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西北棉田病虫害防治防控技术 

2024-10-21李念东

新农民 2024年27期

摘要:近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在山东省大棉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遏制了棉铃虫的危害。但棉田的生态环境、害虫发生特点等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害虫防治上,要根据其改变来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棉田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营造良好的棉田生态系统出发,生态调控和人为干预有机结合,以保护和利用天然天敌为中心,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无害化防治为重点,以化学防治为补充,以提高防效、节约成本、减轻为害目标,把病虫害为害损失水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文章主要就棉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棉田;病虫害;防治防控

1 防治对象和原则

1.1 综合防治技术

4—5月份主要病虫草害是苗病、苗蚜、杂草、地下害虫等。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指标或防治适期:苗病,死苗率2%;苗蚜,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10%,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在棉花全生育期防治苗病、枯萎病、黄萎病、棉蚜、棉盲蝽、棉铃虫、棉蓟马、棉叶螨、地下害虫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理念,从棉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病害虫害、天敌生物和环境等因素,根据病虫害发生预报和实际发生情况,制定防治策略,确定防治适期,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化学防治等措施,实现持续控制棉田病虫害的目标。

1.2 合理作物布局

棉田尽量不要与枣树、苹果树、梨树、桃树等果树邻作或者间作,减少害虫转移寄主。在棉田周边田埂和林带下种植苜蓿等植物,增殖涵养天敌;在棉田周边种植苘麻条带,诱集烟粉虱;种植绿豆条带,诱集绿盲蝽,集中杀灭。

1.3 清洁田园和秋耕深翻

棉花收获后,及时清除棉田棉花秸秆、枯枝落叶,实行秋耕深翻,有条件的地块冬灌保墒,减少棉田病虫越冬基数。

1.4 种子选择和处理

针对苗期主要病虫害,选用合适的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防控苗期蚜虫、红蜘蛛及苗期病害可选25%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1 035~1 380 mL/100 kg种子、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50~600 g/100 kg种子、25%络氨铜水剂396~528 mL/100 kg种子或11%氟环·咯·精甲种子处理悬浮剂200~400 mL/100 kg种子;预防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可选47%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乳剂444~1 000 g/100 kg种子或375 g/L硫双威悬浮种衣剂900~2 800 g/100 kg种子。根据地力情况,可适当添加芸苔素内酯、矮壮素等生长调节剂,提高植株抗逆性。注意已包衣的种子晾干,切忌暴晒。

1.5 适时棉田周边除草

(1)化学除草。杂草防控采用“杀补结合”策略,主要防治一年生或多年生杂草。化学除草应注意行间定向喷雾,顺向直行。科学选用单剂和复配制剂,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2)播苗前,用精异丙甲草胺或乙草胺喷洒处理土壤,然后覆膜。

(3)出苗后,在杂草2~5叶期,可用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喷雾防治。(4)6月初,棉田周边喷布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122~268 g/666.7 m2,混加45%马拉硫磷乳油25~37.5 g/666.7 m2,铲除棉田周边杂草上的虫源。

2 棉花苗期病害与防治

2.1 棉苗病害

(1)苗期病害。发病初期可用1 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30 g/666.7 m2,或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100~167 g/666.7 m2,或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75~150倍液/666.7 m2。针对枯、黄萎病,可用32%唑酮·乙蒜素乳油41.6~62.5 mL/666.7 m2,或20 g/L氨基寡糖素水剂100~150 mL/666.7 m2,或1.2%辛菌胺醋酸盐150~250 mL/666.7 m2。苗期雨后晴天时及时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层温度,培育健苗壮苗,减轻立枯病危害。(2)常见的棉花苗期病变有棉苗黄萎病、棉苗立枯病、棉苗炭疽病、棉苗红腐病、棉苗角斑病、棉苗猝倒病、棉苗疫病等病变。(3)棉苗受到各种病原菌侵染后,会呈现各种病变和腐烂症状,主要包括幼根、根须、根茎部出现各种病变、腐烂、凹陷、死亡。

2.2 棉苗黄萎病

黄萎病主要症状为枯斑型和黄斑型,病叶边缘褪绿发软,呈失水状,叶脉间出现不规则淡黄色病斑,后拓展为枯斑或掌状黄条斑。

2.3 棉苗立枯病

立枯病初期根茎部出现黄褐色病斑,逐渐环绕幼根茎部,形成蜂腰状、黑褐色凹陷,拔时易断,成丝状,叶部病症不常见。病症呈蛛网状,黑色,常黏附有小土块。最后,整株棉苗干枯死亡。

2.4 棉苗炭疽病

炭疽病地面下幼茎基部有红褐色、梭形条斑,稍下陷,组织硬化、开裂,严重时下部全呈紫褐色、干缩,使地上部萎蔫。子叶边缘生半圆形病斑,中部褐色,边缘紫红,后期病部易干枯脱落。病斑呈粉红色、黏稠状分生孢子块。

2.5 棉苗红腐病

红腐病发病初期幼芽、嫩茎变黄褐色、水肿状腐烂。幼苗稍大时,嫩根部分产生成段的黄褐色、水浸状条斑。子叶及叶上有淡黄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易破碎;病症呈粉红色霉层。

2.6 棉苗角斑病

子叶至成株期,在子叶上产生圆至不规则形病斑。真叶上病斑受叶脉限制成多角形或沿叶脉成曲折长条。病斑呈水浸状,迎光有透明感。病脓潮湿时为黄褐色黏稠物,干燥后呈白色干痂状。

2.7 棉苗猝倒病

幼茎发病初期呈淡褐色水烫状,迅速萎倒,水烂很难拔出。子叶呈不规则水烂,湿度大时棉苗上出现纯白浓密菌丝。病症为浓密纯白色棉絮状菌丝。

2.8 棉苗疫病

棉花苗期较少发疫病,病斑呈灰绿色或暗绿色不规则水浸斑,严重时子叶脱落,菌丝极稀少,偶见霉状物。生产上,很少有只呈现一种病原菌侵染的现象,尤其是后期,各种苗期根腐病复合侵染,主要表现为幼芽、嫩茎变黄褐色、黑褐色或紫红色水肿状腐烂,调查时以黑褐色为主;根茎部分产生成段的黄黑褐色病斑、水浸状条斑;逐渐环绕幼茎,形成蜂腰状、黑褐色凹陷;严重时,整株棉苗干枯死亡。

2.9 防治方法

棉花苗病发病初期可选用吡唑醚菌酯、恶霉灵等药剂;防治枯萎病、黄萎病可选用辛菌胺醋酸盐、乙蒜素、氨基寡糖素等;防治枯萎病、黄萎病可选用辛菌胺醋酸盐、乙蒜素、氨基寡糖素等。

3 棉花虫害与防治

3.1 棉花虫害

常见的棉花虫害有棉蚜虫、盲蝽蟓、棉铃虫、甜菜夜蛾、棉蓟马、红蜘蛛、烟粉虱等。

3.2 棉蚜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喷雾防治。苗期棉蚜发生达到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5%~10%,4~8片真叶期后卷叶株率10%~20%。选择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等进行防治,伏期可选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0 mL配合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 g进行喷雾,使用过程中注意不同地块交替使用。

3.3 棉盲蝽蟓防治

棉田苗期百株虫量5头或新被害株率2%~3%,花蕾期为百株虫量10头或5%~8%,铃期为百株虫量20头。选用棉田绿盲蝽高效杀虫剂,45%马拉硫磷乳油25~37.5 g/666.7 m2、26%氯氟·啶虫脒水分散粒剂6~8 g/666.7 m2、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7~10 g/666.7 m2、4%阿维·啶虫脒乳油15~20 mL/666.7 m2。

6月中下旬,绿盲蝽成虫大量迁入棉田,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3.4 棉铃虫防治

每百株棉铃虫低龄幼虫达20头时,可选5%高效氯氟氰菊酯30~45 mL/666.7 m2、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666.7 m2、15%茚虫威悬浮剂15~20 mL/666.7 m2、5%甲维盐可溶粒剂10~15 g/666.7 m2或50%辛硫磷40~50 mL/666.7 m2。

3.5 甜菜夜蛾防治

1~2龄幼虫盛期进行防治,施药时间宜在上午8时前或下午5时后进行。选用甲维盐等药物喷雾防治。

3.6 棉蓟马防治

采用20%啶虫脒1 000倍液、25%吡虫啉1 000倍液、马拉硫磷1 000~1 500倍液等药剂,在下午6点以后喷施,连续喷施2~3遍。

3.7 红蜘蛛防治

防治适期为棉花红蜘蛛发生初期。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40~60 g/666.7 m2,或用20%乙螨唑悬浮剂5~8 g/666.7 m2,或用15%达螨灵30~40 mL/666.7 m2或20%三唑锡悬浮剂40~50 g/666.7 m2兑水50 kg喷雾防治红蜘蛛。重点喷施棉花叶片背面。

3.8 烟粉虱防治

棉田用10%烯啶虫胺50 g/666.7 m2或25%噻虫嗪20 g/666.7 m2或50%吡蚜酮可湿粉15 g/666.7 m2。吐絮期用24%阿维·矿物油50~75 mL/666.7 m2加水喷雾。施药时间应在上午10点之前或下午4点之后,施药时不要倒着走。棉花现蕾后棉铃虫、蚜虫、盲蝽蟓、棉蓟马等害虫常混合发生,要及时做好田间调查,选用电动喷雾器或机动喷雾器进行喷雾防治,用水量为蕾期40~50 kg/666.7 m2、花铃期60~80 kg/666.7 m2,可联合统防统治采取机械化防控。注意交替用药,加强安全保护,避免农药中毒。

4 生物防治

4.1 物理防治

(1)释放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棉铃虫成虫始盛期释放螟黄赤眼蜂,放蜂量每次10 000头/666.7 m2,每个蜂卡1 000头蜂,挂10个蜂卡/666.7 m2,间隔3~5 d,释放2~3次。释放中红侧沟茧蜂防治棉铃虫、甜菜夜蛾等。2龄幼虫期释放中红侧沟茧蜂,放蜂量每次500~1 000头/666.7 m2,挂5个释放器,每个释放器100~200个蜂茧/666.7 m2。(2)棉花生长前期注意保护天敌,发挥天敌控害作用。棉花苗蚜发生期,当棉田天敌单位(以1头七星瓢虫、2头蜘蛛、2头蚜狮、4头食蚜蝇、120个蚜茧蜂为1个天敌单位)与蚜虫种群量比高于1∶120时,不施药防治,利用自然天敌控制蚜虫。

4.2 性诱剂诱杀

(1)棉铃虫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设置1个干式飞蛾诱捕器和诱芯。食诱剂诱杀针对棉铃虫、地老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成虫始见期,以条带方式滴洒食诱剂,每隔50~80 m于1行棉株顶部叶面均匀施药,诱杀成虫。(2)绿盲蝽成虫发生高峰期,棉田设置黄色黏虫板,粘虫板高于棉花10 cm,根据虫情用量20~50片/666.7 m2黏捕绿盲蝽成虫。

5 科学化控

5.1 轻简栽培技术推广

科学化控近年来随着轻简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棉花种植密度都有所提高,要密切关注棉花长势,及时喷施“缩节安”,严防棉花群体过大,造成田间郁蔽。化控应掌握“少量多次、轻控勤控、前轻后重”的原则,确保棉株“壮而不旺、稳健生长”。一般可于6月中旬开始喷施,以后再根据棉花长势喷施2~3次。可于蕾期、初花期、打顶后分别施用缩节安1.0~1.5 g/666.7 m2、2.0~3.0 g/666.7 m2,2.5~4 g/666.7 m2。对于密度高、长势旺的棉田要适当增加次数和用量,干旱或长势弱的棉田要少用或不用。

5.2 水肥管理

棉花遇旱应及时浇水,以防蕾铃脱落。6月底或7月初见花时重施花肥,追施尿素10~15 kg/666.7 m2;若出现后期缺肥症状,可适当补施盖顶肥,用尿素1 kg/666.7 m2,兑水50~75 kg,均匀喷施于叶面。若花铃期雨热过多,既要注意防水排涝,又要注意伏旱灌水[1]。

5.3 适时整枝(打顶)

打顶要按照“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密度4 000株/666.7 m2左右时,单株果枝14~15个即可打顶;一般在7月15—25日打顶,最晚不能晚于7月底。采取化学封顶代替人工打顶的棉田,可在前期化控的基础上,于盛花期后1周左右喷施缩节胺(7~10 g/666.7 m2)或专用化学打顶剂,抑制顶端生长,实现自然封顶;低密度(4 000株/666.7 m2)和去叶枝的棉田慎用化学封顶技术。

5.4 轮作防病

在相同的条件下,轮作棉田比多年连作棉田的苗病轻,合理轮作,有利于减轻苗病。

6 结语

选用品种要注意更新换代,避免长期种植同一品种,导致病虫害的抗性。耕作也应合理间作,减少病源和虫害的积累。栽培应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文超,齐洪鑫,王汝明,等.鲁西北地区棉花绿豆间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22,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