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填埋场环境监察与地下水污染防控研究
2024-10-21朱奥博
摘要:固体废物填埋场作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对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尤其是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填埋场的特点、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完善环境监察体系、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控能力以及加强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的具体措施。通过制定和落实严格的环保法规、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可以显著提升填埋场的环境管理水平,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风险;综合运用法律、技术和管理手段,构建科学、系统、有效的填埋场环境管理体系,是保障地下水资源安全和实现固体废物处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固体废物;填埋场;环境监察;地下水污染
固体废物填埋场作为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的重要方式,因其操作简便、成本较低而被广泛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填埋场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研究固体废物填埋场环境监察与地下水污染防控的优化对策,通过系统分析填埋场的特点、现存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1 固体废物填埋场的特点
1.1 填埋场规模与布局
填埋场的规模不仅取决于所在地区垃圾产生的数量,还受限于周边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法规政策的约束,而在布局上则需充分考虑垃圾运输的便捷性、作业流程的连贯性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潜在影响。填埋场需拥有合理的空间布局,以确保垃圾车能够顺畅进出,同时减少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在垃圾车进场后通过地磅进行准确的称重,为后续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倾倒区需设计得足够宽敞,以便垃圾能够迅速、有效地卸载。推平压实环节是填埋场作业中的关键步骤,通过推土机和装载机等设备对倾倒的垃圾进行均匀分布和压实,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空间占用和环境污染,在此过程中还需注意对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和设备的维护保养。覆土填埋环节则是确保填埋场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覆盖土壤可以有效防止垃圾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减少臭味和污染物的扩散,覆盖土壤还能够促进垃圾的稳定化和降解过程,加速填埋场的生态恢复,处理工艺流程图见图1[1]。
1.2 固体废物组成与性质
固体废物的组成通常包括多种不同来源和性质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各异,其复杂性体现在组成成分的多样性、物质状态的不一致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因此在填埋作业中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废物采取适当的预处理措施,以确保填埋过程的安全和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填埋场内的废物会经历生物降解、物理压缩和化学变化等过程,导致废物性质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会对填埋场的稳定性、渗透性以及气体排放等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填埋场内的废物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了解废物的性质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填埋场设计和管理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合理的废物分类、预处理和分层填埋等措施可以减少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填埋场的综合效益;同时加强填埋场的监测和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环境问题,确保填埋场的安全和稳定运行[2]。
1.3 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估
评估填埋场的环境影响,不仅要求对填埋场内部的操作流程、废物类型、填埋方式等有全面的了解,更需要对填埋场周边环境的生态系统、水文地质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进行详尽的分析。填埋场的选址必须科学合理,避开生态敏感区和居民密集区,以降低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潜在影响;填埋场的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废物渗滤液的产生和排放,避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填埋场的气体排放也必须得到有效控制,防止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评估还需要关注填埋场的长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填埋场内的废物会逐渐降解,产生的气体和渗滤液可能会发生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也会相应改变,因此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对填埋场的长期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
2 固体废物填埋场存在的环境问题
2.1 地下水污染现状
固体废物填埋场作为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的主要场所,其操作过程与地下水资源安全息息相关,目前许多填埋场在运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缺乏有效的防渗措施,导致渗滤液的产生和排放不受控制,进而对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渗滤液是填埋场中垃圾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其成分复杂,包含各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土壤中,将迅速渗透至地下水层,对水质造成污染,污染后的地下水不仅无法作为生活、工业用水使用,还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问题愈发严重,部分区域已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构成了威胁,因此对固体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其成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4]。
2.2 环境监察体系不完善
监察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存在缺陷,当前的监察标准未能全面覆盖填埋场运营过程中的所有潜在风险,导致一些关键的环境指标被忽视;再加上,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监察人员的专业能力、技术手段或资源限制,导致现有标准无法得到有效执行,使得监察工作流于形式。监察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也影响了环境监察体系的效能,填埋场的环境监测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气体排放等,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监测,而当前监察体系所依赖的技术手段可能无法满足全面、准确、实时的监测需求,导致一些潜在的环境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监察体系还面临着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协调问题,填埋场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需要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由于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确、沟通不畅或利益冲突等原因导致环境监察体系在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协调上存在一定困难,影响了其整体效能的发挥。
2.3 管理政策与措施不到位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现有的管理政策往往难以全面覆盖填埋场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所有环境问题,由于固体废物填埋涉及废物分类、运输、处理、监测等众多领域,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但由于知识局限、数据不足等原因,政策的制定往往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即便有了完善的政策,如果执行不力那么这些政策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固体废物填埋场的管理中政策执行涉及环保部门、地方政府、填埋场运营商等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这些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如果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就容易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或漏洞。固体废物填埋场的环境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就难以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在现实中由于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很多填埋场的环境问题并未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甚至一些严重的问题被长期忽视,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5]。
3 固体废物填埋场环境监察与地下水污染防控的优化对策
3.1 完善环境监察体系
应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明确各级监察机构的职责和权力,确保监察工作能够全面、系统地开展;加大科技投入,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监察的精准度和效率;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监察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在监察内容上,应重点关注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气体排放、土壤污染等方面,确保填埋场运营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还应加强对填埋场周边地下水体的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体的污染情况,为地下水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在监察机制上应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和奖惩机制,通过定期公布监察结果,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固体废物填埋场环境问题的良好氛围,同时对违反环保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震慑力。还应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形成合力,例如与城市规划部门共同规划填埋场选址,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过大影响;与环保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确保地下水安全。
3.2 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控能力
完善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系统至关重要,填埋场应设置高效的渗滤液收集系统并采用反渗透、纳滤和生物处理等先进的处理技术,确保处理后的渗滤液达到排放标准;基础防渗层的材料选择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防渗效果,建议采用复合防渗材料并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应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在填埋场周边布设监测井定期采样检测地下水水质。监测指标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氨氮等,通过数据积累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趋势,提供防控措施调整依据并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措施。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也是关键。填埋场封场后可以通过种植耐污染植物、构建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自然净化能力,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改善生态环境。填埋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了解最新的污染防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水平;同时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防控措施规范、有序地实施,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表1)。
3.3 加强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
政策应涵盖填埋场的选址、设计、施工、运营、监测和关闭等各个环节,明确各环节的环保标准和技术要求,确保填埋场在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政策还应规定填埋场运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其定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并对违规行为设定严厉的处罚措施,以形成强有力的政策约束力。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固体废物填埋场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技术开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格局,例如研发高效的渗滤液处理技术、新型防渗材料和生态修复技术等,提高填埋场的污染防控能力和环境恢复能力;同时应组织编写和发布填埋场污染防治技术指南和操作手册,提供详细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帮助填埋场管理者和操作人员掌握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和管理方法。在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增加环保投入和技术研发,提高填埋场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应通过政策倾斜和技术援助,帮助其提升固体废物填埋场的环境管理能力。
4 结语
通过对固体废物填埋场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完善环境监察体系、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控能力和加强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的优化对策,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填埋场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风险,保障地下水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安全,为实现固体废物处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型环保技术和管理模式,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挑战,确保填埋场环境管理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龙斌.浅谈石化项目中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的环境监理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12):122-123.
[2] 袁媛.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及治理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5):114-115.
[3] 肖再亮,王飞,洒永芳,等.基于数值模拟的某临河工业固体废物渣场地下水污染控制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30(2):95-99.
[4] 杜明泽,李宏杰,李文,等.煤矿区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金属矿山,2020(9):1-14.
[5] 张兰,毛鸿浩.石化项目地下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监理对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38(2):168-16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