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物理教学探索
2024-10-21张琳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课程的内涵,明晰了课程育人导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属于核心素养目标之一,它深度揭示了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课程应当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技能之一,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目标的重要基础.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落实科学思维培养,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境界.文章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此进行综合研究,探讨科学思维培养的教学措施,提出若干教学建议,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思维;光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4)26-0100-03
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基于科学思维的真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真实学情,应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遵循生本性、生活性、体验性等教学原则,指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的概念,进而让学生能够客观、真实地认识到物理知识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要让学生通过演绎法、应用法、辩证法、实验法等多元方法去探索初中物理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物理知识提出富有创造性和辩证性的见解,这才是有效的、高效的教学.
1科学思维简述
科学思维属于物理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有两个维度.首先,科学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产生认识,学生应对物理知识模型有清晰、深刻的理解;其次,科学思维是构建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体会到物理有趣、物理有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爆发出更强的学习力,让学生在物理学科领域能够越走越远[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将促使学生提升学习物理的底层素养,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2初中物理科学思维培养的原则
2.1生本性原则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首先要遵循生本性原则,在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只有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在学习中学生才会有更强的参与感与积极性.让学生开展大量的脑力活动,通过观察、思考、抽象、总结、创新等过程认识物理模型,深化对物理模型的思考.反之,如果采用灌输式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思考就比较浅显,也无法将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在物理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2体验性原则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应当遵循体验性原则,让学生认识、认同和理解物理教学情境.体验性原则即是要引领学生认识物理模型,让学生产生深度的体验,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涉及什么模型,是用来解决怎样的问题,有哪些特点.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演绎法、应用法、辩证法、实验法等多元方法去探究物理知识模型[3].
2.3多维性原则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进行多维化设计,通过自学、合作、探究、辩证、实验等多维学习过程,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用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来充实物理课堂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学习热情的驱动下,观察力、思考力、分析力、总结力和学习力等都会得到发展,科学思维也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4].
3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3.1优化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致力于打造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出现“抬头率”低、“低头率”高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力以及素养培养都会不足.因此,教师需致力于打造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注意课堂互动,及时鼓励、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展开对物理知识的深入探究.另外,可以借助物理知识的生动性与奇特性来吸引学生,促使学生提升学习兴趣,一些物理知识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产生头脑风暴.在实施时,教师应利用好课程导入阶段,课程导入阶段常常在课堂前五分钟,教师通过讲述物理故事、展示物理现象、提出物理难题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以沪粤版教材“光现象”为例.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向学生提问:我们都知道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来生长,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来决定,所以植物的反射色光是什么?植物为什么大多是绿色的?什么光对植物生长没有价值?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辩论或者学生间展开合作探讨,相互之间交流.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和谐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做“导演”,学生做“主演”,教师杜绝灌输式教学,而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课前发布导学案,导学案包含自主学习计划、教学问题或者学习任务清单等,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翻阅教材,通过观察总结、辩证分析、实验探究等过程得到答案,获得学习经验,提升科学思维.
以沪粤版教材“光现象”为例,在学习到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堂上准备平面镜,真实演示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同时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记录下来.有的学生总结了几个特点:平面镜能够真实成像;当人走向平面镜,平面镜成像也在变大,反之则在变小;像本身与平面镜的距离,和平面镜内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一样等知识点.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点的过程,学习是鲜活的,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这一物理模型的认识也将更加清晰.
3.3创设合作情境,学生互动擦出思维火花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可创设合作探讨情境,科学思维的培养必然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辩证、探究等过程获得物理知识模型,获得科学研究方法与经验,合作探讨就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
在小组之间围绕物理知识展开探讨,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互相请教,互相质疑,在合作探讨中提升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经验.
以沪粤版教材“光现象”为例,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一课学习时,教师提出教学问题情境,如光的折射有怎样的特点?光射到介质分界面时能否同时产生折射与反射现象?逐渐增大光的射入角度,折射光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折射角会增大还是减少?提出这些学习问题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互动探讨,使学生深入到这一物理问题所对应的学习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专注度和活跃度,在辩证探讨中促使学生一步步去剖析光的折射知识点,并在深入情境的同时
加强对光的折射的思考与认识.
3.4创设直观情境,强化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思考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概念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真实观察、真实体验、真实思考的过程,去感受和了解某一物理知识的概念、模型、特征与规律,形成科学思维.为了强化培养效率,教师可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将物理知识模型用恰当的方法清晰展示出来,有利于加强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对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物理知识清晰展示出来,对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于一些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用形象而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一目了然,学习质量和效率都会大幅提升,科学思维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以沪粤版教材“光现象”为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来模拟光传播的特点,展示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知识模型,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
3.5结合生活现象,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增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思考,教师还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将物理模型的认识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对应起来,使教学贴近生活,带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达成科学思维培养的目的.
以沪粤版教材“光现象”为例,教师给学生介绍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尾灯设计、机动车后视镜、海市蜃楼、交警的反光服等,促使学生增强对光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感受,提升科学思维.
3.6创设实验情境,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尽量将器材设备补充完善,并尽可能多地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创造性观点.同时,要避免让学生按部就班开展实验,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经验.
以沪粤版教材“光现象”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纸片消失了”“核桃变亮了”“水中光的折射实验”“小孔成像”等实验,引导学生基于对光现象知识模型的理解,深入到实验情境之中,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验证、质疑光现象知识模型,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科学思维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再结合直观情境及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加强对物理模型的认识.更要创设实验情境,鼓励学生积极质疑、猜想、辩证,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1] 王雪梅.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物理综合课教学探索:以“光现象”为例[J].理科考试研究,2023,30(20):35-38.
[2]陈懋.技术支持下初中科学思维培养的教学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3(22):56-58.
[3]陈能鸿.“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科学培养”补充材料[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23(2):42-44.
[4]陈懋.基于科学思维培养初中科学问题解决教学探索[J].中学物理,2022,40(20):14-16.
[5]党立宁.创新物理实验提升科学思维: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23(23):31-33.
[责任编辑: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