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基层党支部特色党建工作路径
2024-10-21王靓楠王绍辉杨瑞
摘要:涉农高校肩负着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本文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基层党支部特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状,分析了农业院校基层党支部特色工作路径,表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校基层党支部应着重围绕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技术扶持等方面探索更具活力的党建创新思路及其特色党建创新路径。
关键词:农业院校;基层党支部;乡村振兴;特色工作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校党建工作取得较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也对高校党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党建工作也迎来了新的任务和要求[1]。探索如何发挥涉农高校党建引领作用,明确农业院校基层党支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工作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对今后涉农高校特色党建工作提升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基层党支部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农业院校基层党组织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
高校党的支部建设工作任务与使命应与高校五大职能紧密结合,即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同时,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主要抓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中心工作任务,适应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重要论述意味着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进一步提高党组织建设质量,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高校党建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要求,才能不断创新,提高工作实效,服务和引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校打造党建工作特色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需要,是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需要,更是高校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1.2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农科师生的助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强农业现代化强国建设。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和《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方案》指出,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装满“米袋子”,拎稳“菜篮子”,摆满“果盘子”的任务落在农科人的肩上。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在乡村振兴路上,农业院校师生应首当其冲。乡村振兴给涉农师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不忘初心。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现代化。涉农高校肩负着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责任和使命。2021年,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文化、产业、生态、人才和组织五大振兴。面对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涉农高校,应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党员投入乡村振兴事业。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基层党支部工作现状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及社会发展对高校职能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农业院校在组织师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同时,也要对师生进行良性引导,促使师生发展顺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效充实“三农”人才队伍,发挥涉农高校党建引领作用。然而通过对标新时代党建新要求以及调查,涉农高校党建工作特色建设方面普遍面临党建建设缺乏创新、党建亮点培育不足、党建效果亟待提升、党建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思政路径偏于形式等现实困境[2]。高等农业院校与其他综合性高校有所不同,其在专业学科和人才培养布局方面更偏向于农业学科和相关涉农专业,具有一定的地方行业特色和农科专业优势[3]。高等农林院校党建服务乡村振兴和社会实践有其历史、政治和现实逻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精准地契合了涉农院校对口服务农业和农村的社会需要[4]。高等农业院校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乡村建设和社会服务中举足轻重,并发挥独特作用,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职能于一体[5]。安宁[6]结合西北农业大学建设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多年实践总结出发,认为农业农村发展是高等农业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农业院校应适应时代需求,为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和服务。农业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平“三农”科技人才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探索中心,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实训基地,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人才保障,能够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繁荣[7]。农业院校基层党支部与村党支部、农业企业和合作社联动共建是加强基层党支部之间及党员跨支部进一步沟通的较好方式,是促进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需要,是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重要途径[8]。因此,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业院校基层党支部应聚焦专业,挖掘特色亮点,从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技术扶持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工
作特色。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基层党支部特色工作路径
从农科院校基层党支部多年实践总结和典型案例出发,结合二级学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涉农高校基层党组织特色党建工作重点应放在实践育人的角度思考,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现存问题角度出发,立足高校立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结合农业高校自身特点和需要,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和党建工作客观规律的路径方法,主要包含以下3方面内容。
3.1 突出“农”的特色,厚植爱农情怀
“党建+产业发展”,配出“一抹金”,为乡村振兴添“成色”。依托学院“科技小院”“博士农场”和“教授工作站”等基地,开展“消薄脱低”“脱贫攻坚”“百师进百村”“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等活动,与京郊农村党支部对接共建,涌现出“香草教授”“甘薯教授” “番茄教授”“板栗教授”“大葱博士”等典型案例,围绕都市农业的需求和北京新时代发展需要,在苹果、板栗、番茄、生菜品质提升、园艺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方面形成特色,果蔬新品种应用于亚运会、世园会、国庆、APEC 会议、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中,服务国家重大活动需求,与新时代首都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党建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将理论学习课堂由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带领师生党员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让更多学生与青年人才在田间地头深耕、成长,走进乡间地头、红色基地、涉农企业,开展世情、国情、农情社会调研。既为农民提供科技指导和技术示范,也为农业人才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战阵地,为科技助农和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打造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党建+”模式,实现课堂与田间、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科技与服务、科研与推广紧密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以及党建工作新路径。将实践思政育人模式,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自找苦吃”,厚植学生爱农为农情怀,在实践中深刻感悟“国之大者”“中国人的碗必须装中国人的粮”,生动阐释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命题。
3.2 突出“红”的亮色,坚定理想信念
以“党建+人才培养”,配出“一抹红”,为乡村振兴添“亮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牢记“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懂两爱”乡村振兴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以“香山革命纪念馆”“北大红楼”“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红色文化载体开展“走出去”的主题党日活动;以“引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师生党员做专题辅导报告,做好党员教育工作,加强青年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在田间地头开展“大国三农”教育,擦亮行走的课程思政名片。不断强化涉农高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将党日活动、红色“1+1”等与育人工作相结合,进一步践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的根本任务,实现“三全
育人”。
3.3 突出“绿”的底色,助力乡村振兴
以“党建+技术扶持”,配出“一抹绿”,为乡村振兴添“底色”。探索农业院校基层党支部与农村基层党支部共建机制与路径,着力打造和培植富有涉农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凸显高校党建的引领与服务宗旨。结合北京农业农村发展特点,在现有的以农业技术帮扶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将支部共建、党日活动、党史学习、红色“1+1”及暑期社会实践融入乡村振兴,实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布局,调动师生党员的积极性,为农村一线汇聚更加综合的发展动力。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连续8年组织师生党员到河北省承德市和张家口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通过学生样板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共建,开展红色“1+1”及“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活动百余次,时长约2 000余小时,参与活动600余人次,对其他党支部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学院党的建设与农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学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融双高”模式。突出农业专业特色,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深度相融,党建与工会体系、教研室活动深度结合,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推动学院基层党组织与各系室中心工作相结合、师生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农业农村发展紧密结合,形成联动机制,高效运转,无缝对接,促进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广大党员师生用脚步丈量绿色土地,用眼睛发现农业产业中的问题,用耳朵倾听农民的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于学业与事业全过程,融会在事业追求中,在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校基层党支部应主要围绕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党建特色成效、党建特色创新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美丽乡村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有力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探索更具活力的党建创新思路、涉农高校特色党建创新路径,为推进农业强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鑫.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突出问题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2.
[2] 于阔城.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特色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5):107-108+111.
[3] 惠志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1.
[4] 吴晓瑜.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党建工作路径探索——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J].农村实用技术,2022(11):64-65.
[5] 雷儒金.论地方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理论月刊,2006(12):163-165.
[6] 安宁.农村发展与农业大学的使命[J].高等农业教育,1999(3):12-14.
[7] 解李帅.农业高等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7.
[8] 丁维荣,艾玉春,蒋国龙,等.农业科研院所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融入中心工作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6):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