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对策
2024-10-21朱胜会李晓莉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监管工作落实依然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立足大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大安区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区域、川南城市群腹地,总面积397.5 km2,总人口41.16万,耕地面积1.88万hm2,农业人口23.9万,拥有肉鸡、粮油、生猪、柑橘等特色优势产业,是自贡市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1]。基层监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力量,建好监管体系、检验检测体系、执法体系是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2]。本文通过分析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标准应用、品牌发展监管工作现状,并分析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策。
1 工作现状及成效
1.1 构建“三大工作体系”
1.1.1 构建网格监管体系
大安区已建立起区-镇-村-主体为单位的网格监管体系,11个镇街、87个村、157个主体建立网格点位,按照“一图二书三员四定八项制度”,分级分别公示“网格责任图”,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网格化、规范化、精准化;健全网格监管运行机制,制定网格监管任务清单和制度清单,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两个名单”、通报和约谈办法、村级协管员管理和考核办法、农产品追溯“四挂钩”、经营主体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办法、网格化管理办法、农产品准出准入检测及村级协管员补助办法等管理制度,保障农产品网格监管体系有序运行。
1.1.2 构建执法体系
大安区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统一管理,区级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统一行使全区农业行政处罚及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镇街成立执法中队,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法定程序委托行使部分执法权;健全执法机制,对内与所属行业管理、技术推广、检验检测等机构建立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顺畅的协同配合机制,实现“农业行政管理+农业执法监管”闭环,对外建立联动机制,畅通跨部门和跨地区联合执法。2021年5月大安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名单,2021年执法大队办理的“自贡市大安区某合作社销售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鸡蛋案”被评为“四川省十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案件”(表1)。
1.1.3 构建检测体系
大安区已构建区-镇(街道)-村(主体)三级风险监测体系,区级建成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配齐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检测设备35台套,配备3名专职检测员,3名兼职检测员,保障检测机构的运行和检测任务的完成;建立11个涉农镇街建设农产品快检室,8个村(主体)配备快检室,11个涉农镇街固定一名检测员,每年完成农产品定性检测不少于7 200个批次,村(主体)检测室每年完成检测任务不少于150个批次。近3年来,全区农产品风险监测合格率稳定在100%以上,问题处置率100%。
1.2 压实“两大工作责任”
1.2.1 压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
大安区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财政、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以及涉农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内职责清晰,具体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实现各级政府“一把手”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具体工作人员履职尽责的工作体系;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农产品准出准入检测和村级协管员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专项补助,近3年区财政累计投入呈逐年递增(表2)。
1.2.2 压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大安区持续推进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及农资经营主体规范化管理,印发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八项制度”和农资经营主体“五项制度”,充分发挥网格监管体系优势,建立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常态化巡查检查制度,利用移动巡检终端对辖区内经营主体进行巡查督导,实现监管信息及时上传、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巡检数据及时分析、监管情况实时掌握,按照问题导向,切实保障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并建立农产品及农资经营主体年度培训计划,邀请行业专家授课,每个经营主体培训指导不少于40个学时,着力提升经营主体专业技术能力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1.3 狠抓“四大工作重点”
1.3.1 狠抓绿色生产
大安区积极探索绿色、生态、高效的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化肥农药“两减行动”,建成力荣有机肥生产厂,实现了肉鸡-鸡粪-农作物的种养循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33万hm2以上,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覆盖面积近1 333.33 hm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整合各类资金超1 000万元,建设智慧农业及大数据平台1个、农情观测站4个,购买杀虫灯600余台、黄板7万余张,建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点11个。
1.3.2 狠抓规模经营
大安区通过加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力度,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服务等方式,扩大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农业生产覆盖面,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区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0.78万hm2,流转率达38.50%,单个经营主体规模经营面积(2 hm2以上)为3 133.33 hm2,规模经营率达15.50%,发展农民合作社
223个、家庭农场505家,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6家。
1.3.3 狠抓标准建设
依托全域实施年出栏3 500万羽肉鸡一体化产业项目和大安区肉鸡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与应用试点项目,大安区构建起集“肉鸡育种—苗鸡孵化—饲料生产—现代养殖—分拣筛选—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3],邀请国家和省、市肉鸡行业专家,组建技术专家队伍,搭建了一套涵盖养殖环境、饲养管理、屠宰加工、废弃物处理、产品质量分级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的《自贡市大安区肉鸡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囊括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119项,编制6项核心技术标准,肉鸡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基地成功创建,并入选国家第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1.3.4 狠抓品牌培育
大安区出台了《大安区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大府办发〔2023〕20号),对“三品一标”认证成功的农产品给予奖励补助,截至目前,全区获证“两品一标一优”农产品7个,其中绿色优质农产品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并健全品牌培育机制,推进“天赋大安”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融合发展,强化品牌宣传推广,多形式多渠道推进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做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路场有牌、网络有名、实体有店。2023年以来,大安区在高速路口投放宣传广告2批次,市内交通主干道投放广告
2次,制作品牌推荐微视频3个,组织企业参加“四川农博会”“西博会”等展销会2次。
1.4 强化“三项工作措施”
1.4.1 推进“合格证+追溯”应用
大安区建立了农产品与农业投入追溯管理制度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追溯”管理,经营主体打印的承诺达标合格证附带农产品追溯码,实现“合格证+追溯码”一证通行,全区165家生产经营主体、97家农资经营主体纳入追溯系统,在镇街、重点村(社区)、农产品购销点建立承诺达标合格证自助服务点12个,120个生产经营主体配备便捷式承诺达标合格证打印机,累计发放农产品及农资追溯设备116套。
1.4.2 推进信息化监管
大安区整合现有监管平台,搭建集监管、检测、执法、追溯、合格证、信用等信息管理“一张网”的信息化监管平台,建成“1个中心+N个平台+N种农安监管物联网设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中心,构建“互联网+农业”信用服务体系,平台按“区、镇、村、主体”设计4级立体农安网格化监管平台,监管网格配齐监管设备、可视化设备,采集和建立4个层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数据库,并进行多端展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正向监管、逆向溯源。
1.4.3 推进宣传培训工作
大安区在线上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微视频等新媒体方式,线下通过“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宣传活动,组织专家以专业知识培训、农产品知识宣讲等方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点、科普农安知识、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群众意识。
2 存在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全区生产经营者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经营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5~70岁,从事农作物生产的人员主要集中在50~70岁,规模化经营占比较少,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及农业投入品相关的知识匮乏,高产是大多数经营主体的追求;大多数经营主体不具备系统的农业生产技术,选购和使用农业投入品主要依赖农资经营者推荐和指导,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2.2 农产品定性与定量检测任务重
检测任务重、检测人员少、检测经费缺,2023年以前大安区区镇两级每年要完成定性检测7 600个批次、定量检测约300个批次,2023年起,区镇两级每年任务为定性检测87 200个批次、定量检测任务为600个批次;区检测中心有3个专职检测员,镇街检测室只有1个兼职检测员,加上部分检测设备老化,增加了检测工作的难度。
2.3 追溯全覆盖难度大
大安区全区注册新型经营主体728个,能够有效上传追溯信息并入驻的主体有165个,追溯系统入驻率约10%,其中,能够有效落实追溯工作占30%,经营主体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小规模农业产业占比较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追溯设备普及率有限,导致追溯工作全覆盖难度大。
2.4 品牌产业带动引领效果不明显
大安区的品牌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知名度不响等问题突出,大多数生产主体将品牌作为打开市场的“名片”,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其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要依靠“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绿色壁垒”“农产品追溯”“承诺达标合格证”等方式,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被动应付”,没有认识到质量安全对群众健康、品牌打造、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工作对策及建议
3.1 建强和运行一套检测体系
完善检测体系,以区检验检测中心体系建设为核心构建全区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运行机制和信息共享、信息反馈机制;建强检测队伍,增配专职兼职检测人员,强化检测人员检测技能培训,切实提升检测技能;优化检测设备,更新老旧废检测设备,综合全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以科学实用为原则,选取重点产业村或重点生产主体建设可视化快速检测实验室。
3.2 创建和运行一个区域品牌
加强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的建设,建立以品牌基地为载体的特色农产品三级管理网格,制定品牌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农业标准100%到户,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对“三品一标”等农产品品牌在项目申报、政策支持上给予倾斜;强化生产主体品牌意识培养,组织各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提升主体品牌运营能力,将政府主导的品牌培育模式转变为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品牌发展模式。
3.3 创新和运行一套监管机制
突出学习借鉴,完善监管机制,向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学习,向先进典型机制学习,锚定目标、对标先进,因地制宜地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监管机制;突出监管实效,创新工作机制,紧盯监管实效,分析大安区现有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全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分布特点,全面梳理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痛点,对症下药,创新一批监管手段,构建特色工作体系。
3.4 建强和创新一套智慧监管平台
整合农业领域多个信息平台为一个智慧监管平台,构建全景式智慧指挥平台,围绕“监管效能大、监管成本低、对经营主体干扰小”的目标,进一步优化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数据整合功能、监测预警功能,推进智慧监管平台使用管理便捷高效,切实提升智慧监管平台的使用实效;优化监管设施设备,整合各项设备的使用功能,减少一批设施设备,简化各项监管设备,选用便捷高效设备或使用手机app代替,降低监管信息上传难度,扩大监管信息的覆盖面,减少对经营主体的干扰[3]。
参考文献
[1] 施波,向世杰,唐蕊涵.“天府粮仓”建设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路径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3(5):21-25.
[2] 张伟然,李春生,李裕光.普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9):107-108+111.
[3] 施波,黄建轶,吴亚姗.四川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24(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