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法律文化融入高校法治教育探析
2024-10-21宋伟哲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随着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我国的法治教育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政课堂是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为何融入法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高校法治教育,对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践行“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在法治建设领域践行“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关键之一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聚了历代先贤的智慧与汗水,是中华文明数千年蓬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就高校法治教育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知识的补充,可以使大学生在接受当代法律知识的同时,获得历史浸润与文化熏陶,开阔眼界,为领悟“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提供新的学习路径。
其次,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程内容体系。高校思政课程种类丰富,知识体系涵盖政治、历史、哲学、经济、法学等多个学科。在以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法学方面的知识主要以当代法律知识为主,较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方面的知识。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法律史上诞生的大量经典的立法、司法案例,很容易以历史故事的形式在课堂上予以讲授,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听课,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新知识,从而丰富高校思政课程内容,提升高校法治教育水平。
再次,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法治自信。在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中,讲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重点。当前,高校思政课堂的法治教育还要把讲好法治自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由之路。中华法系在世界法律文明史上曾写下光辉篇章,但是在近代与西方法律文明的碰撞中,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日新月异,人们愈发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并未离开我们脚下这片热土,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转化创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断提供智慧和养分。只有充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魅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自信,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最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立法、司法智慧,这些知识中的一部分可以对当今的法治建设提供历史镜鉴。古代法律人所推崇的廉洁奉公、刚正守法的法律精神,同样是衡量今人法律素养的重要指标。此外,传统中国讲求“情理法”融会贯通,这些知识的补充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提高他们的待人处事之道,更好地解决未来工作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实现法治教育之目的。
以何融入法治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任务繁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筛选出精华部分作为教学重点,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是中华法系及其相关概念。在世界法律文明史上,中华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称为世界五大法系。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唐律疏议》的问世,中华法系逐渐走向巅峰。法系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母国和成员国之间的法律传播与移植,《唐律疏议》正是维系中华法系母国与成员国之间联系的坚实基础。近现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唐律疏议》,给予这部法典很高的评价。了解和掌握中华法系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大学生坚定法治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
其次是天下无讼的价值追求。孔子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是对传统中国息讼文化的经典论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矛盾纠纷不可避免。如果这些问题全部交由司法机关处理,不仅司法机关办案压力会增大,人民的时间、经济成本也会提高。加之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视亲情、伦理的社会,亲邻之间的矛盾纠纷如果交由司法机关作出裁决,不一定能达到打开心结、案结事了的理想效果。古人对这一问题有深刻认知,俗语“冤家宜解不宜结”即是此意。他们在化解家庭、邻里等纠纷时,总结出了大量独具匠心的东方法律智慧。今天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就是对这一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值得大学生学习领悟。
最后是执法如山的法律精神。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不仅在于古人能够制定出优秀的法典,更在于有着一大批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法律人。汉代张释之,三国诸葛亮,唐代戴胄、狄仁杰,宋代包拯,明代海瑞以及一大批不为世人所熟知的法律人物,他们的光辉事迹和法律精神,是激励当代青年崇尚法治的榜样。在讲授执法如山法律精神的同时,也要通过大量的典故让学生了解古代情法相融的司法原则。如此方能在执法时彰显法律的温度,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
如何融入法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高校法治教育,需要依靠高校思政课堂这一平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讲求一定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巧妙结合时事热点。教师在法治教育的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时,如果能够巧妙结合时事热点,将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当代社会的时事新闻,大多与法律密切相关。许多备受关注的热点法律案件,比如青少年暴力犯罪问题、扫黑除恶问题、行政执法问题、相邻纠纷问题、弱势群体保护问题等,都能从古人的法律智慧中得到一些启迪。古今镜鉴的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助其更好地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其次,要科学运用经典案例。以案释法是法学教育的一项基础方法,特别适合法律基础薄弱的学生。高校法治教育面向的对象大多不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多数学生不具备相关法律史基础知识。而古代法律语言艰涩深奥,名词术语极多,如果讲授内容过于专业化,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案例典故的方法讲授传统法律文化,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再次,要充分挖掘地方法律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法治教育,需要做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地方法律史是中国法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地方也保存着不同的法律文化资源,比如北京保存着丰富的明清法律文化资源,上海保存着丰富的近代法律文化资源,西安保存着丰富的汉唐法律文化资源。在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些地方法律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与历史文化亲密接触,在实践中培育法治自信。
最后,要大力推动相关教育资源建设。由于教育背景不同,不少高校教师缺乏相关知识储备与专业培训。有关部门应当重视这一问题,除了进行专业培训之外,还应鼓励出版相关的著作与教材,供教师参考使用。师资力量充实的院校,还可以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选修课,为高校立德树人与法治宣传教育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系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华东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所2024年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张钰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