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粳稻南粳46在上海崇明地区的高效机插秧生育期调控栽培技术
2024-10-21杜继平邹於灵张诗菁沈家帅顾麦云
摘要:南粳46是江苏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武香粳14为母本和关东19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2年在上海市崇明区推广种植,是上海市优质粳稻品种,符合市民的米饭食味需求。上海崇明种子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市南粳46统一供种单位,一直研究南粳46在崇明地区的种植特性。为了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模式,从栽培生育期上将南粳46划分为6个时期,本文通过分析每个时期的栽培操作,总结出南粳46在上海崇明地区产量高、成本低、收益高的高效机插秧生育期调控栽培技术,以供广大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优质粳稻;南粳46;生育期;机插秧;栽培技术
南粳46是江苏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中熟晚粳水稻品种[1-2],适宜在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种植。上海市崇明区于2012年开始推广种植,大田表现出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的特性,碾米后出米率高,米质晶莹透亮,米饭软糯香甜,近年屡获上海市大米评比金奖,深受市民喜爱和欢迎。上海崇明种子有限公司是上海区域唯一一家获授权经销南粳46的种子企业。为了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模式,现以生育期进程栽培调控为基础介绍南粳46在上海崇明地区的机插秧栽培技术。
南粳46在上海崇明地区种植的全生育期大概165 d左右,属于中熟晚粳品种,全生育期大概17叶,5个节间。该品种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强,成穗率高,群体整齐度好,穗型较大,后期熟相好,大米品质品相优。根据南粳46在上海崇明地区的生长特性,将生育期划为六个时期:备耕期、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成熟期,并从田间管理、植保防治、肥水管理等剖析每个时期的特点及操作流程。大田生产中,种植主体和老百姓只需根据南粳46的6个生育期进程进行大田栽培调控,便于流程化操作和获得高产。在良种良法配套的基础上,我们只需分析出每个品种的生育期特性,就可按照生育期调控栽培技术复制到大田生产中,从而提高大田生产效率和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举措,稳步提升粮食产能。
1 备耕期
备耕期是指在水稻移栽前,提前做好种植前的准备工作。一般根据前茬作物生育期计算时间,在上海地区前茬种植绿肥或是深翻的备耕期大概提前45 d;如果前茬是种植小麦的备耕期大概提前15 d左右。备耕期间主要做好大田养草灭草、田耕除草、施底肥、两耕一耙、封闭,同步进行浸种、催芽、育秧和机插秧等工作。
1.1 培育壮秧
1.1.1 种子处理
(1)确定667 m2用种量。上海崇明地区机插秧用种量4~5 kg/667 m2。(2)晒种。浸种前1~2 d,选择晴好天气将种子平铺在水泥地上晾晒,以提高种子活性。(3)浸种:用32%戊唑醇乙蒜素9 mL二次稀释配制800倍液进行浸种,以液面高出种子10 cm为宜;日平均气温18~20℃时浸种60h,23~25℃时浸种48 h(一般5月上旬前浸足60h,5月下旬浸足48h)。
(4)催芽。将浸泡好的稻种置于28~32℃下破胸,时间24~36h,以芽长1 mm为宜,太长不宜播种。在种植之前需要将催好芽的种子摊开在常温下进行炼芽3~6 h后播种。
1.1.2 流水线播种
(1)设备调试、选择育秧盘。播种前需调试设备,选择60 cm×25 cm的秧盘,底层覆土2 cm左右,洒水待落谷;调整播种量,每盘干谷150 g左右,芽谷170 g左右;表层再覆土1 cm左右,以看不见芽谷为宜,确保机插秧每穴有4棵左右秧苗。(2)选择壮秧基质。每亩大田用基质90 kg左右,选用土壤肥沃、熟化、中性偏酸、无残茬、无砾石、无杂草、无污染、无病菌的营养土作为床土基质。
1.1.3 暗室叠盘催芽
流水线播种结束后将秧盘移至暗室进行叠盘催芽,叠盘高度最多不超过50盘,注意秧盘的遮光、保温、保湿。暗室堆放48h后,有80%以上芽鞘出土即可移至温室进行育秧。
1.1.4 温室工厂化育秧
将露芽的秧盘移至温室进行育秧,打开温室大棚四周通风口,适当时晴天棚顶可覆盖遮阳网。工厂化育秧温室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达到壮秧、缩短秧龄的目的。
秧苗控温采用昼高夜低、上高下低、接近自然气温的方式,秧盘苗摆放到秧床后至1叶1心期,保持棚内温度在20~30℃,超过36℃时打开通气,或启动棚内水帘降温;低于15℃时可用加热设备加热增温。
1叶1心至2叶1心期,白天棚外气温在26℃以上时,通风炼苗并打开喷淋设备,傍晚关闭。晚上棚内气温低于10℃时,自动增温防冷害。2叶1心后,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时,如遇晴天,全天通风且打开喷淋设备,晚上关闭喷淋通风炼苗;如遇阴天,全天通风炼苗。采用智能化自动变换秧盘不仅能控温控光控气,而且能保证水稻秧苗生长需要。钢架育秧床因上下床间温度、光照差异大,垂直钢架网板白天顶层的秧苗较底层接受的温度高、光照足,易徒长,而晚上顶层温度较底层低,需每隔3~5 d,对其上下、左右调换秧盘位置,保证秧苗生长均衡。晴天检查顶层温度,防止超过40℃发生烧苗现象[3]。
1.2 大田耕耙及适时移栽
1.2.1 养草灭草
在插秧前,所有的地块要进行2次养草灭草,以降低大田杂草基数。第一遍直接用旋耕机翻耕,然后灌浅水促进杂草萌发,15 d后再次翻耕灭草。
1.2.2 大田平整
在平整前,先施足量的基肥,施商品有机肥100 kg/667 m2或45%的三元复合肥(15-15-15)40 kg/667 m2。翻耕后灌水耙田、打浆,高低落差控制在5 cm以内,平整后进行水封。
1.2.3 水封
移栽前在大田平整后趁水浆浑浊时立即用35%丙噁丁草胺100 mL/667 m2或15%丙炔恶草酮40 mL/667 m2进行水封,注意保水3~5 d。
1.2.4 适时移栽
大田移栽坚持“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选择水稻3.5~4叶龄或秧龄18~20 d适时机插。机插时带水插秧,选择行距25 cm、株距14 cm的插秧机,每穴插4~5棵,栽插深度2 cm左右,基本苗保证在8万株/667 m2左右。
2 苗期
苗期是指水稻种子发芽到移栽前的阶段,时间根据秧龄计算在18~20 d。温室大棚育苗要做到随时监测温度、湿度、病虫害等因素,为壮苗打下基础。
2.1 温度
出苗前要做好保温工作,但并非温度越高越好,若上午棚内温度达到36℃以上,应通风或遮光降温,以防止高温灼芽哑种。出苗、齐苗前后,温度应控制在26~32℃。
(1)1叶期温度控制在26~30℃。当棚外温度达到15℃以上时就应通风炼苗,夜间温室关闭通风、注意保温。
(2)2叶期棚内温度应保持在20~25℃,根据苗情和天气、风力和风向调整通风口大小、数量、位置和方向,决定通风炼苗时间,以控制棚内温度。
(3)3~4叶期要大通风,逐步实施昼开夜闭,直到移栽前全天敞开。
2.2 湿度
在浇透底水的情况下,原则上在2叶前尽量不要浇水,以后浇苗床水要做到三看:一看早晚叶尖有无露珠;二看中午高温时新展开的叶片是否卷曲;三看苗床土表面是否发白。如果早、晚叶片不吐水,午间新展开叶片卷曲,床土表面发白,应用晒温的水一次浇足、浇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更不要冷水灌床,会导致冷水僵苗,影响稻苗生长发育。尽量做到旱育壮苗,湿长苗,干长根,要想秧苗盘根好,必须控制苗床水分。秧苗只有在旱育状态下才能促进根系发育,特别是在插秧前2~3 d,最好不要浇水,使秧苗根部保持旱育。如果秧苗在插前盘根不好,可在插秧前几日施用生根剂,促使水稻秧苗发根多、白根多、根系长,盘根好。
2.3 病虫害防治
苗期主要会发生的病害以立枯病、青枯病、恶苗病为主;虫害以稻飞虱、螟虫为主,在移栽前1~2 d提前防治,做到带药下田,一般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667 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 g10 mL/667 m2、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 g 10 mL/667 m2。
3 分蘖期
分蘖期是指水稻移栽返青后至拔节的阶段,即水稻第4片叶抽出至茎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从苗期到分蘖期是水稻营养生长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才能保证壮苗和足够的有效分蘖数量,为高产奠定基础。一般南粳46水稻品种的分蘖期大概45 d(含返青期)。
3.1 肥水管理
第1次机插返青期一般在5~7 d,返青后用19%氟酮磺草胺悬浮剂15 mL/667 m2、35%丙恶丁草胺水乳剂100 mL/667 m2拌尿素15 kg/667 m2无人机撒施,保水3~5 d。7 d后,第2次施尿素5 kg/667 m2、复合肥20 kg/667 m2。返青时需要注意高温天气的影响,如机插秧遇高温天气,插秧时要做到薄水机插,插后第2天如还是高温天气,需要灌跑马水,避免高温煮秧。
分蘖末期要适时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机插栽培的田块,采用够苗期搁田,即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苗时开始搁田。或根据叶龄模式计算出有效分蘖的临界叶位,一般在11叶开始搁田,要求先轻后重,分次搁成,控制无效分蘖。
3.2 植保管理
杂草主要防除3叶期内的千金子、稗草及部分阔叶杂草,用40%氰氟草酯乳油300 mL/667 m2、34%敌稗乳油600 mL/667 m2、13%氯氟吡啶酯悬浮剂100 mL/667 m2,兑水200 L,植保机喷雾或人工大机喷雾。
病虫害主要防治稻飞虱、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 g/667 m2、40%氰虫·甲虫肼悬浮剂30 g/667 m2、50%戊唑·嘧菌酯悬浮剂15 g/667 m2。
4 拔节孕穗期
拔节孕穗期是指水稻茎基部第一节间伸长至抽穗破口前,此时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时期,南粳46的拔节孕穗期大概25天。
4.1 搁田
先轻后重,分次晒田。灌一次水,2~3 d自然落干,晒田3~4 d;再灌水,落干后重晒7 d左右。
搁田以稻田土壤板实且脚踩无脚印为标准,常见田埂露白,田土不发白,田面泛白根,稻叶挺直,叶色褪淡,达到“风吹稻叶响,叶尖刺手掌”的程度,且复水后稻田内板硬、水清不会烂。对土壤肥沃,茎蘖数足量,长势过旺,黏性强、低洼的田块,要重搁田,直到叶色由浓绿逐步退为浅绿,出现拔节黄、叶片挺立、田内有裂缝为止。对于砂土、地势较高的田块要轻搁;对于进入幼穗分化4~5期的田块以及盐碱较重的地区,尽量不要搁田,以免田间过旱,影响幼穗分化和后期的高产形成。
4.2 肥水管理
搁田至剑叶抽出后开始建立水层,卖稻谷的地块约在3叶露尖时施入穗肥,施三元复合肥(15-15-15)15 kg/667 m2;卖大米的地块在搁田前施三元复合肥(15-15-15)15 kg/667 m2,做到带肥搁田。孕穗期大田土壤保持3~5 cm水层。
4.3 植保管理
孕穗期主要防治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667 m2、75%戊唑·嘧菌酯可湿性粉剂15 g/667 m2。
5 抽穗扬花期
抽穗扬花期是指大田50%稻穗从叶鞘中破口而出至开始灌浆,此时进入生殖生长期,这时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时期,南粳46的抽穗扬花期大概25 d。
5.1 肥水管理
抽穗杨花期是对水较为敏感的时期,不能缺水,该期应采取浅水灌溉,保持田间有水层3~5 cm,以保花增粒,并要合理调控土中水氧关系,尽量保护根系,延长根系生命,养根保叶,迅速积累有机物,提高水稻结实率。齐穗后由浅水层转入间歇灌溉阶段,即采用干湿方式,以湿为主的灌溉方法,以达到田间水汽协调,保持根、叶的活力,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
水稻抽穗之后功能叶逐渐枯黄,若脱肥,叶片还会过早发黄而枯死,尤其是中期穗肥施用不足或没有施穗肥的田块,水稻抽穗开花以后,保持稻株适当养分,利于提高叶片光合效能。一般粒肥的施用以根外喷施叶面肥为主,目的是壮籽,提高成熟度和饱满度。
5.2 植保管理
防治纵卷叶螟、穗颈瘟、稻曲病、稻飞虱,兼治螟虫,并同步补充叶面肥。第1次用16%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5 g/667 m2、24%井冈霉素A水剂40 mL/667 m2、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 g/667 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 g/667 m2、磷酸二氢钾150 g/667 m2、芸苔素内酯15 mL/667 m2、氨基酸叶面肥100 mL/667 m2。7 d后,第2次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667 m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 g/667 m2、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0 mL/667 m2、磷酸二氢钾150 g/667 m2、芸苔素内酯15 mL/667 m2、氨基酸叶面肥100 mL/667 m2。
6 成熟期
水稻成熟期要经过乳熟、蜡熟和完熟3个阶段,即从水稻籽粒呈乳白色浆状到籽粒完全成熟变黄、变硬,一般成熟期的水稻水分在22%~25%。南粳46的成熟期大概50 d。在乳熟灌浆时大田保持浅水层,蜡熟后开始由湿转干直至完熟即开始收割。
2022—2023年,南粳46在上海崇明地区推广种植达1.07万 hm2,平均产达670 kg/667 m2,综合效益近1 000元/667 m2。该品种结合了父本丰富的香味和软米特性,同时也拥有母本产量稳定和抗性突出的优秀品质。在上海崇明地区栽培中,南粳46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基本没有严重的病害和产量骤降的情况发生,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南粳46煮出的米饭晶莹剔透,香味浓郁,口感软糯,食味值80分以上,而且还富含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米质也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是上海百姓选择米袋子的主打品种。
参考文献
[1] 王才林,张亚东,朱镇,等.优质水稻新品种南粳46的选育与应用[J].中国稻米,2008(3):38-40.
[2] 王才林,张亚东,朱镇,等.抗条纹叶枯病优良食味晚粳稻新品种南粳46的特性与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8(2):91-92.
[3] 叶世青.赣南水稻工厂化育秧栽培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23(7):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