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角形折叠问题的求解策略

2024-10-21柯子倡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4年9期

摘要:三角形折叠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直观想象能力,深受中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一是抓住几何图形折叠前后保持不变的量,即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二是抓住几何图形中垂直关系,为问题解决创造条件.基于此,先给首出三角形中常见折叠问题的三个基本模型,然后给出三角形折叠问题的求解策略,最后结合典型的折叠类试题,对三角形折叠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角形;折叠问题;模型;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4)26-0012-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也频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此,笔者结合典型的折叠类试题,探究三角形折叠问题的求解策略,供读者参考.

1三角形折叠的三个基本模型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三角形折叠是常见的几何问题,其形式灵活多样.不论几何图形如何变化,三角形折叠的本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其有三个基本模型.如表1所示,将△ABC沿直线EF折叠,点C落在C′处,即△CEF与△C′EF关于直线EF对称,易知△CEF≌△C′EF.根据不同图形的结构特征,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易求得∠1,∠2,∠C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是解决三角形折叠问题的基本依据.

2三角形折叠问题的求解策略

在初中数学试题中,三角形折叠问题主要以填空题及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一般属于多解型问题,其难度系数较大.在解决三角形折叠问题时,要注意折叠前后“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的连线被折痕垂直平分”等结论的运用. 在多解题型中,准确画出折叠后的图形是解题的关键[1].解题时往往需要用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判定定理、推论及其他相关的几何知识.具体解题步骤如下:第一步,运用折叠图形的性质找出相等的线段或角;第二步,在图形中找到一个直角三角形.通常选择不以折痕为边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设图形中某一线段的长为x,将此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长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第三步,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出x的值;第四步,通过相关计算解决问题.

3应用举例

例1如图1,点M,N分别是长方形ABCD的边AB和BC上的点,沿MN折叠长方形ABCD,点B落在点B′处,若∠MNB′与∠CNB′两个角之差的绝对值为45°,求∠BNM的度数.甲的结论是∠BNM=45°,乙的结论是∠BNM=6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的结论正确B.乙的结论正确

C.甲、乙的结论合在一起才正确D.甲、乙的结论合在一起也不正确

解析由折叠的性质可知∠MNB′=∠BNM.

①当∠MNB′与∠CNB′两个角之差为45°,即∠MNB′=∠CNB′+45°时,∠CNB′=∠MNB′-45°=∠BNM-45°.因为∠MNB′+∠MNB+∠CNB′=180°,所以∠BNM+∠BNM+∠BNM-45°=180°,解得∠BNM=75°.

②当∠CNB′与∠MNB′两个角之差为45°,即∠MNB′=∠CNB′-45°时,∠CNB′=∠MNB′+45°=∠BNM+45°.因为∠MNB′+∠MNB+∠CNB′=180°,所以∠BNM+∠BNM+∠BNM+45°=180°,解得∠BNM=45°.

综上所述,∠BNM=75°或45°,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折叠的性质、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MNB′=∠BNM.根据图形结构特征,需分两种情况讨论求解,一是∠MNB′与∠CNB′两个角之差为45°;二是∠CNB′与∠MNB′两个角之差为45°. 由此可以看出,掌握折叠的性质,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建立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例2如图2,△ABC中,点D是BC上一点,将△ABD沿着AD翻折,得到△ADE,AE交BC于点F.若AE⊥BC,点D到AB的距离等于().

A.DFB.DBC.DCD.CF

解析由折叠可知∠BAD=∠EAD.因为DF⊥AE,所以点D到AB的距离等于DF,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折叠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例3如图3,小明从一张三角形纸片ABC的AC边上选取一点N,将纸片沿着BN对折一次使得点A落在A′处后,再将纸片沿着BA′对折一次,使得点C落在BN上的C′处,已知∠CMB=68°,∠A=18°,则原三角形的∠C的度数为().

A.87°B.84°C.75°D.72°

解析由折叠的性质可知∠ABN=∠A′BN=∠A′BC,所以∠ABC=3∠A′BC.因为∠A′BC+∠C+∠CMB=180°,∠A+3∠A′BC+∠C=180°,∠CMB=68°,∠A=18°,从而可得∠A′BC+∠C+68°=180°,18°+3∠A′BC+∠C=180°,解得∠C=87°,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折叠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二元一次方程组等知识,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ABN=∠A′BN=∠A′BC,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BC+∠C+∠CMB=180°,∠A+3∠A′BC+∠C=180°,进而可得∠C的度数.

例4如图4,在直角△ABC中,AB=9,BC=6,∠B=90°,将△ABC折叠,使A点与BC的中点D重合,折痕为MN,则线段AN的长为().

A.6B.5C.4D.3

解析设AN=x,易知DN=AN=x,则BN=9-x.因为D是BC的中点,所以BD=3.在Rt△BDN中,由勾股定理得ND2=NB2+BD2,即x2=(9-x)2+32,解得x=5,所以AN=5,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折叠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应用. 由折叠的性质易得DN=AN=x,BN=9-x.在Rt△BDN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例5如图5,在△ABC中,∠B=42°,∠C=68°,点E为线段AB的中点,点F在边AC上,连接EF,沿EF将△AEF折叠得到△PEF.

(1)如图5,当点P落在BC上时,求∠BEP的度数;

(2)如图6,当PF⊥AC时,求∠AEF的度数.

解析(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E=EP.因为AE=EB,所以BE=EP,所以∠B=∠BPE=42°.因为∠B+∠BPE+∠BEP=180°,所以∠BEP=180°-∠B-∠BPE=180°-42°-42°=96°.

(2)因为PF⊥AC,所以∠PFA=90°.易得∠AFE=∠PFE,∠AEF=∠PEF,所以∠AFE=∠PFE=45°.在△ABC中,∠A+∠B+∠C=180°,所以∠A=180°-∠B-∠C=180°-42°-68°=70°.在△AEF中,∠AEF+∠A+∠AFE=180°,所以∠AEF=180°-∠A-∠AFE=180°-70°-45°=6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折叠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相等的线段和角,然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列方程求解.

4结束语

三角形折叠问题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折纸的乐趣和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 畅英英.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关折叠问题的解题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9):28-29.

[责任编辑: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