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世家子到间谍文学大师

2024-10-21姜森

检察风云 2024年18期
弗莱明(右二)与首位扮演邦德的电影明星肖恩·康纳利(左二)

1964年8月12日,英国著名作家伊恩·弗莱明与世长辞。60年后的今天,英国媒体回顾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他从世家子弟成长为间谍文学大师,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身份:股票经纪人、记者、情报部门官员、藏书家……

银行家的孙子

詹姆斯·邦德无疑是流行文化中一个无比闪亮的角色。这位懂得“马丁尼要摇不要搅”的超级特工,是否作者本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在电影《007:皇家赌场》中,初次见面的邦德与女主角维斯帕互相讥讽。维斯帕对邦德做了如下“诊断”:“军情六处就喜欢找你这样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的年轻人——那些无视社会规则与他人性命,一心只想保卫国家和女王的人。当过兵,满脸笑容,手戴名表……”小说《007:皇家赌场》于1953年首次出版,是“007”系列小说的第一册。当时43岁的弗莱明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初稿。他用笔揭开詹姆斯·邦德的面纱,与其说是备感压力的中年男人幻想出的人物,不如说是这位英国世家子对自己前半生的回顾。

弗莱明的祖父罗伯特·弗莱明是英国最成功、最富有的银行家之一。弗莱明的父亲瓦伦丁·弗莱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亲自为他写了讣告,刊发在《泰晤士报》上。

弗莱明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二。父亲去世后,弗莱明家的儿子更加被寄予厚望。毫不令人感到意外,他们全部被送入精英聚集的伊顿公学。长子彼得田径与学术样样精通,有了“伊顿国王”的绰号,一度被视为未来的首相人选。弗莱明的两个弟弟继承家业,成为成功的银行家。用弗莱明的话说,“他们像苏格兰乡绅那样,在自己的庄园里打猎、钓鱼,悠然自得”。

四兄弟中只有弗莱明不被人看好,亲友评价他“喜怒无常,缺乏安全感,似乎一直活在父亲和兄弟的阴影中”。弗莱明与母亲伊夫林的关系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伊夫林牢牢掌控着家族财产。如果弗莱明的某个恋爱对象是伊夫林讨厌的类型,那么她就会克扣儿子的生活费和交际费用,弗莱明必须完全听从她的安排。弗莱明经常对外人吐槽,母亲的生活过于奢侈。例如,如果雨天出门,她会带一双新鞋,登上轿车后就把脚上的鞋扔掉,换上新鞋。

弗莱明极力想摆脱母亲对他的控制。他从伊顿公学辍学,进入桑赫斯特军事学院,后因生活不检点四处拈花惹草而被学院开除。母亲只得安排他去奥地利学习,后又辗转去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德语,去瑞士日内瓦大学学习法语。这些经历为弗莱明日后塑造邦德的鲜活形象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因为出身于银行世家,弗莱明做过股票经纪人,也曾尝试打理银行业务,但做得都不好。那时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风流成性。据说一位有钱的女士为他拿出一笔巨款,在牙买加建了一座名为“黄金眼”的别墅,日后成为他的小说《007:黄金眼》的灵感来源。

虽然弗莱明与母亲的关系不好,但眼见儿子的人生可能一事无成,伊夫林还是竭尽所能帮他找出路。弗莱明精通法语和德语,于是伊夫林求友人把他推荐给路透社,当了一名记者。另外,他还为《星期日泰晤士报》撰稿。由此,新闻写作成为弗莱明的职业方向,直到“007”系列小说的问世扭转了他的整个人生。

情报工作与间谍小说

1933年,弗莱明被派往远东地区报道一起公司诈骗案。其中涉及的双面间谍、国家机密与谎言让他着了迷。可以说,这次采访任务改变了弗莱明的人生轨迹。

弗莱明认为,情报工作是自己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领域。他通过友人介绍,结识了时任英国海军情报处处长约翰·戈弗雷,当上了他的助手。弗莱明在情报部门的工作经历并不清晰。他曾是英国情报系统中的重要人员,但鲜有文件材料能够证实这一点。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情报机构机密文件的公开受到时间限制,所以弗莱明的很多事迹当年未能得到文件证据的支持。近年来,随着英国情报部门的一些文件陆续解密,人们发现之前关于弗莱明的传言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他曾用摄像机和麦克风监视、监听外国军事人员;他在二战期间是英国海军情报处与美国情报机构之间的重要通信渠道;他曾帮助美国建立中央情报局的组织架构。

二战期间,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让弗莱明所在的情报部门提建议,如何对付德国海军要员。弗莱明的回复很有“007风格”:在海岸边的山洞里建立据点,实施埋伏,派人带着无线电台监听德国船只的动向,一旦有机会就采取猎杀式突袭行动。

弗莱明策划过获取德国海军密码系统的行动:训练英国间谍讲流利的德语,然后让他们乘坐德军的救生艇漂在英吉利海峡某处的海面上,引诱德军鱼雷艇前来营救。按计划,弗莱明将亲自担任行动指挥官。一旦有德国海军人员登上救生艇,他们就将其降伏,从而获取德国海军的密码系统。据说英国海军部认为这个计划太过冒险,最终没有付诸实施。

弗莱明与著名数学家、密码学家阿兰·图灵之间有联系。英国历史学家的研究显示,弗莱明在诺曼底登陆、布莱切利公园行动(图灵和他的团队破译德军密码的行动)和“英格玛机”密码破译行动中,都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

另外,弗莱明曾尝试建立一种“情报检索体系”,让情报人员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运用大量机密文件。这一想法因受到当时的硬件条件限制而未能实现——他将灵感“保存”起来,最终运用到自己小说中的人物身上。

1951年,5名英国军情六处特工叛逃。因为他们都出身于英国上流阶层,而且都曾就读于剑桥大学,所以被称为“剑桥五人组”。英国情报学家认为,“剑桥五人组”事件对英国情报部门的实力与形象造成沉重打击。弗莱明作为同样出身于上流社会、接受过精英教育的情报官员,对“剑桥五人组”事件感到震惊和痛苦。

创作中的弗莱明

英国传记作家尼古拉斯·莎士比亚表示:“‘剑桥五人组’事件让弗莱明对战后大英帝国的衰落感到悲哀。他认为,帝国正在崩溃。他深爱的英国情报机构被敌人以令人感到羞辱的方式攻破。”在这个当口,弗莱明萌生了创作间谍小说的念头——在纸上,邦德可以无往不利,一次次击败敌人,维护国家安全。

弗莱明个人生活领域的变化,让他有了创作小说的时间。他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爱,但最终失去了这份爱。20世纪50年代初,弗莱明结识了社交名媛安·奥尼利。奥尼利的第一任丈夫也是曾就读于伊顿公学的精英,在二战中不幸阵亡。她之后改嫁《每日邮报》的老板罗瑟米尔,但很快与弗莱明有了婚外情并怀孕了。不顾亲友的劝阻,弗莱明在1952年与奥尼利结婚。顶着巨大压力筹办婚礼让弗莱明感到头痛,于是他经常躲在书房里写作。

弗莱明与奥尼利的“爱情保鲜期”并不长——奥尼利流连于各种派对,弗莱明则喜欢打高尔夫球……婚姻的失败令弗莱明寄情于文学创作。

就这样,《007:皇家赌场》“在每天70支香烟的熔炉中锻造出来了”。他的情报工作经历、不安全感以及对英国的爱,都被融入这部小说。

家人对他的评价

《007:皇家赌场》的出版让弗莱明那些上流社会的亲友感到吃惊,他们纷纷表示,“讨厌小说的粗俗,不愿提及这部作品”。

弗莱明有着如传奇间谍一般多变、复杂的性格。他的侄子说,弗莱明是个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人;他对读者非常友善;他不拘小节,有时会自我陶醉;他的朋友和情人有时认为他的魅力“足以照亮房间”,有时又觉得他像邦德那样“冷酷”。据说弗莱明的一个侄女在18岁之后才被家人允许与弗莱明见面,“为了避免他拈花惹草、酗酒成性的性格影响到孩子”。

家人对弗莱明比较一致的评价是:他向往家庭的温暖,又刻意疏远亲人。在许多时候,他看起来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弗莱明酷爱收藏书籍。他创办了英国最重要的藏书杂志《藏书家》,得到图书收藏界的广泛认可。除了藏书,他的另一大爱好是打猎。

作品的影响

在《007:皇家赌场》之后,弗莱明又创作了13部以邦德为主人公的小说。也许是因为年轻时生活过于放荡不羁,中年后弗莱明疾病缠身。但乐观的他并未因此而绝望。在他生命的最后12年里,以年产一部小说的高速持续创作。即便在住院期间,他仍争分夺秒地写出了《007:飞天万能车》。

有人认为,弗莱明的作品是“中年危机的文学表达”:在父亲的阴影与婚姻危机中,弗莱明只能靠酒精和文学生活。他本人对此自嘲满满,曾对著名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说:“X1J0S5ucDkYJkjBOLlh7ag==我的邦德小说就是枕边幻想、砰砰砰和卿卿我我。”

然而,许多重要人物对弗莱明的作品评价颇高。“在让英国于20世纪保持重要性方面,弗莱明和邦德的影响力如何强调也不为过。”英国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爵士如此评价他和他的作品。弗莱明的老上级、曾任英国军情六处处长的约翰·戈弗雷认为,“邦德文化”提升了英国情报部门的声誉与能力。

“007”系列小说不仅红遍英伦,而且在国际图书市场上也广受好评。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表示,《007:来自俄罗斯的爱》是他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弗莱明打开了美国市场。

就像柯南·道尔最终厌倦了福尔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想放弃波洛一样,弗莱明逐渐对邦德这个角色失去了耐心,想在小说中让他死去,但被出版商阻止了。

1962年,邦德首次在电影《诺博士》中亮相,影片大获成功,弗莱明因此更加无法将邦德“写死”。当邦德变身为电影史上最长寿、最赚钱的人物之一后,弗莱明书中那些与当今世界不合拍的文化因素逐渐被剔除了。

英国历史学家认为,弗莱明改变了战后英国文学的面貌。他为读者——特别是战后的英国读者——提供了一个即便在不列颠衰落的情况下,依然能扛起旗帜的人物。通过邦德,读者可以进入一个“独特的俱乐部”。

对于弗莱明本人,英国传记作家尼古拉斯·莎士比亚这样评价:“他的确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想要的比生活给予他的更多。当他最终拥有一切后,生活却突然变得难以承受了。”

1964年8月12日,56岁的弗莱明因心脏病发作,倒在儿子的生日宴会上。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