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滤镜下的旅游市场

2024-10-21项艺

检察风云 2024年18期

我国文化和旅游部于今年4月30日发布一组数据:一季度我国国内出游人次14.19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03亿,同比增长16.7%。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5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22万亿元,同比增长17.0%。这一“开门红”无疑为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消费趋势:社交媒体和直播电商正逐渐成为旅行消费的重要途径。

正如滤镜下的照片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瑕疵,繁荣的背后也暗藏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年8月6日北京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第二季度旅游消费体验调查结果》就为消费者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调查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上的攻略信息误导消费者成为了当前旅游消费市场上的新问题。有52.43%的受访者表示曾在过去一年通过社交媒体或直播电商购买过跟团游产品,其中有25.90%的消费者表示自己遭遇了旅游消费问题。

这不禁让人思考,社交媒体和直播电商的“美颜滤镜”究竟为旅游市场带来了什么?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下是否存在对真实体验的扭曲和误导?

做足功课却“踩坑”

今年2月,罗女士在某网络平台上发布视频,称自己在一主播直播间购买了“泰国双人跟团游”,旅行回来后发现实际行程与主播所宣传的内容相去甚远。据罗女士所述,主播在直播中大肆宣传的海鲜自助餐并未出现,仅有的食物要靠“拼手速”争抢;所谓的“豪华酒店”设施陈旧,甚至在入住期间还出现了停水停电的窘境。此外,原本应充满风情的“乘坐当地特色交通工具漫游城市”,实际上只是绕景点5分钟并收取额外费用的走形式之举。

视频一经发布,就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的表示感同身受,有的则认为是罗女士购买了价格过低的旅行产品,才导致了这样的尴尬局面。对此,罗女士则回应,尽管主播所宣传的跟团游价格较低,但下单前她已做过详细比较和攻略查询,最终下单购买是基于对主播的信任而做出的选择。

随着事件发酵,该主播合作旅行社所在地的文旅局开始介入,旅行社随后也对罗女士的诉求作出了回应。事件虽然就此告一段落,但从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来看,如此乱象并非个例。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今年上半年消费者所遭遇的旅游消费问题中,“社交媒体平台中存在虚假宣传”这一问题的比例为41.24%,且该数据相较以往有升高趋势。跟团游中存在的“套路”让一些消费者宁愿选择自由行,也不愿再去以身犯险。然而,自由行真的就万无一失吗?

往返交通、餐饮住宿、行程安排都是影响自由行体验的重要环节,不少选择自由行的消费者,会在出游前搜索大量的旅行攻略以作参考。根据环球旅讯的报道,在旅游规划阶段,近25%的消费者会首先想到使用某社交分享App作为查找旅游攻略的渠道,而非传统的旅游预定平台。这种在海量信息中进行筛选的过程,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决策难度,同时也给营销软文和过度美化的旅游宣传提供了可乘之机。预订酒店餐馆,要小心避开收费引流的植入广告;查找名胜景点,要能够分辨这些打卡照是否被套了“美颜滤镜”。不少网友表示,还未出行,自己的精力已经被这些额外的思考消磨了大半。

可见,无论是跟团游还是自由行,社交媒体和直播电商对旅游行业所造成的影响已经直接反映在了消费体验上。它们不仅改变了旅游产品的营销方式,也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实际感受。

花式宣传“套路”多

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社交媒体和直播电商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虽是市场竞争下的必然之举,但消费者的“踩坑”也实在并非偶然。

夸张宣传带来的冲动下单。正如前文提到的罗女士一事,主播和商家利用包装过的宣传话术和美化过的图片视频进行宣传,使得消费者受到影响,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基于不实信息做出消费决策。类似事件诸如旅游平台宣称某地为“仿佛身处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海”,实际现场只有一小片稀稀拉拉的薰衣草盆栽;旅游博主分享的“天空之镜”美景,实际上只是几面竖在野外的镜子,周边环境杂乱不堪,拍照只有在固定角度才能出片,实际情况与宣传图片相差甚远。

用户评价也能作假。网购时,商家雇佣网络水军刷好评,对于这一现象,不少消费者早已有所耳闻,但在旅游市场中,看似真实的“驴友”评价也可能暗含“水分”。部分不良商家会邀请博主进行有偿测评,但博主所参与的旅游行程是被商家“特意安排”过的,等到消费者满怀期待地开启旅程却发现自己的待遇和博主发出的内容天差地别。部分商家为避免消费者因实际体验不佳而给出差评,会在行程中或者行程结束后,通过赠送免费特产或红包返现等方式诱导消费者给予好评,甚至有的导游还会现场强迫消费者填写评价。以至于消费者避开了夸张宣传,也有可能不小心在一众好评中“翻车”。

看似低价的产品实则是引流手段。一些旅游产品在电商平台上标注“超值套餐”,以超低团费吸引消费者参团,实则现场莫名会生出许多额外的隐性消费。例如,消费者何先生参加的低价旅游团,一天中大部分时间被安排在购物店,导致实际在景点的游览时间非常有限,且遭遇了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一些老年旅行团中更是家常便饭,在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开展的老年旅游消费体察中,发现不少低价老年旅游团存在诱导购物的行为。这些老年团的团费虽然打着“超级低价”的名头,但行程中消费的纯银杯、磁石项链、降血脂茶叶等等以养生作为卖点的产品,价格却高得令人咋舌,其实际效果也是令人摇头。

这层滤镜须打破

针对以上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都为规范市场秩序提供了法律准绳、法规规范,明确了旅游经营者的责任,构筑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屏障。但在现实操作中,监管的“触角”仍需进一步延伸,以应对商家“擦边”营销的隐蔽性与复杂性。类似问题的出现,不仅是对旅游市场敲响警钟,更是对消费者理性的考验。这要求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行为的同时,需练就一双慧眼,学会分辨真伪、识别陷阱,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例如在下单前,消费者切不可听信商家的一面之词,尽量要对旅游产品进行横向对比,并通过跨平台的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交叉查询,以确认商家是否存在夸张宣传、好评是否真实,对价格和行程做到心中有数;在旅行中,对本次行程进行提前了解,并留存相关订单,一旦出现货不对版的情况,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现场取证,以便后期维权。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就为旅游者提供了法律支撑,明确了旅游者在遭遇服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时,可要求旅游经营者承担相应责任。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社交媒体和直播电商已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消费者描绘出了一幅充满诱惑的旅游图景。然而,正如双刃剑存在利与弊,这些新兴势力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催生了各种乱象,不断挑战着旅游市场的诚信底线。如虚假宣传和低价诱惑的问题,本质上是市场诚信的缺失。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理性选择的考验,更是对监管的挑战。身处流量市场的商家应以更加诚信的态度面对消费者,不夸大宣传、不虚报价格,恶性的流量竞争不应让消费者埋单。在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加强的情况下,相信未来能够进一步促进旅游经营者的自律自省。通过多方合力,以实际行动维护一个健康透明的市场环境,让旅游真正成为一种享受,而非消费者权益的“踩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