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高产栽培及土壤肥料管理技术

2024-10-21冷玉霞

新农民 2024年27期

摘要:山东省作为小麦主产区,其小麦产量和品质对于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土壤肥料管理和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其中,土壤肥料管理至关重要,必须做好土壤肥料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证小麦高产和稳产。因此,不应盲目增加施肥量,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肥料和施肥量以及合理的施肥方式和次数,以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土肥管理;技术方法

在小麦种植方面,高产是农民追求的目标。通过选育高产、抗逆品种,并利用科学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满足人们对小麦及其制品的需求。种植管理的科学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土壤调理、适应性施肥和灌溉等方面的措施。通过合理种植布局和精细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麦潜力,实现高效的产出。

1 小麦高产栽培优势

小麦高产栽培的优势主要包括:第一,适应性强,小麦是一种广泛种植的作物,在多种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都能生长,其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实现高产;第二,经济效益高,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产量对于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至关重要,高产的小麦种植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有积极影响[1];第三,抗逆性强,小麦经过长期的育种改良,培育出了许多抗病虫害和抗逆性强的品种,能够在干旱、高温、病虫害等不利环境下保持较高的产量稳定性;第四,技术支持完善,针对小麦高产栽培,各地的农业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提供了丰富的栽培技术支持,包括种植管理、施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指导,这些技术支持对于实现小麦高产具有重要作用;第五,市场需求稳定,由于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小麦高产栽培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小麦的需求,保证小麦供应的稳定性,为农民带来经济利益;第六,有利于粮食安全,小麦高产栽培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产品供应,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1 种子处理

一是晾晒种子。晒种的目的在于打破种子休眠期,提高小麦发芽率以及种子通透性。同时,晒种还能有效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体,降低小麦生长过程中遭受病虫害的风险。科学晒种能够增强种子活力,达到壮苗和高产的目标。研究显示,小麦晒种后的发芽率可以提高15%左右。在播种前,种植人员需要每隔10 d晒种一次,晒种时应将种子均匀铺在防水布上,避免直接在水泥路面上晒种;晒种厚度控制在7 cm以内,并适时翻动以避免晒种受热不均。在白天晒种后,需将种子堆积并做好防水措施,反复晒种3 d左右。

二是拌种。对小麦种子进行拌种处理,不仅可以促使小麦出壮苗、早出苗,也能有效预防病虫害。如在小麦播种之前,可使用50%矮壮素250 g兑水5 L均匀喷洒在50 kg麦种上,喷洒完毕之后堆闷4 h可充分实现抗倒伏、控虫效果;也可用温水化开微量元素肥50 g,再适当加入清水,浸入种子均匀搅拌之后,捞出晾干后即可进行播种,可以有效提升小麦植株抗病能力;或者是在500 mL温水中添加100 g硼砂,将溶液进行冷凉处理之后均匀喷洒在50 kg小麦种子上,再将其晾干后播种,有助于小麦植株根系快速、健康发育以及开花结出果实。还可以使用20L“敌萎丹”兑适量水拌种10 kg,可有效预防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散黑穗病;用“科丰一号”80 g兑水0.5 kg拌种20 kg,晾干后播种,可起到杀虫、杀菌效果[2]。

2.2 整地

整地的关键点包括深耕、细耙、保持清洁和平整。深耕可以确保种子的根系深入土壤,促使叶子茂盛生长,有助于水分和土壤的保持;细耙则能够避免土块残留在土中,有助于小麦苗的正常生长,防止叶子泛黄和无法生长的情况;保持土地的清洁是确保土壤健康的一环,及时处理杂草和秋后的残茬,防止土壤腐烂,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平整的土地对小麦生长期间的均匀分布和灌溉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寿命。

2.3 适时播种

首先,播种需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和小麦品种的生长特性进行科学规划,了解当地的气温、降水情况以及生长季节的长度,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以确保小麦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完成生长周期。一般而言,决定小麦的播种时间主要需要考虑气温的波动。春小麦的适宜种植温度约为13℃,而冬小麦则更适合在气温大约15℃左右的条件下进行种植。合理的播种时间能够避免寒潮或高温对小麦的不利影响,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其次,适时播种需要根据土壤温度和湿度确定,土壤温度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土壤温度适宜的时段进行播种,有助于提高发芽率和幼苗的生存率。同时,确保土壤湿度适中,有利于种子吸水发芽,为幼苗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水分。此外,适时播种还需考虑小麦品种的生长周期和栽培目标,早熟品种适合在较早的时间进行播种,以便更早地完成生长周期;而中晚熟品种则可相应选择适中的播种时间,确保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完成生长[3]。最后,适时播种还需结合土壤肥力和前茬作物的情况,在养分充足的条件下,小麦幼苗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实现早期生长。因此,在土壤养分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前进行播种。

2.4 清理杂草

小麦幼苗长至3~4叶期时对除草剂才具有一定的耐药性,该时期小麦分蘖少,田间遮挡物少,有利于杂草幼苗充分吸收药液,这时进行施药能够保证麦苗的安全。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避免低温施药,且除草效果的好坏与土壤墒情有着直接的关联。小麦出苗后如果土壤墒情较差,施药时就一定要加大用水量,用水量最少为30 kg/667 m2。同时避免单一用药,应采取轮换用药的方式。如果连续使用同一种除草剂,杂草就容易产生抗药性,影响最终的除草效果;不同的除草剂进行轮换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杂草抗药性的产生。

2.5 做好灌溉工作

一是灌底墒水。入冬后土壤夜冻昼消时灌底墒水。若前茬为小麦秸秆还田,宜在9月下旬—10月上旬灌底墒水,以便加速秸秆腐解。冬季底墒水要灌足灌透,灌溉量一般70~100 m³/667 m2,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为宜。

二是生育期灌水。春小麦全生育期一般灌溉3~4次,第一次灌水在拔节期进行,灌水50~70 m³/667 m2;第二次灌水在抽穗期进行,灌水40~50 m³/667 m2;第三次灌水在花后20 d灌浆盛期进行,灌水30~40 m³/667 m2。干热风危害严重的地区,在干热风来临前2~3 d,可浅浇一次水,灌水20 m³/667 m2左右。生育期灌溉要视情况及时调整,若遇降雨或有倒伏和贪青趋势的麦田,可推迟浇水或不浇水;后期大风天气不可浇水;气温过高、土壤失墒快时,可适当提前浇水。表层1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若低于50%,可在春播前10~15 d补充灌溉,灌水30~40 m³/667 m2[4]。

2.6 病虫害防治

一般来说,农作物常见的病虫害包括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红蜘蛛以及小麦蚜虫等。针对这些病虫害,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以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和丰收。其中,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表现为叶片顶端和茎秆上出现绿色斑点,若未及时治疗,这些斑点将逐渐演变成粉色,尤其在夏季种植时,容易在麦苗上迅速蔓延。白粉病则表现为小麦叶片出现白色霉点,随后转变为褐色,严重影响麦苗的正常生长。这种病菌极具传染性,通过空气传播扩散,甚至在寒冬期也能存活,对作物产生长期威胁。赤霉病主要在多降雨和气候湿润的地方发生,初期表现为麦穗逐渐变白干燥,而在降雨多或者病变后期,则可能呈现红色,不仅影响小麦生产率,而且在收获后可能导致麦粒携带病毒,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产生副作用。红蜘蛛和小麦蚜虫也是常见的害虫,对其的控制需要农户在种植期间加强防治,尽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避免产量下降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为了更有效地防治这些病虫害,农民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且不会影响麦苗健康的技术,例如通过使用性诱剂来消灭害虫。化学防治仍然是一种常见方式,但需要注意合理使用药剂,避免过度施用,减少环境污染。农业防治方面,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选择抗病性好的麦种,通过轮作和药剂拌种等方式预防病虫害的产生也是有效的手段。物理防治包括根据病害特点及时处理病苗和弱苗,以及采取诱杀法来控制虫害,通过灯光诱杀等手段,可以有针对性地降低害虫数量,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

2.7 小麦收获

小麦收获是小麦生产的最后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小麦产量和品质,科学合理的收获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小麦籽粒,提高收获效率,确保小麦生产的成功。首先,科学选择收获时间,适宜的收获时间对于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至关重要,收获时间的选择应根据小麦品种、生长状况和气象条件,确保小麦达到充分成熟,籽粒充实、质量优良,避免收获时间过早或过晚,以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其次,选择适宜的收获机械,使用先进的收获机械,如联合收割机能够提高收获的效率和质量,这种机械能够同时完成割晒、脱粒等工作,减少人工劳动,提高收获速度,确保小麦在最佳状态下被收割。再次,注意调整收获的刀具和设置,设置割台高度,确保将小麦植株割得整齐、整麦;调整刀具的切割深度,避免地下部分的茎秆残留。通过科学调整刀具和设置,有助于降低割损率,提高小麦的收获效益。最后,科学进行后期处理,及时对收割的小麦进行清理和装袋,避免混入杂质和土壤,将小麦及时存储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以防止霉变和贮藏期间的损耗,科学储藏管理能够保持小麦的品质,为后续的销售和加工创造有利条件。

3 小麦土壤肥料管理技术

3.1 土地改良

适合小麦生长的土壤一般是耕层深厚、土壤肥力高、通气性好、保水性好、pH6.5~7.5的沙壤、壤土、黄壤等。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会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和板结现象严重,这些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一是深松耕作,在春季和秋季进行耕作时,适当增加耕深度,可以有效减轻土壤的板结现象,保持土壤空气状态良好,供给麦苗充足的氧气、水分和养分。二是调整土壤pH,在种植前,可以通过调整土壤pH来优化土壤环境。例如,可以将钙镁矿物粉和蚕粪混合在土里,使土壤pH得到调整,从而为小麦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5]。

3.2 有机肥施用

技术农业废弃物经过堆肥处理后可以形成有机肥,例如,种植户可以将收集到的人畜粪便、秸秆腐熟物、绿肥和无害垃圾等进行堆肥。在堆肥过程中,这些废弃物会经过微生物的作用,逐渐分解并形成有机肥料,这种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对于改良土壤、预防土壤污染和提高废弃物利用水平非常有帮助。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该贯彻绿色生态环保理念,最大程度地保护农村环境。有机肥料和绿色种植方法的采用,可以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土壤健康,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在施用有机肥时,秸秆还田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秸秆还田不仅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而且也能提高土壤的矿物质含量,这样做可以预防土壤板结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水平。同时,这也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增加产量。

3.3 化肥施用技术

一是施用氮肥。依据山东省土壤实际情况,在小麦生长阶段需科学掌握氮肥用量,确定每亩施氮总量。依据小麦品种特性、生产目标以及浇水频率等相应调整氮肥用量。例如,针对小麦产量在460~510 kg/m2,

需要施加氮肥11 kg/667 m2左右;针对小麦产量在510~560 kg/667 m2,需要施加氮肥14 kg/667 m2左右。高产小麦田具有较强的保肥、保水能力,在45%左右施加氮肥,在55%左右返青至拔节期追肥;中产小麦田在55%左右施加底肥,45%返青期追肥。在砂性土壤种植小麦时,因为该类型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不强,针对底肥来说,可按照4∶6比例进行分配。小麦种植人员应提高对小麦追肥的重视程度,并适当追加酵素;针对茁壮生长的麦田,应在小麦起身期进行追肥操作,追加酵素含量为12 kg/667 m2。

二是施用磷钾肥。依据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来决定磷肥的施用量。如果土壤有效磷低于8 mg/kg,需要施用5~7 kg/667 m2的磷肥;如果土壤有效磷在8~18 mg/kg,

需要施用磷肥4~6 kg/667 m2。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阶段,需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保护小麦免受干热风的侵害。用50 kg的水与200 g/667 m2的磷酸二氢钾充分混合之后,将其喷施在小麦的叶片上,可有效地减少叶片的湿度,防止小麦受到干热风的损害。同时,这也有助于延长小麦叶片的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最终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与土壤肥料的管理要点的研究以及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小麦种植期间,为更好地提升小麦产量以及品质,应合理应用小麦土壤肥料管理与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土壤管理、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随着科技的推进和经验积累,未来有望实现更高效、可持续的小麦种植模式,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本立.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治应用研究[J].种子科技,2024,42(9):119-121.

[2] 徐秋杰.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究[J].种子科技,2024,42(9):62-64.

[3] 王心孟.小麦高产栽培及土壤肥料管理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4(1):85-86.

[4] 赵敬美,徐金辉,翟宝安.小麦土壤肥料管理与高产栽培技术探究[J].种子科技,2023,41(14):115-117+126.

[5] 徐田玺.小麦高产栽培及土壤肥料管理技术探究[J].新农业,2022(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