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景观构成要素及其特征研究
2024-10-21李舒丽
摘要: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查,从宏观格局、微观空间两个层级入手,提取、识别泸沽湖自然及人文两方面景观构成要素,并进行图解分析。自然方面,泸沽湖是地壳断裂陷落而成的深水湖泊,山体环抱、植被丰富、景色优美,但由于其半封闭性,生态系统脆弱。人文方面,摩梭文化深深影响着湖泊周边景观,包括聚落、民居、信仰空间等,民族风情浓郁。以风景园林视角,从整体到局部剖析泸沽湖景观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对湖泊保护治理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景观特征;景观构成要素;泸沽湖;云南高原湖泊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20-0005-04
A study of Lugu Lake Landscape Element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Li Shuli
(Division of Plateau Lake Affairs, Yunnan Urban & Rural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Co., Ltd. Kunming 650000)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extracts and identifies both natur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Lufu Lake landscape at macro and micro levels. Then illustrations are used for analysis. There are two conclusions in this paper. In terms of natural landscape, Lugu Lake is a deep-water lake formed by fault and collapse of earth’s crust. It is characterized by not only the beautiful scenery due to surrounding mountains and rich vegetation, but also fragile ecosystems as it’s semi-closed. In terms of cultural landscape, the settlements, dwellings and religion around the lak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distinctive Moso culture.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veals the elem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ugu Lake landscape from the whole to the part, the results of 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actice of lake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Keyword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element; Lugu Lake; Yunnan plateau lake
云南高原湖泊众多且均为淡水湖泊,是我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屏障。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围湖造田、农药化肥、工厂污水等让云南高原湖泊遭受重创,水质严重污染,湖面迅速萎缩,生态系统急剧恶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治理,近年出台《云南省“十四五”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规划》(2021年)等纲领性文件,实施“湖泊革命”攻坚战,政府、企业、高校联合开展大量生态保护与修复相关研究与实践工程。目前,高原湖泊生态保护治理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水质、改善生态,取得一定成果,但从风景园林角度看,由于缺少系统性认识,不少修复后的湖泊景观风貌存在地域优势弱化、同质化、城市化的迹象,所用景观元素的适宜性及经济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针对高原湖泊的研究多为地质类[1-2]、植被资源类[3-4]、生态治理类[5-6]、人文类[7]、管理类[8],仅有1篇文章是以滇池为对象,从风景园林视角进行地域景观的探索[9],这些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支撑。
泸沽湖为川滇两省界湖,因交通闭塞、地势险峻难以开发,目前仍保持1类水质,人文特色保存相对完整。本文选取泸沽湖为研究对象,剖析湖泊景观构成要素及特征,旨在为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实践中山水风貌的保存、景观元素的传承和选择提供借鉴,以引导湖泊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一、泸沽湖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
(一)空间特征
泸沽湖以湖泊为中心、平坝为拓展、河流为廊道、青山为屏障,形成“山—坝—湖”的空间形态,这也是云南高原湖泊景观格局的典型特征。连绵起伏的山峰重重包围着湖泊,整个山水空间既有开敞性、向心性,又具有边界性、方向性。从功能上看,这样的景观格局也有利于涵养水源,对湖泊生态系统有一定调节作用。
(二)地理形态特征
云南高原湖泊均为断陷构造湖,其分布和形成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集中于横断山脉东缘的滇西北地区和小江断裂带上的滇中地区,走向与山脉皱褶方向基本一致。泸沽湖位于滇西北地区,受到一个西北—东南向断层和两个东西向断层的控制,整体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马蹄形,长约9.4 km,平均宽5.2 km,湖岸线长约44 km,面积57.7 km2。湖岸受构造运动影响弯曲形成多个小港湾,拥有多个小岛、半岛,发育较晚,因冲积少、沉积薄而湖水深,尚未演化出面积特别大的平坝区,整体地势险峻,与昆明滇池等发育早、冲积多的浅水型湖泊景观明显不同。
(三)水文特征
泸沽湖湖面海拔2 692 m,平均水深38.4 m,最大水深105.3 m,蓄水量19.5亿 m3,最大透明度达12 m,给人清透、宁静的景观感受。区别于那些河湖相通的湖泊,云南高原湖泊大多是封闭或半封闭,补给少、更新慢,自洁功能十分有限,生态系统天生脆弱。泸沽湖共拥有18条入湖河道,却只有1条出湖河道,常流补给河仅有9条,且源近流短,加之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留存率低,补给系数仅3.54,对比太湖补给系数(15.6),非常贫乏。入湖水沉淀后流出,营养盐滞留湖中,水体寄宿时间近20年[10],因此,河流汇入时形成的河口湿地承担着重要的净化、缓冲功能。
此外,泸沽湖流域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也有5.4 ℃,冬季不结冰,大批候鸟从西伯利亚等地迁徙此地越冬。
(四)植被特征
泸沽湖湖水pH值7.6—9.6,偏碱性;平均水深38.4 m,远超12 m的最大透明度,缺少光照,这限制了许多水生植物的生长,但也是独特植被群落形成的重要因素。水葱(Scirpus valid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挺水植物与其他地区无太大差异,但沿岸浅水带分布的沉水植物长势繁茂,面积约263.26 hm2,占湖泊总面积的4.7%,分布宽度远大于浮水和挺水植物,是泸沽湖水生植被的主体。其中,波叶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 var. crispa)是泸沽湖独有物种,可在5 m深水中生长;亮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覆盖水域深度更是达到7 m;而在0.5—2.5的浅水域,可以见到红线草(Potamogeton pectinatus)、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等沉水植物。
泸沽湖地区海拔高、地质特殊、立体气候明显,山林植被以适宜贫瘠土壤、寒凉气候的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帽斗栎(Quercus guyavifolia)、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为主要优势,湖滨陆生植物则以草本植物为主要优势,特色植物包括岷谷木蓝(Indigofera lenticellata)等,与湖水相映成趣。
二、泸沽湖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泸沽湖是以摩梭人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摩梭原生文化在时间流逝中受到汉、藏等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摩梭文化”,主要体现在独特婚姻观念、自然崇拜、宗教信仰3个方面,而摩梭聚落、寺庙等均是文化的直观表达,特色鲜明。由于泸沽湖地区地形复杂,一直处于较封闭状态,这些文化景观基本得到保留和传承。
(一)聚落
1.选址
泸沽湖和狮子山是摩梭人的“母亲湖”“女神山”,是他们自然崇拜的精神寄托,也是摩梭村落选址的重要参照。人们先是居住在沿湖的平地,渔猎为生,形成滨水聚落,如大落水村、里格村,湖边的平地有限,山体环抱、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永宁坝便于生产和生活,也是理想的居所,人们便沿着山脚或河流开展系列营建活动,如者波村(见图1)。
2.结构
摩梭人至今仍实行的“母系制度”是一种内倾的、相对独立的生活体制,因此泸沽湖湖畔的原生聚落规模小,均质分布,聚落向心力弱而建筑向心力强,内部公共活动空间少。建筑分散分布,或面湖或面山;道路简单,平行或垂直高线修建,以生产性、生活性为主。随着旅游业兴起,村落使用主体增加了外来商户和游客,聚落规模扩大,道路形成网络,增加了不少广场、服务设施等公共空间,成为重要空间节点。
3.民居
一个摩梭大家庭共同居住在由正房、经房、花楼、门楼4幢“木楞房”围合成的四合院,是家庭内部重要的生活和交流空间,构成摩梭聚落的基本单位。四合院以正房(又称“祖母屋”)为核心,每座屋子的功能、布局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蕴含自然精神、母系家庭、宗教信仰,划分出人与神、圣与俗、男与女、生与死的界限。
正房为1层建筑,由正室及3个储藏空间组成,是家中年岁最长的女性居住的地方,承担大家庭吃饭、待客、议事的功能,更是家庭的精神核心,火塘、祖先、神灵都安置于此,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仪式都在此举行;中间的正室又以上火塘为核心,采用“高门槛、低门框”的形制,使每一个进入祖母屋的人都须弯腰低头、高抬腿脚以示尊重。经房2层,与“俗世”完全隔离,是最神圣的场所,底层用于储藏,二层供奉神灵和祖先、安排佛事相关事宜。花楼2层,是摩梭人“走婚”制度的支撑,底层也用于储藏,二层用木板分隔成多个小房间,每一个成年摩梭女子都拥有一间房。门楼2层,位于四合院入口,底层蓄养牲畜,牲畜的数量代表家族兴旺,二层堆放草料(因此也称“草楼”)。通常来讲,代表精神信仰的经楼和正房要面向或背靠女神山,因此四合院可能会出现多种朝向。房内装饰主要受宗教影响,多悬挂彩画、经幡。
(二)公共信仰空间
1.山、湖
格姆女神山和泸沽湖是泸沽湖山水景观的核心要素,更是摩梭人赖以生存的力量。他们不仅要让居所与山、湖相关,更要把自己融入其中,净化心灵,每年五月的转海节和七月的转山节,都是摩梭人最盛大的节日,他们身着盛装举行仪式,祈求出入平安,表达对“神山母湖”的感激和敬畏。而前缀“女”“母”字,也透露了母系生活中的女性崇拜。
2.寺庙
摩梭人原本普遍信奉达巴教(本地原始宗教),唐朝以后受藏传佛教喇嘛黄教的影响更深,达巴教式微。泸沽湖里务比岛上有一座近400年历史的典型藏传佛教寺——里务比寺,与周围静美的花木融为一体,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观音等诸佛塑像,佛教信徒可转经拜佛。每逢藏历节日或佛教节庆会举行大型佛事活动,农历六月初二开始的禁斋忌言法会最为隆重。
3.玛尼堆
摩梭人在湖畔用平整、修长、厚薄相似的石头堆叠成玛尼堆,内部用经书填满,刻上经文,挂起经幡,并设置一个专门用来焚烧松柏的香炉。虔诚的信徒每日祈福诵经,绕着玛尼堆逆时针绕行99圈。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时,会在玛尼堆开展活动,一为祈福,二为驱逐厄运,三为行善积德,体现摩梭人宗教文化特征。如今,村口、码头的玛尼堆常和广场共同成为聚落活动中心(见图2)。
三、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查,提取、识别泸沽湖景观构成要素,总结了泸沽湖空间、形态、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特征,并分析聚落、信仰空间等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特色,这些特质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泸沽湖区别于其他高原湖泊的重要体现,理应得到珍视。云南高原湖泊保护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在开展湖泊流域保护规划、湖泊景观修复相关项目时需要十分谨慎,不仅是要提升、保持水质,更需要了解这片山水、理解并认同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并进行可持续保护。对于主持工作的政府方和相关企业来说,首先应做好景观资源的摸底调查,系统认识景观整体特征,培养对地域景观的认同;其次,必须充分理解并尊重湖泊周边传统聚落的发展逻辑,合理借力以唤醒村民自发保护意识;最后在微观层面,要结合自然本底、文化环境合理选择景观要素形式,警惕由于规划设计不当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黎尚豪,俞敏娟,李光正,等.云南高原湖泊调查[J].海洋与湖沼,1963(2):87-114.
[2]杨留法.云南高原湖泊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J].海洋湖沼通报,1984(1):34-39.
[3]李恒.云南高原湖泊水生植被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80(2):113-139,141.
[4]赵海光,孔德平,范亦农,等.泸沽湖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现状及变化[J].环境科学导刊,2016(3):48-53,94.
[5]赵筱青,谭琨,易琦,等.典型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杞麓湖流域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9(2):768-777.
[6]段昌群,何峰,刘嫦娥,等.基于生态系统健康视角下的云南高原湖泊水环境问题的诊断与解决理念[J].中国工程科学,2010(6):60-64,70.
[7]曾琳莉,赵春兰,高政轩.多元文化的互动与际会:摩梭祖母屋的内部空间解析——以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垮村格萨古村落为例[J].建筑学报,2020(增刊1):109-113.
[8]刘晶,刘宏华,张启,等.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程海流域湿地统筹管护策略[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2(2):43-46,50.
[9]尹露曦.云南滇池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1.
[10]文新宇,张虎才,常凤琴,等.泸沽湖水体垂直断面季节性分层[J].地球科学进展,2016(8):858-869.
作者简介:李舒丽(1995—),女,汉族,四川凉山人,单位为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高原湖泊事业部,研究方向为地域景观特征评价。
(责任编辑: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