寄递安全监管协作配合机制的工作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公、检、邮三方在日常监管、行政处罚、证据收集、法律监督、普法宣传等工作中的职责,为防范寄递新型毒品提供制度保障。
宣传普法在禁毒工作中起重要作用。静安区人民检察院结合近年来办理的新型毒品、寄递毒品案件,进一步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在传统的法治宣传之外,开拓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多元化法治宣传渠道。依托法治副校长进校园平台,多次向在校学生宣讲毒品的危害,并发放宣传手册和倡议书,提高未成年人对新型毒品的警惕性,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毒品违法犯罪问题。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案释法、制作专题微电影、发布科普视频、制作禁毒漫画等形式,打好宣传组合拳,实现禁毒宣传常态化、社会化,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各类毒品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重点关注麻精药品的滥用
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及麻醉药品的滥用成为毒品犯罪的新趋势,我们来看这样一起案件。被告人陈某某分别于2022年8月29日晚、10月13日晚、11月6日晚,先后三次利用与被害人王某某相约单独吃饭的机会,在王某某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杯子里事先滴入“真话水”后倒入啤酒、菊花茶等饮品,欺骗王某某饮用,致王某某出现头晕、意识模糊、呕吐等症状,王某某分别于2022年8月30日、31日、11月7日三次就医。2022年11月8日王某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经审查对被告人陈某某立案侦查。经检验,送检王某某的尿样中检出氯硝西泮、7-氨基氯硝西泮和赛拉嗪成分。送检王某某头发中检出氯硝西泮、7-氨基氯硝西泮和赛拉嗪成分。2022年11月18日,被告人陈某某被抓获归案。到案后,被告人陈某某对上述事实供述不诚。2023年6月25日,静安区法院以欺骗他人吸毒罪,判处被告人陈某某有期徒刑3年3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一审宣判后,陈某某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裁定维持原判。
该案是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全区首例欺骗他人吸毒案。被告人陈某某明知“真话水”属于违禁药,而从非法渠道购入,并三次将其混入酒类、茶饮中给他人服用。因系熟人作案,被害人直至第三次被骗饮用该违禁药出现不适症状,才怀疑被投毒而报警。公安机关在移送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审查时只认定陈某某最后一次的犯罪事实,静安区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要求侦查机关进一步补充侦查相关证据,并对被害人反映的其他可疑情况开展自行补充侦查,发现陈某某每次作案时均有使用电脑浏览器搜索“听话水”等内容,最终认定陈某某实施了多次欺骗他人吸毒的行为,经法院审理陈某某犯罪情节严重而从重判处刑罚。
该案中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及麻醉药品被不法分子利用而实施犯罪,除案件中的氯硝西泮、塞拉嗪外,还有其他此类药品被用于犯罪。市场上被称作“乖乖水”“失忆水”“听话水”的药品若被非法使用,可能被认定为毒品,非法使用、贩卖这类药品均是违法行为,严重的可构成犯罪。是药还是毒,仅一线之隔!防范药物滥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文中涉案人物均为化名)
编辑: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