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爱情:“表格式相亲”背后的冷思考
2024-10-21朱晟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买菜、看病、上课等日常活动都逐渐被转移到线上进行,各种线上活动层出不穷,广受人们欢迎,其中线上相亲因其构建亲密关系的特殊功能而备受关注。根据比达咨询公布的《2022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互联网婚恋交友用户规模已达到3346.9万人,使用互联网择偶的适婚年龄人数增长迅猛。
"“表格式相亲”的数据化优势
在“某书”社交平台搜索“相亲”话题,由平台算法推荐的热门话题包括“相亲奇葩经历”“相亲简历”“相亲怎么判断合不合适”“相亲怎么推进关系”等,在这些热门话题中,一个流行趋势是使用表格工具的线上相亲比例明显提高。
表格在单身人群中的流行其实有迹可循,当我们将表格式相亲与以往流行的相亲角、熟人介绍、婚恋中介等相亲模式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在社交平台上运用表格自助相亲对年轻人确实更有吸引力。首先,线上相亲可选择的对象范围更广,从理论上说,同平台所有具有相亲意愿的适龄用户都是潜在的相亲对象;其次,不需要顾虑现实中相亲不成可能产生的尴尬,也没有家长监督带来的压力,年轻人可以获得更多自主抉择的空间,婚恋自主性较传统相亲更高;再次,表格直白透明,社会上许多约定俗成的不宜在第一次相亲中提及的敏感话题却是相亲表格的必填项,甚至已经成为展开交往的先决条件。这样的做法加快了筛选速度;最后,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查看最新发布的表格,既不需要出门社交,更不需要特别安排、精心准备的见面,更符合当下多数适龄未婚青年的社交偏好。
表格的运用使相亲简历侧重精准数据展示,而非以往语义模糊的话语描述,相亲进一步走向数据化。《男女双方市场评分表》往往包含年龄、身高、身材、颜值、婚史、学历、住房、负债、车、年收入、家境等考核指标,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自己进行打分,用来考察自己在相亲市场上的竞争力。《男女条件对照表》《相亲排序表》等表格则从年龄、身高、体重、学历、外貌、职业、收入、家庭状况、资产等方面帮助人们考量相亲双方是否合适,以及对所有相亲对象的情况进行比较,最终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伴侣人选。
此外,更有《相亲对象考察打分表》负责把控最后一关,从个人素质、交往态度、综合能力到主动送礼物次数、每日相互问候次数、升职加薪次数、承担项目主力次数等具体考核标准,在接触考察期中帮助人们判断相亲对象是否适合继续交往。在相亲的整个过程中,双方还可以参照《相亲进度表》列出的相亲标准作业流程来控制每个时间节点需要达成的相处状态,防止进展过慢或过快。这一系列的表格使相亲更加程序化,同时也增加了相亲结果的可控性和可预期性。
“爱情最优解”的非预期结果
然而,在拥有了更便捷的交友方式、更广阔的交友范围、更先进的表格技术的情况下,适婚群体的婚恋成功率并没有实现想象中的大幅提高。
民政部网站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共办理结婚登记683.5万对,比上年下降了10.6%,结婚率仅为4.8‰。根据知乎联合后浪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年轻人恋爱观报告》数据显示,00后、95后、90后人群的恋爱意愿均在5分左右(满分10分),这表明在单身群体中仅有半数人有进入恋爱关系的意愿,年轻人对于婚恋表现出热情不足。
由此可见,婚恋状况并未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明显改善。究其原因,一方面,人们面临的选择过多,反而会造成决策效率的降低,捡贝壳般无数可能的“下一个”使人们对待交往的态度失去传统的严肃性,流于一种比较不同对象的简历数值的“游戏”;另一方面,虽然线上相亲筛选对象的速度很快,但这并不代表相亲本身效率的提高,阅读表格后考虑的时间越短,筛选速度自然就越快,相应的也就意味着彼此了解的程度更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花费更长时间才能从算法匹配到的完全陌生的人发展成彼此信任的关系。要建立起亲密关系,除了需要更久的线下相处,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诚意,在此过程中无疑还会遇到诸多不确定因素。

“表格式相亲”模式带来的不仅有上述非预期结果,它还可能带来自我物化、亲密关系商品化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在“表格式相亲”中,年轻人的自我身份认知正面临挑战。在填写相亲表格时,人们需要将自我解构为年龄、身高、体重、学历、外貌等一系列可以量化和比较的元素。在此过程中人们需要尽力展现其所具有的公共认可的价值来吸引关注,以便增强自身在婚恋市场中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平台曝光度。在虚拟网络空间中,人们对形象管理更加便利,往往倾向于选择性呈现自身情况,运用更具解释空间的话语来引导浏览者展开想象,实现自我美化,构建自我理想形象。例如,用“有购房能力”来模糊可能购买住房的具体位置、面积以及贷款情况,用“消费高”来掩饰资产的健康状况,制造生活富裕的假象等,都是相亲表格中常见的技巧性处理。当他们以浏览者的身份阅读他人的表格时,他们看到的不过是另一个人用语言塑造成的另一个虚拟形象罢了。人们竭尽所能塑造大众认可的自我,以便在筛选中获胜。这样塑造的形象很难说是一个独立有个性的鲜活的人。
此外,在“表格式相亲”中,人物气质已经与其经济实力、消费能力实现了深度捆绑。观察各类表格可以发现,不同的项目在表格中权重也不相同,通常被设置在表格后半部分的资产,在评分中往往所占分值最高,对总分影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这样的项目和权重设置,当人们阅读相亲表格时,突显在他们眼前的究竟是房车等物品,还是表格背后鲜活的个人?通过表格所联结起的“情感”纽带究竟是人与物之间的还是人和人之间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自我物化必然带来亲密关系的商品化。当一个人在交往中被压缩成一份表格,接受另一方根据市场规则对其进行价值衡量,最终只能以类似商业合作的形式建立亲密关系。人在此过程中自然也就失去人之为人的一些属性,正如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所说,“在现实世界自行变成简单图像的地方,这些简单图像就会变成真实的存在,变成某种催眠行为的有效动机”。透过“表格式相亲”这一现象,我们必须要看到,隐藏在旨在建立亲密关系的人与人的交往背后的却是商业逻辑。
以婚恋为目的的亲密关系的建立,应以无功利的爱为前提。费奇诺说,“爱着的人在被爱者身上忘却自己,而这种忘却能帮助自己找回自己,重新拥有自己”。然而,“表格式相亲”的指向显然是物质的,而非真挚的情感,表格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未来的伴侣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多少金钱和财富,当事者看似在寻找恋爱的对象,实则是在进行一种别样的“自恋”。许多用户并没有发现“他越是凝视,看到的就越少;他越是接受承认自己处于需求的主导图像中,就越是不能理解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欲望”。当择偶心理偏离了爱情,所剩下的就只能是自己的物欲,而这样的欲求并非出于对自身的了解,相反这是在欲望追求中迷失自我。
树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恋观
对于有婚恋意愿的单身群体,如何不受物质主义的侵蚀,剥开对个人身份的层层“包装”,看清自身内在的真实锚点至关重要。当面对社交平台上让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滋生出或羡慕或自卑等情绪时,我们必须能够及时自省,加深对自我的认知,而不是通过实质为自我否定的自我美化去获取婚恋市场的“入场券”,这既是对真实自我的逃避,也是对不良风气的妥协。
面对单身焦虑和催婚、逼婚等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单身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无论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都不涉及人的本质和品格。对于“脱单”愿望强烈者,无论暂时处于何种状态,都要处之泰然,同时积极进取,如此才能实现生活状态的理想转变。单身焦虑有自信心不足的成分,提升自身素质、讲求个人品格才能化解焦虑,否则即使进入亲密关系也无法获得安全感。
单身群体应更多走进现实生活去结识朋友,与真实鲜活的人交往,建立对婚恋的现实认知,从而摆脱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交友要真诚,婚恋更是如此。如果仅仅把择偶看成是一场挑选“完美对象”的游戏,则亲密关系就很容易变成物质的考量、资源的交换,这样建立起来的所谓亲密关系也只可能是虚假的、脆弱的亲密关系,经不起诱惑和考验。当资本入侵情感、科技使爱情过度理性之时,我们不能忘记的是,爱情本应是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即使在商品经济环境下,婚恋也应以爱情为前提和基础。
(朱晟欣,华东政法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