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常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2024-10-21熊洁郭怡君黄晶莹

新农民 2024年27期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在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常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存在积极性不足、培育体系不健全、培育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策,旨在为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近年来,常德市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使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常德市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特别是政策体系不完善,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难度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常德市需要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造就更多的乡土人才。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1.1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是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实践,已经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有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等农业现代化特征的实现,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1.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将分散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3 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通过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活动,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同时,新型职业农民还能够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益,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 农业现代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客观要求

2.1 具备农业专业技能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所以,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现代农业专业技能,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需求。

2.2 具备文化素养

新型职业农民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了解农业政策、农场经营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以便更好地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通过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他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2.3 具备创新能力

农业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创新,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创新能力,不仅关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而且在农业生产中,他们不断探索新的种植方法、养殖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4 具备社会责任感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他们需要关注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事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同时,要积极参与乡村发展建设,承担传承发展优秀乡村文化的使命,传播正能量,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1]。

3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性有待提高

常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同时也与农民培育的意愿以及培育认同感具有一定的关系。农民对于培训的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意愿,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对于培育的认同感不强,导致培育意愿低下。一是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较大,对新型科技和生产模式持保守态度,不愿意接受新的技术和经营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二是由于农村地区科技应用水平较低,他们大部分仍然依赖传统的人畜劳动力,机械化程度不高,使得农民认同度不高。三是随着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常德市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常德市农村留守人员以老年人和农村妇女居多,他们的参与能力和培育意愿相对较低。四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常德各地的农业特色和农民的实际需求,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容多集中在专业技能、技术两个方面,缺乏对农民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育,这也说明在培训前期未进行科学的调研工作,不贴合农民的实际水平,使得农民对培训内容缺乏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学习积极性。

3.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常德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培训资源虽然丰富,但并未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不同地区的学习资源和基本保障设施并不系统。一是培训模式较为单一,常德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和现场考察方式,缺乏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培育模式。这种单一的培育模式无法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二是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的职业农民培训课程往往缺乏与常德本地农业产业特色和农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内容,导致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农民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同时,培训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需求。三是师资力量薄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常德市的培育师资主要来自涉农院校的教师,他们往往缺乏实际农业生产经验,无法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最后是缺乏科学的分类培训标准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素质认定、培育标准和考核体系等方面缺乏一致观点,导致培训针对性和效果欠佳。不同类型的农民往往在同一个培训教室上课,缺乏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的特色化、差异化培训。

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不完善

尽管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策用于支持和鼓励职业农民培育,但效果不佳。一是有关常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律法规可能不够健全,各部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职责和权限可能不够明确,从而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或漏洞。二是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不规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机制的科学性确实对于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和农民的职业化至关重要。目前由市级农业农村部门对达到了一定经营规模的新型职业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认定,或是对进行过相关培训的学生发放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但农民培训过后,是否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需要长期的跟踪调查,否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常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包括农业技术培训、创业资金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然而,当前常德市政府和社会的投入仍显不足,导致许多培育项目难以全面实施,影响了培育效果。四是培育政策宣传力度不强,农民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获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政策信息。或是对政策仅仅停留在知晓阶段,未曾进行深入的解读,导致农民对政策了解不够透彻。

4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常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4.1 提高农民积极性

常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加强农民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农民的培育意愿。一是转变思想观念[2],提高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认识。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向农民普及现代农业知识,使他们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激发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二是推广适用的农业科技装备,结合常德市各地农业生产实际,选择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科技装备,并进行示范推广。为农民提供科技装备的购买渠道和使用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将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让农民看到科技应用带来的实际效益,从而增强他们对科技应用的信心和认同感。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职业技能水平,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于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取得不错成绩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四是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以满足不同农民的需求。根据农民的年龄、文化水平、收入状况等基本信息以及常德市各地的农业生产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针对农民的不同需求,将培训内容细化为不同的模块;明确每个模块中农民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使得培训内容更加系统,从而满足不同农民的学习需求。

4.2 提升培训体系

建立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培训效果。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模式。为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新型培训模式,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常德市鼎城区紧紧抓住“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主线。坚持“农机与农艺、理论与实践、集中授课与自我学习”三结合,大胆尝试“政校企三联合”培训新模式。“抓质量、重效果、强跟踪”,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带动”,有效提升农民整体专业素质,切实解决“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头等大事[3]。在培训方式上,将传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农民为中心,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可以组织农民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企业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让农民亲身感受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和技术应用。二是设置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题的不同使得培训内容也有所差别,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不同类型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与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和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真正让农民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培育工作。不仅仅是涉农院校的教师,还可以聘请涉农专家教授来充实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四是精准确定培育对象。明确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分类标准,了解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农民需求以及潜在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源,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选拔具有潜力和意愿的农民参与培育,确保培育对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常德市武陵区举办种养加种植能手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基地实训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包括综合素养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等,内容丰富多样。

4.3 完善培训政策

完善的政策是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键,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技术水平的基础,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政府要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职责和权限,防止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或漏洞。二是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程序和要求,确保全市范围内的认定工作具有统一性和公平性。同时,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完善和优化认定管理机制。同时,加强对农民培训后的跟踪监测。常德市武陵区组织“万名帮万户”小农户素质素养提升培训。组织当年参加培育的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学员、专业生产及技能服务型优秀农民学员召集小农户,采取现场指导等培育形式开展综合素质素养培训。三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民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广泛吸纳各类企业、民间团体、农民合作社,以及各类大中专院校的社会资源,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发展。四是开展政策宣讲会、座谈会等活动,与农民面对面交流,解答疑惑,提高农民对政策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各级政府及农业农村部门应组织专家对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形成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进行广泛传播。

5 结语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推动常德市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各级政府将继续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农民素质,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常德市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经济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雨涵,张永亮,方振宇,等.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山西农经,2024(9):154-157.

[2] 王钰.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7(3):20-21.

[3] 陈洪波.鼎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J].时代农机,2017,44(5):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