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黄芩栽培管理技术探讨
2024-10-21张玲
摘要:热河黄芩作为河北承德及其周边地区特有的中药材,以其硬实的质地、金黄的色泽和卓越的药效在中医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热河黄芩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当地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柱。本文系统地对热河黄芩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探讨,包括以下方面,如选地整地、种子选择、播种方法、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期能够通过系统化的分析,寻找出提高热河黄芩产量的方式,并且能够科学地应对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黄芩的健康生长,共同助力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热河;黄芩;栽培;管理技术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高产高质的热河黄芩亟须一套科学而系统的管理技术,本文通过对黄芩的整个种植过程进行分析,深入研究热河黄芩的生物学特征和其生长环境的独特之处。通过对土壤条件和气候因素等因素的科学地分析,并结合现代农业的相关技术和传统的种植经验,寻求一套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综合栽培管理方案,期望推动地方黄芩经济的持续繁荣。
1 热河黄芩的生物学特征
热河黄芩,又称承德黄芩,是唇形科黄芩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要的药用部位为根。黄芩的根茎肥厚,呈肉质,粗壮的主根分支明显,外表为棕褐色。茎干基部伏地,上部呈上升状,具有四棱形结构,表面几乎无毛或被有向上开展的微柔毛,颜色为绿色或带有紫色,并且自基部多分枝。
黄芩的叶片质地坚韧,形态呈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4.5 cm,宽0.5~1.2 cm,叶片的顶端较钝、基部呈圆形,全缘,上表面为暗绿色,无毛或有稀疏的微柔毛。下表面颜色较淡,无毛或沿着中脉有微柔毛,并密布着下陷的腺点。叶柄较短,长约2 mm,呈腹凹背凸状,被微柔毛覆盖。
黄芩的花序生长在茎和枝的顶端,呈总状花序,长度为7~15 cm,常在茎顶形成圆锥形花序。花梗长约3 mm,花萼在开花时长约4 mm,外部被微柔毛覆盖,果期时花萼长度增加到5 mm。花冠为紫红色或蓝色,外部密被腺柔毛,下唇的中裂片呈三角状卵形。雄蕊有四枚,花丝扁平,子房无毛。小坚果呈黑褐色,卵球形,腹面近基部有脐状凸起[1]。
热河黄芩的花期为每年的7—8月份,果期为8—9月份。
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其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疸、胎动不安、肺炎和痢疾等疾病。同时《本草纲目》中也记载着其具有去水肿、治疗恶疮、火疡等功效。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北部、西北部和西南地区,如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辽宁凌源、朝阳和秦皇岛等地,另外在蒙古国、朝鲜和日本等地也有分布。这是因为黄芩喜爱阳光充足和温暖的环境,且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和突出的抗旱能力,并对土壤要求不高,在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都能生长,在含有一定腐殖质层的砂质土中表现较好。
黄芩主要通过种子进行繁殖,也可以通过分株或扦插的方式繁殖。由于其药用价值高,导致市场对其需求不断地增加。同时,因为过量的开采,导致野生资源也逐渐变少,因而人工栽培成为其主要的供应方式。
2 栽培管理
2.1 选地整地
在热河黄芩的栽培过程中,选地和整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首要的基础性环节,应当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者微碱性地块,进而确保植物根系能够充分地伸展,避免出现积水对根系造成损害。适宜的地块包括山地、荒山、荒坡以及草地等,因为这些地块通常具备着良好的光照条件,有利于黄芩的生长和发育。在选定地块之后,需要根据地形和地块的具体情况,可以将其整成梯田,以便于进行管理和灌溉。如果地形较为复杂时,可以随坡就坡、随弯就弯地进行整地,这样不仅仅能保持地形的自然状态,还能够有效地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在整地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旋耕机进行深翻作业,注意翻土深度应达到30 cm,以保证土壤的疏松和透气。深翻作业时也要彻底地清除地块中的杂草,保证充足的土壤肥力。并且为了提供充足的养分,还应当在整地时施入有机肥,施用有机肥2 500 kg/667 m2作为基肥。使用有机肥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黄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同时应当注意施肥时均匀撒布,同土壤充分融合,确保养分均匀分布[2]。
2.2 选择种子
在选择种子栽培的过程中,应当选择颗粒饱满,发芽率在90%以上的新生种子,这些种子通常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高的出苗率,能够直接影响黄芩生长的最终产量。种植的原产地应当选择河北省的承德和张家口,这些黄芩种子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并具备优秀的生长性能。不使用外地黄芩种子的目的是防止品种混杂,影响热河黄芩品种的纯正和优秀的药用价值。在实际的操作中,还需要注意科学控制用种量,根据经验的地块需要使用1.5 kg/667 m2的种子。这个用量可以确保田间的苗木密度适宜,避免过于稀疏的种植影响产量,也防止了过于密集导致病虫害的集中发生和植株竞争过于激烈导致产量不高。播种前,还应当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保证幼苗的健康水平较高[3]。
2.3 播种
根据有无灌溉条件,播种的时间和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种植地具备灌溉条件,春、夏、秋季都可以进行播种。一般在春季和秋季,温度适中,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对于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建议在雨季进行播种,选择在7—8月份进行播种,这样就可以避免5—6月份的旱季。雨季能够利用自然降水,既能保证土壤湿润,又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苗木的生长,降低灌溉成本,确保苗木的成活率。播种方式可以采用条播的方式,行距应保持在30 cm,这样的行距有利于苗木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又方便后期的田间管理。而播幅的距离应控制在3~5 cm,播种深度1.5~2.0 cm,确保种子能够在适宜的深度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促进种子的萌发。在播种后,还应当覆盖上0.5~1.0 cm的土,以保护种子,防止水分蒸发或被鸟类和其他动物啄食。最后一步是进行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在完成播种的10~15 d内,一般就可以看到幼苗的出土,为确保苗木的健壮生长,应密切地关注出苗的情况,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间苗或补苗的操作[4]。
2.4 田间管理
2.4.1 定苗
当黄芩幼苗长至约5 cm高时,进行定苗这个操作。优化苗木的密度和均匀度,确保每株苗木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养分,保证其健康地成长。比如在操作中,根据田间的实际生长密度,按照10~15 cm进行间苗,拔除部分过密的苗木,便于剩余的苗木有充足的生长空间。但间苗时,应当注意保留长势较好且健康的幼苗,拔出长势较差和存在受损的苗木,优化苗木的整体品质。对于田间存在缺苗的地块,及时进行带土移栽补苗。但要注意小心操作补苗,避免损伤幼苗的根系。移栽时要带上部分的土壤,增加移栽苗的成活率。在移栽结束后,还需要对苗木进行适当的浇水,以帮助其迅速地恢复生长。定苗后还需要进行中耕除草,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根系发育[5]。
2.4.2 中耕除草
在热河黄林的幼苗出土至田间封垄前的这一整个的生长过程时间段内,都应当进行定期的中耕除草。通过破坏杂草根系,减少杂草对黄芩养分和水分的竞争,确保黄芩植株能够获得充足的生长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中耕除草过程中,严禁使用任何的化学除草剂,避免其残留化学物质对黄芩药材的品质造成影响。过度使用化学除草剂可能导致药材中积累有害物质,影响其药用价值和使用安全。因此可以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除草,有效去除杂草的同时,确保绿色的黄芩种植环境。而从幼苗出土到田间封垄前,一般需要进行3~4次的中耕除草作业。每次中耕都应根据土壤和杂草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既要松土又要除草,保持土壤疏松的状态,便于水分和养分的下渗,促进黄芩根系的深。需要注意的是,在人工除草时应小心操作,避免损伤黄芩幼苗的根系和茎叶。在机械除草时,就需要选择适当的机械设备,确保除草效果的同时不影响黄芩的正常生长。通过这种科学的中耕除草方式,控制田间杂草,提高黄芩的生长质量,最终实现高产的目标。
2.4.3 浇水施肥
因为热河黄芩是一种耐旱怕涝的植物,因此进行田间管理时需要注意水分。虽然黄芩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浇水。但是在干旱的季节,为了保证黄芩的正常生长,仍旧需要进行适当的补水。采取喷灌或微滴灌的方法进行补水,精确控制水量,防止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导致田间出现大量的积水,预防因积水引起的根腐病等问题。并且雨后,也应当进行及时的排水,确保田间没有积水,保证黄芩根系免受水涝灾害。
施肥方面,通常第一年播种前施入的基肥已经能够满足黄芩的生长需求,因此第一年就无需额外的施肥。同时注意基肥应当以有机肥为主,提供充足养分的同时,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黄芩的健康生长。当进入第二年黄芩返青前,应施用有机肥2 000 kg/667 m2,为黄芩提供必要的养分支撑,促进其快速生长。同时为保持黄芩的仿野生状态和高品质,严禁使用化肥。因为使用化肥可能会改变土壤性质和药材的药效,降低最终的品质。而在第三年及以后的施肥管理基本与第二年的方式相同[6]。
2.4.4 采叶摘花
当热河黄芩的栽培进入到第二年,地上部植株生长茂盛且覆盖面积较大时,可以进行适时的采摘叶片和花蕾,减少地上部分的营养消耗,使更多的养分集中输送到根部,促进根系的发育和药用成分的积累。进而增强黄芩根部的生长势,使其变得更加粗壮,药用成分更加丰富,提升黄芩的整体药用价值。对于采摘下来的叶片和花蕾也有多种用途,可以用于制作具有清热解毒、抗炎等多种药效,且因天然健康广受消费者欢迎的黄芩茶。将这些叶片和花蕾直接作为商品出售,能够进一步增加其经济收益,提高黄芩整体产值的同时,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2.4.5 防治病虫害
尽管热河黄芩具有较高的抗病性,但在种植过程中,仍需要确保黄芩的健康生长。如果根腐病和白粉病等主要面临的病害,得不到有效控制,会严重黄芩的产量。因此为保障黄芩的品质,可以在病虫害防治中采用绿色的防控技术,如物理疗法和生物疗法。通过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减少药材中的化学残留。如使用黏虫板捕捉害虫,或者安装杀虫灯诱杀夜间活动的害虫。这些环保的方法,几乎对黄芩的生长没有任何的负面影响。
3 采收
播种后3~4年进行采收,这时候其根部的药用成分经过了充分的积累,并达到了最佳的药效。当黄芩植株的地上部分,在秋季开始枯萎时,就表明根系已经成熟可以进行采收。采收时先割去地上部分的茎秆,接着使用翻转犁或专门的起药机采收地下的根部。注意操作手法,防止根系出现破损或者断裂的情况。将挖出的根部抖净附着的泥土,并去除杂质后,将根部运至晾晒场进行晾晒。将根部均匀摊开,保证得到了充分的干燥。条件允许下,也可以直接出售鲜品,可以减少后续的处理步骤。一般情况下,可以产出的鲜品约700 kg/667 m2,产值约7 000元/667 m2。
4 储存与销售
晾晒后的黄芩根部,待其颜色变为深褐色,质地变得坚硬,即表示已经干燥完全,适合长期储存。储存时,应选择阴凉、通风、干燥的仓库,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防止黄芩根部发霉或变质。在储存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出品质不佳的黄芩。在药材市场行情合适时,可以将干燥的黄芩根部进行销售。销售前,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级,根据根部的大小、色泽和药效成分的含量,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以提高经济效益。
5 结语
尽管热河黄芩在栽培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实际的种植中,还应当加大技术的推广力度,普及科学的栽培管理知识,帮助种植者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并通过加大管理力度,建立起规范化的种植标准,提高整体的种植水平。通过这些措施能确保热河黄芩这一重要的药材品种,在中医药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期望在未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能有更加科学、环保的栽培管理技术,为种植者带来更多的福祉。
参考文献
[1] 叶士松.热河黄芩栽培管理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5):191.
[2] 卢亚妹.承德市黄芩种植成本效益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9.
[3] 徐鹏.承德市黄芩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6,32(2):40+50.
[4] 李秀芹,孟广忠.承德旱地黄芩直播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32-33.
[5] 杜连恩.水浇地黄芩生育规律及栽培技术的研究[J].衡水师专学报,2002(4):59-60.
[6] 吴鸣岐,杜连恩,魏玉昌,等.水浇地黄芩生育规律及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19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