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马铃薯种植技术科学分析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

2024-10-21魏红艳

新农民 2024年27期

摘要:马铃薯不仅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还可以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对于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佳县是陕西省主要的马铃薯种植大县,但是当地的马铃薯种植面临着种植技术粗放、土壤质量不佳、病虫害防治不当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产量和品质,也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当地种植户能够重视起对高产马铃薯种植技术的科学分析,并做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以提高当地马铃薯种植的产量和品质。基于此,本文就高产马铃薯种植技术科学分析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当地马铃薯种植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人们对马铃薯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寻找更加科学、高效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但是马铃薯生长期间会受到环境、管理方式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必须立足当地的种植实际采取科学的高产种植技术。

1 陕西佳县马铃薯种植现状

佳县,隶属陕西省榆林市,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深处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差较大,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较丰富,这也为农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榆林市是红花荞麦、谷子、马铃薯、山地苹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林木的优生区,其中马铃薯种植比较广泛,全市种植面积达到

349万亩,主要分布在米脂、佳县、绥德、清涧、吴堡等地区,佳县马铃薯种植更是已经成为当地种植户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种植作物。

近几年,佳县马铃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大多数种植户仍旧受到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在马铃薯种植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植技术相对较为粗放,主要是因为基层种植户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在种植过程中经验主义较强,管理方式也比较粗放,比如用水和肥料的浪费较多,同时也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影响产量和品质。二是种植条件较差,佳县主要是在山旱地种植马铃薯,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因此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土壤质量,提供足够的灌溉水源,并且培育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耐旱品种,以提高在这些地区的产量和品质[1]。三是病虫害防治还存在较大的误区,一些种植户在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中过于依赖化学农药,但是用药比较盲目且随意,防治时机也不恰当,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差,甚至给马铃薯的种植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因此严重影响了当地的马铃薯生产效益。这就需要当地种植户能够立足佳县的生产实际,积极采取科学的高产马铃薯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当地马铃薯种植产业的发展水平。

2 高产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

2.1 科学选地与整地

马铃薯的适应性较强,对土壤的要求一般,因此在佳县的山旱地也可以进行种植,但是马铃薯是块茎类作物,土壤条件越好越能够保障其产量和品质,因此在选择马铃薯种植地块的时候应该注意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最好要有一定的肥力,以便可以满足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另外,选好地块后还需要及时进行整地处理,尤其是山旱地土壤墒情较差,通过整地可以提高其保水保肥的能力,增加土壤的透气性等,主要就是使用旋耕机对土层进行深翻处理,深度一般在30 cm即可,同时还需要施加适量的腐熟农家肥作为基肥,以便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条件,为种子的发芽营造良好的条件[2]。

2.2 优选良种

选择优良的品种是保障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一是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陕西省佳县的气候条件较为干燥,土壤多为黏土和砂壤土,因此应选择耐旱、耐寒的品种。二是优选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品种,特别是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等常见病害,要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三是要选择具有高产、优质的特点,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农民经济收益。就目前来看,佳县主要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主要有科河8号、榆单9号等,经过试验种植可获得较大产量。

2.3 种薯处理

对种薯进行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其发芽率并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在具体处理中需要做好以下操作。一是选择健康、没有明显缺陷或病虫害的种薯作为种植材料,且种薯应具备均匀大小、整齐、无损伤、无病斑和虫害的特点。二是要采取晒种的方式,唤醒种薯,每天翻动1次,保证早熟马铃薯能够均匀见光。三是进行砌块,种薯切块尽量保证1~2个健壮芽,不宜留多个芽眼,避免出苗时苗弱而多,切块时刀具用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种薯切块后用消毒杀菌粉剂2 kg快速拌匀50 kg薯块。四是催芽处理,对于种植季节较短或处于寒冷地区的种植区域,可以进行催芽处理,以促进马铃薯的早期生长,催芽处理可以通过在种薯入土前的几周将种薯放置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刺激植株的萌发和生长,还要在播种前7~10 d开展消毒工作,采取切块消毒的薯块50 kg均匀摊铺于地面,喷洒5~10 mg/kg赤霉素,薯块充分湿润后收集成堆,用麻布片覆盖堆存3~5 d,再次摊开,喷洒一次5~10 mg/kg赤霉素后播种[3]。

2.4 播种

2.4.1 播种时间

在土壤温度稳定升至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温度(7~10℃)后即可开展播种,如果播种时间过晚,等到土壤温度适宜时才开始种植,那么马铃薯的生长周期就会相应缩短,导致生长发育不充分,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马铃薯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较为严格,过早播种可能会遭受寒害或低温冻害,如果马铃薯幼苗在低温环境中生长,容易引发冻害现象,导致幼苗死亡或生长缓慢。

2.4.2 播种密度和排列方式

正确的播种密度和排列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产量,并且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播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种植的马铃薯株数,它直接影响到单株产量和总产量,虽然较高的播种密度会带来更高的单株产量,但也可能增加植株之间的竞争,导致单株产量下降,因此在选择播种密度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以及马铃薯品种的生长特性,一般播种量在15 000~25 000株/667 m2比较合适,具体的播种密度还取决于土壤肥力和种植技术水平。在肥沃的土壤和优质的品种下,可以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以提高产量。而在土壤贫瘠或者技术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则需要适当减少播种密度,以避免植株之间的竞争。排列方式也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常见的排列方式包括单行播种、双行播种等,每种排列方式都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单行播种是指将马铃薯植株在一行上依次排列,这种排列方式适用于土地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但相对来说,单株产量会略低,双行播种是指将马铃薯植株两行地依次排列,这种排列方式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单亩产量,但需要考虑到管理和收获的难度。在选择排列方式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地条件、种植技术水平和劳动力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植株之间的适当间距,以便促进光照和通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5 田间管理

2.5.1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能够保持土壤松软透气、水分充足,减少杂草对马铃薯生长的竞争,提高光照和营养的利用效率。通过及时中耕除草,可以有效地减少杂草对马铃薯的危害,促进植株的健康生长,进而提高产量和品质。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中耕除草的时机应选择在马铃薯幼苗长到一定高度,但尚未遮阴的时候进行,一般在马铃薯生长初期的3~4叶期进行为宜。二是要控制除草深度,避免伤及马铃薯根系,一般除草深度控制在5~10 cm左右。三是要及时进行均匀覆土,以保持土壤湿润和保温,并防止杂草再生[4]。

2.5.2 灌溉管理

水分是马铃薯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适量的灌溉可以保证马铃薯的根系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增加产量。对于山旱地来说,由于受到地形、灌溉水源等因素的限制,可以采用滴灌的方式,通过管道和滴灌头将水滴滴到植株根部,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节约水资源。在灌溉过程中应根据马铃薯的生长期和土壤水分情况合理确定灌溉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造成马铃薯的生长不良,还要避免在日照强烈或气温较高的时段进行灌溉,以减少水分蒸发损失,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灌溉效果更佳。

2.5.3 肥料管理

马铃薯生长期间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缺乏任何一种养分都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品产量,因此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对于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目前施加的肥料主要有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两种,有机肥料是指由动植物的残体和粪便等有机物质经过腐熟、发酵而成的肥料,具有提供养分缓释的特点,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化学肥料则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提供养分,具有养分含量高、施用方便等优点。在种植前应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土壤类型,以确定合适的施肥量和配方。一般来说,马铃薯生长期间,氮、磷、钾的施用量比例为2∶1∶2较为适宜。另外,肥料管理和灌溉管理相互配合,合理利用水分和养分,提高马铃薯的生长效率,比如在进行灌溉时可以适当施加水溶肥料或叶面喷施,以补充土壤养分。

3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

3.1 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主要强调对马铃薯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以便可以增强其抗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一是要选择抗病性能强的品种,耐病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害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提高种植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二是做好整地工作,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整地处理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马铃薯的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还可以将底层土壤翻到表层接受紫外线的消毒杀菌,从而可以减少土壤疾病和害虫的滋生。三是要做好种薯的消毒工作,如果种薯携带病害,将会对整个生长季节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种植前需要对种薯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以确保种薯的健康和无病虫的状态,比如可以使用25%病克静或72%农用链霉素液浸泡种薯进行消毒,还可以通过药剂拌种预防病虫害,比如可以用35 g的70%可杀得湿性拦种剂和100 kg种薯进行拌种来防止蚜虫。四是要做好科学施肥和灌溉,合理施肥可以提供马铃薯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植株的健康生长,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科学灌溉可以保持土壤湿润,提供充足的水分,避免水分胁迫和病害的发生。五是要定期清除杂草、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定期清除田间的杂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保持马铃薯生长环境的清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的问题,减少损失并保障马铃薯的正常生长。

3.2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就是使用物理工具来控制害虫的群体数量,比如可以使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等物理防治设备诱捕地老虎、金龟子、蚜虫、白粉虱等害虫。其中频振式杀虫灯能够发出特定频率的光线,吸引并杀死害虫,而黄板则能够吸引飞行的昆虫并粘附在板上,起到捕捉和控制害虫数量的作用。物理防治技术采用的物理工具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但是防治周期较长,因此还需要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以便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3.3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手段来防治病虫害,一是天敌防治,天敌是指一些自然界中存在的捕食性或寄生性昆虫,它们对某些害虫有天然的控制作用,比如蚜茧蜂,其是一种寄生性昆虫,能够寄生在蚜虫体内并控制其数量,从而减少蚜虫对马铃薯的危害,通过引入和保护这些天敌,可以建立生态平衡,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二是生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是指从天然生物中提取的具有杀虫、杀菌或驱虫作用的物质,具有较好的环境友好性和安全性,比如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剂、植物提取物等生物源农药有效地控制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这些农药不仅能够杀灭害虫和病原体,还能够保护土壤和水源的健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3.4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主要就是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是要注意结合当地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科学选择农药,比如针对晚疫病可以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病情较严重的可以喷洒氟啶胺或霜脲锰锌,交替使用,防止植株枯死;针对枯萎病可以使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喷洒叶面,或使用12.5%多菌灵300倍液防治;针对黑胫病可以在开花前后喷洒85.2%铜大师进行预防[5]。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产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与品质,在具体实施中主要是结合佳县的种植条件科学做好选种、土地整理、田间管理等多项工作,以便可以保障马铃薯植株长势。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治环节中应注意综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以及化学技术,从而全面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 侍丽君.山旱地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种子科技,2024,42(9):104-106+133.

[2] 杨雯雯.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方法[J].种子科技,2024,42(9):110-112.

[3] 曾兰.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应用[J].种子科技,2024,42(6):43-45.

[4] 李宏伟.马铃薯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4,42(1):46-48.

[5] 张晓芳.马铃薯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探讨[J].河北农业,2023(1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