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商翘楚刘锦藻

2024-10-21郦千明

检察风云 2024年18期
刘锦藻像

刘锦藻(1862—1934),原名安江,字澄如,湖州府南浔镇人。父亲刘镛因经营蚕丝发家致富,乃南浔“四象”(资产最多的四个丝商巨贾)之首。刘锦藻牢记父亲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嘱托,从小刻苦攻读,成绩优异,14岁考中秀才,27岁考中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刘锦藻进京赶考,与南通张謇同榜进士及第,旋授工部都水司行走,以五品京堂候补,又领内阁侍读学士衔。他也是个经商能手,除继续经营生丝、盐业、典当生意外,又积极投资工业和金融业,在武汉、长沙、杭州、南京、南通等地创办航运、电力、铁路、银行等,使家族资产进一步扩大。他深谙“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道理,爱国爱乡,热心赞助公益事业,带头参加反教会斗争、保路运动,又潜心整理历史文献,成就卓著,是近代湖州商帮中的杰出代表。

挫败洋人侵占城内房地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美国南监理会派遣传教士韩明德等来到湖州,向归安(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县令朱懋清表示,希望购买土地为教会兴建教堂和医院。朱懋清向对方推荐位于湖州城北门内海岛地块。根据晚清教会购地章程,有主之地的交易必须取得土地所有者的同意,签订转卖契约后交由官府盖印过税才算合法。为此,朱懋清派人协助传教士与土地所有者交涉买卖事宜。韩明德发现海岛地区另有部分荒地,表示也愿意购买。随后,县衙两次发布通告,要求上述土地所有者前去申报,但一直无人认领。朱懋清据此认为那块地为无主荒地,遂收作地方公用,并以400元的价格转售给教会。实际上这块十余亩的土地是湖州府学尊经阁的地基。韩明德后来又提出另买旁边地块以置换颜鲁公祠、曹孝子祠的土地,县衙均一一答应,并为之签字盖印。之后,韩明德在上述地块兴筑围墙,并将府学旧有的敬一亭、绎志亭等地基及部分民地荒地圈占其内。

对教会擅自占地的行为,湖州各界民众表示强烈抗议。为伸张正义,阻止美国传教士抢占房地,经湖州府属七县(乌程、归安、安吉、武康、长兴、孝丰、德清)各界代表公推,刘锦藻、张增熙、沈谱琴等为全权代表,向美方讨还公道。他们先具文归安县衙要求丈量土地并退还多占的部分,县令朱懋清奴颜婢膝,竟“以力弱不敢受理”,一口回绝。上诉至浙江巡抚署,对方也称“这是地方上华洋讼案琐事”,一推了之。绅民两次败诉,使美国传教士得意忘形,竟变本加厉,将圈占的土地围上竹篱,挂上“此美国教会地界,闲人不准入内”的木牌,开始大兴土木、动工营建。

湖州民众反教会圈占土地的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光绪三十一年(1905),湖州在京同乡官吏署名拍发电报声援,上海、杭州等地的湖州同乡会纷纷集会,要求“坚决收回海岛全地”。湖州绅商还将此事件拟成英文传单,分发欧美各大通讯社。上海《申报》等连续刊登湖州反教会占地运动的消息。刘锦藻等代表没有气馁,再次具文上诉至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廷官员借口此为“地方小事”,不予理睬。刘锦藻等抱定不赢诉讼不罢休的宗旨,继续申诉于美国驻沪领事馆、美国驻华大使馆,但美方袒护本国教会,态度暧昧,不肯受理。刘锦藻等再次申诉至美国驻华法院,迫于各方压力,法院最终答应受理。

《清朝续文献通考》书影
坚匏别墅大门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美国驻华法院在上海开庭审理此案,闻讯前来的各界群众将法庭挤得水泄不通。刘锦藻等4人作为原告方代表出席庭审,被告为美国南监理会中国委员会董事会成员潘慎文、韩明德等6人。庭审辩论的焦点有二:其一是韩明德占地的总数和未经税契土地的数量,其二是合同的有效性。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不欢而散。

与此同时,原、被告方都表示愿意庭外和解,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又经过几轮艰难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协议,规定教会在5个月内退还多占的土地,湖州方面额外支付1500元作为赎回土地等的费用。协议签订完毕,被告外籍代表律师林文德当场用轻蔑的口吻说:“中国人于百年荒地平时绝不顾问,外人偶一经营,则群起而争之。而得之复漠然听其荒芜,比比然也。”

以后,因湖州绅民强烈要求,浙江巡抚奏请朝廷批准,将涉案官吏朱懋清等革职惩处。又经湖州籍京官沈家本奏请,刘锦藻等有功人员受到奖叙。至此,这桩长达6年之久的讼案以美国教会失败而告终。

刘锦藻受林文德言论的刺激,决定在争取回来的土地上重建尊经阁等建筑,用作庋藏书籍和文物。他历尽艰难,积极奔走筹款,幸得湖州绅商沈耀勋等鼎力相助,终于筹得一大笔款项。又经过多年建设,一所崭新的工艺学堂图书馆拔地而起。这是湖州地区第一座公共图书馆,也是中国近代较早的新式图书馆之一。

带头集资修筑沪杭铁路

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驻华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由英商承建苏杭甬等五条铁路的要求,清廷屈服于英方的压力,由铁路大臣盛宣怀出面,与英商怡和洋行及汇丰银行秘密签订《苏杭甬铁路草约》。然而时间过去7年,英国方面并未按照约定勘路及订立正约。光绪三十一年(1905),美商又欲谋浙赣铁路修筑权。同年7月,为拒借外债,自办铁路,浙江11个府的绅商代表160余人集会上海,商讨自办铁路办法,一致推荐汤寿潜、刘锦藻为浙江铁路公司正副总理,确定绅商共同建路的计划。清廷为缓和矛盾,批准江浙绅民自办铁路的要求,责成盛宣怀与英方交涉废除草约。英国方面闻讯,马上出来反对和阻挠。清政府不敢开罪洋人,又害怕民众不满,采取所谓的“两全之策”,即“路由中国自造,款向英国筹借”的办法。但合同中规定93%的高折扣、5%的高利息,还规定由英商采购国外材料,聘用英国工程师,以铁路收益还债等苛刻条件。实际上将所筑之铁路抵押给英国,由英国人控制路权。为了维护浙江路权,各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路拒款运动。

光绪三十三年(1907),苏杭甬铁路沪嘉段开始动工兴建,英国人胁迫清政府与其商订《苏杭甬铁路借款办法》,规定借款150万英镑,铁路主权归英方所有。消息传出,激起江浙两省各界的“保路风潮”。不久,浙江铁路公司副总工程师汤绪因绝食抗议身亡,浙江高等学堂学生邬钢、姚定生、叶景荣先后效法殉路。汤绪等人的不屈精神激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同年10月,汤寿潜、刘锦藻主持在杭州召开浙江铁路公司股东大会,一致表示“款本足,无待借。路已成,岂肯押。浙人除遵旨自办外,不知其他”,会议当即决定成立“国民拒款会”,号召社会各界集股筹款,公开反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刘锦藻自己带头拿出巨资购股,又劝说亲戚朋友投资,结果刘氏家族中认购1万元以上的就有近20人,整个家族是所有股东中出资最多的,从而带动湖州商界踊跃购股。至宣统二年(1910),湖州府商界投资浙江铁路公司共计115.8万元,仅次于绍兴、宁波、杭州三府而位居第四。刘锦藻后来曾说:“吾掷资此中,及招戚友之股,约近百万金。”经发动和组织,江苏、安徽、福建等14省48府县纷纷向浙江铁路公司出资购股,连学生、挑夫、僧道、优伶也节衣缩食,积极认购路款。至这年年底,认集铁路股款达2300万元,为英商允借款数150万英镑(约合1000万元)的两倍多,“足敷两省全路之需”。数额之巨,震惊朝野。清廷不敢贸然在借款约定上签字,最后不得不还路权于民。

后来郭沫若曾对江浙两省的保路运动作出高度评价,认为其后发生的、成为推翻清政府导火索的四川保路运动,实际上是苏杭甬争路事件的复写和扩大。

宣统元年(1909)8月,沪杭铁路全线通车。这条铁路以其工费低、质量高、路程长,被誉为全国商办铁路之冠。运营当年就取得了客运量73万人、货运25万余吨及营运收入21万余两银元的不俗业绩。

躲在别墅里潜心著述

刘锦藻喜爱山水园林,在故乡南浔鹧鸪溪畔构筑一所庞大的私家园林,因慕元代书画巨擘赵孟頫湖州别业莲花庄,命名为“小莲庄”。整座建筑由刘氏义庄、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占地27亩,为刘家赏荷、休闲和会客之所。与小莲庄的恢宏大气不同,刘锦藻在杭州西子湖畔宝石山麓修筑的别墅显得小巧精致。他晚年自号“坚匏庵”,遂将这所宅院命名为“坚匏别墅”,杭州人俗称“小刘庄”。

中年以后,刘锦藻潜心著述,成果丰硕,有《新政附考》《南浔备志》《坚匏庵集》《陆放翁年谱》《尺牍附楹联》等问世,其中尤以《清朝续文献通考》最为著名。据说,他的这些案头工作大多是躲在坚匏别墅内完成的。

年轻时就感慨掌故之学不及明代的刘锦藻,“愤日本号同洲同文而不惮以全力搏我”,决心对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光绪三十年(1904)间的所有内政和外交,“一一斠求其得失之所在”,以使后来任事者“鉴前覆,慎来轸”。于是,参阅实录、会典、则例等官书,并博览私家著述,择要辑录,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撰成《清朝续文献通考》初稿,共320卷28门,受到朝廷的奖赏。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枪声宣告清政府的倾覆,刘锦藻“抚怀今昔,睹纷更者之偾事,益知成宪之宜遵”,更加旁搜博览,“晨夕不休”,在初稿基础上,又增纂修订,厘定体例,续编至宣统三年(1911)的典章文献,于1921年最后增订为400卷30门。

中国古代浩瀚的史学著作中,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是一个重要门类。自唐代史学家杜佑编纂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通典》以后,南宋郑樵和元朝马端临先后编成《通志》和《文献通考》。这三部政书合称“三通”,在古代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官府修成《续文献通考》,乾隆三十二年(1767)又修成《续通典》《续通志》等五部典章制度书籍,它们与“三通”合称“九通”。这九部史著记载了上古时代至清代乾隆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种制度的设置、沿革与演变,是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不过,“九通”未能把清中期至清末的典章制度录入,这是一个重大的缺憾。好学深思的刘锦藻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用了28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才完成这项重要文化工程。

《清朝续文献通考》在体例上仿照《续文献通考》,但在内容上增加了许多与近代中国社会相关的各类新制度。其中增设的《外交考》《邮传考》《实业考》等四门,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对外关系、政治改制、经济转型等重大问题,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材料。在具体子目上,作者也大大扩展其内容。如《国用考》中增设了银行、海运诸目,《学校考》中增设了书院、图书、学堂诸目,《兵考》中增设了陆军、海军、船政诸目等,均为新设立的类目。这些增设的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背景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发生剧烈变革的历史,被学界公认为重要的典章制度著作,将其与“九通”合称为“十通”。

至今,史学界仍将《清朝续文献通考》视作研究清末社会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并给予高度评价。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