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舍内部环境的控制

2024-10-21代静

新农民 2024年27期

摘要:维持猪生命和生产活动的三大要素是遗传、营养和环境。只有健康的畜禽才能发挥其遗传能力和营养优势,可见环境对猪的影响非常大。猪的每一个生理阶段,每一个生产过程,每一项生产指标,都时刻受着环境的影响。本文就对猪舍内部常见的一些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等分析,并对其实施控制措施进行全面介绍。

关键词:猪舍;环境因素;控制

随着养猪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猪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变得愈来愈高。大量研究和事实证明,猪生产力10%~30%取决于品种,40%~50%取决于饲料,20%~30%取决于环境,如果不能为猪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不仅优良品种的遗传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完善的配合饲料不能有效地转化,而且往往成为引发或加重疾病的诱因。强化环境综合控制措施,为猪群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及圈舍饲养密度等环境[1],减少各种不必要的环境应激,使得猪群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生长。

1 温度

1.1 高温

在高温环境下,猪的机能无法维持平衡,血液循环和呼吸频率会不自觉加快,从而导致呼吸不畅,体内热量无法进行分解,体内代谢缓慢,会逐渐没有食欲,长期会影响猪的生长性能和健康。长期在高温的环境下,猪群还会产生应激反应,猪群会开始出现头晕,四肢无力,呼吸道、消化道功能逐渐减弱,抵抗能力下降,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会给饲养人员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当饲养环境温度高于35℃时,如果饲养人员不采取降温措施,生猪的长势就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采食量下降,中暑可能性较高,严重时猪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失调,猪群会陷入昏迷,躺卧不起,四肢无力,心力衰竭而死。高温的环境还会引起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母猪的发情率降低,公猪的性欲和精液的品质下降,严重者可能还会产生继发感染,导致母猪不发情,公猪不能配种[2]。因此,最适宜的温度使猪的生长和发育达到较好状态,如表1所示。

可见生长育肥猪的适宜温度在15~25℃,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时,饲料报酬降低,采食量降低,生长速度减缓等。要减少热应激给生产带来的影响,猪场可采取全封闭建设,房顶采取隔热保暖材料建设,圈舍外封闭墙体面喷水或拉遮阳网,圈舍内安装风机、水帘、自动恒温环控等设备,让猪舍保持在适宜的恒温状态。

1.2 低温

当气温低时,一是会造成猪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二是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猪群的冷应激;三是会引起腹泻等疾病。

以体重50 kg猪为例,21℃时采食量为2 kg,而4℃时采食量为3 kg;成年的猪在-8℃的环境中,会被冻得阵阵发抖,并且不吃不喝;新生仔猪若在1℃的环境中,停留2 h及以上,那么仔猪便有可能被冻僵,严重者甚至是冻死。由此可见,低温对仔猪的影响是最大的。

因此,饲养人员为降低温度对猪群的影响[3],可以通过改善饲养环境来缓解,如采用全封闭圈舍,用红外线保温灯、地暖等方式来保证饲养环境达到适宜温度,以防止白天和晚上温差较大,而造成对猪群的不利影响。不同阶段猪的适宜温度可以结合表2所示。

2 湿度

高湿的环境下会大大地影响猪群的生长和发育,主要的表现方式是:猪群的免疫力下降,腹泻、水肿,易患病等问题,因为高湿的环境里面会加剧猪体内肠道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引起疾病。饲养人员可以在圈舍内增设通风降湿设备,例如排风扇,可以增加空气的流通和降低猪舍的湿度,从而改变猪舍的环境。同时保持圈舍内干燥,加强饮水管理,避免饮水器损坏,导致水溢流造成圈舍内湿度增加。清洁干燥的猪舍环境,能有效防止疾病传播,保证猪群健康生长。

低湿的环境下,猪舍空气变干燥,猪群皮肤和黏膜干裂,降低其防卫能力,使呼吸道及皮肤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可以在猪舍洒水,或在猪舍内安装喷雾设施,提高猪舍湿度,使猪舍的湿度达到适宜状态。

3 光照

光照对猪有促进新陈代谢、骨骼生长和杀菌消毒等作用。光照分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2种。自然光照一般在设计修建猪舍时就应放在主要位置,从采光角度、猪舍走向及采光材料综合考虑。封闭式圈舍采取安装节能白炽灯或荧光灯进行光照,光度以人适宜看书为标准。可根据猪不同生长阶段和需求调控光照时间。另外,人工采光还有红外线和紫外线2种,红外线主要用于仔猪的供暖,其热效应可促进猪体局部的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紫外线可用于空气、物质表面的消毒,同时可促进钙磷的沉积。

4 有害气体

由于猪的呼吸、排泄及生产过程中排泄物的腐败分解,从而造成空气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而且产生了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猪舍中有害气体含量的增高,对猪的健康和生产力都有不良影响,当猪舍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很高时,可能引起猪中毒或慢性中毒,甚至死亡。

通风是解决舍内有害气体含量和增加新鲜空气含量的有效措施。适时的通风换气,以排除舍内污浊的空气和有害气体,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地面和粪尿沟要有一点坡度,防止污水滞留,猪舍地面设计成半漏风地板。加强猪舍通风、及时清除粪便,保持舍内干燥。

4.1 氨气

氨是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猪舍内的氨气是由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的,如粪尿、饲料等。氨气的密度较小,并且极易溶于水,一般猪舍内上部空气、潮湿的墙壁,以及各种设备的表面氨浓度高,同时由于氨产生在地面和猪的周围,在空气潮湿的猪舍内地面空气氨含量也较高。

氨气的危害主要是:(1)刺激眼睛和呼吸系统。氨被猪的呼吸道黏膜和眼结膜吸附,产生刺激作用,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甚至发生支气管、肺水肿等。氨被吸入肺部,可通过肺泡上皮进入血液,并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运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引起呼吸困难。(2)降低抗病力与生产力性能。猪长期生长在高浓度氨的环境下,体质变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采食量、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等生产性能下降。

4.2 硫化氢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腐蛋臭味的刺激性气体,猪舍内的硫化氢主要是由含硫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分解而来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氢。

硫化氢的危害:(1)刺激眼睛和呼吸系统。硫化氢易被黏膜吸收,与黏液中的钠离子结合生成硫化钠,对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引起眼炎和呼吸道炎症,出现畏光、流泪、角膜浑浊等症状,还引起鼻炎、气管炎、咽喉灼伤甚至肺水肿。(2)影响血液循环系统。硫化氢在肺泡内很快被吸收进入血液内,氧化成硫酸盐或硫代硫酸盐等;游离在血液中的硫化氢,能和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Fe3+结合,使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呼吸,造成组织缺氧。(3)使猪的抵抗力下降。猪在硫化氢达30.4 mg/m3的环境变得畏光、丧失食欲等,在达到76~304 mg/m3时会呕吐,失去知觉,接着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死亡[3]。

4.3 二氧化碳

猪舍内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猪的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本身无毒性,猪长期生活在缺氧的环境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质下降,生产性能降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弱。

5 圈舍饲养密度

圈舍饲养密度对猪的群居行为和猪舍内的小气候均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间接影响着猪群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在一般条件下,圈舍饲养密度能影响日增重达16%,影响饲料转化率达8%。

猪群大小和每头猪占圈舍面积多少与猪的生产力密切相关,在不同活动与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猪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密度过大,会造成圈舍内温度过高,猪的采食量减少,猪的活动限制性太大,增重变慢。密度过低,会使体温散热过多,用于维持需要的热量增大,从而影响了生长速度。

6 结语

在养猪生产中,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圈舍环境控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控制环境的过程中,要注意四季气候变化和南北方气候的差距,也要考虑到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4]。因此,配套安装现代化、智能化等环境控制设备是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着养重于防原则,一定要做好圈舍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管理,良好的养殖环境,是获得高效健康养殖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贺.浅谈猪舍环境温度控制[J].现代农村科技,2021(12):49-50.

[2] 凌东.猪舍环境影响猪群健康的因素与控制措施[J].养殖与饲料,2023,22(11):101-103.

[3] 朱运波.猪舍温度和气体环境的控制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5(5):166.

[4] 杨晓峰,孙洪海.猪舍环境控制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21,42(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