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沃野好“丰”光 齐鲁粮满仓

2024-10-20毛鑫鑫

新安全 2024年10期

春种秋收,夏耕冬藏。玉米金、大豆黄、苹果红、柿子橙……9、10月份,齐鲁大地广袤田野披上了五彩斑斓的“新装”,铺展出一幅美丽的秋日丰收画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时再次谆谆嘱托,“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牢记嘱托,扛牢责任。近年来,山东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持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努力增强粮食生产能力,“齐鲁粮仓”愈发充盈。山东粮食总产量已连续10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3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今年,山东粮食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夏粮总产量达到543.3亿斤,同比增加8.48亿斤,单产水平居全国夏粮主产省份第一。

建良田育沃土,筑牢丰收之基

“如今,农田标准高了,为粮食丰收打下了基础!”行走在齐鲁沃野田间,问及农民粮食为啥能有好收成,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会为高标准农田“记上一功”。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

“以前井少,浇地都得排队。现在建好的高标准农田,每隔50亩地就有一眼机井,每隔50米就有一个出水口,方便大家伙及时、高效浇水。”聊城市临清市烟店镇种粮大户宁风强说,不仅“旱能浇”,通畅的沟渠还能实现“涝能排”,要是遇上连续阴雨,积水能及时排走。此外,新修的田间生产路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粮食运输,为颗粒归仓创造了条件。

打机井、埋管道、挖沟渠、栽树木……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山东坚持因地制宜,“缺什么补什么”,综合配套田、土、水、林、路、电、机、管,突出耕地质量提升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好,更要管好。“机井设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的难点。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原来设计的水泵是固定在机井里的,长年浸泡在水中易损坏,要是有点儿小毛病停止工作,整个井也就不能用了。”菏泽市定陶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哲说,据此,他们把水泵改成可移动的,并编上号,按照一口井覆盖60亩左右分网格发放一个水泵,从涉及范围内的8—10户中找一名有责任心的群众牵头,用的时候从村委会取出,灌溉完成后再交由村委会统一管理。这一群众自护管护新模式,真正实现了农田灌溉设施“有人建、有人管”,有效保障了农田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据了解,山东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7600多万亩,今明两年还将新建147万亩、改造提升613万亩,建设更多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经评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大约提升1.5个等级,亩均增产粮食150斤以上,特别是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对稳定粮食产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一家人、多块地,大型机械作业难”“地块小、沟渠多,种植管理费用大”……这是过去许多村子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的真实写照。面对难题,山东不少地方探索推行“一块田”改革。

“过去全村共有480亩地,‘一块田’改革中,农民将自家承包地以每亩900元的价格委托给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经营,零散的小地块整合成一块块大田,面积增加到520亩。”泰安市肥城市安驾庄镇朱家颜子村党支部书记杜均涛说,土地集中连片,由合作社统一进行耕、种、管、收,不仅方便机械化经营、提高效率,集中采购农资还能降低投入成本,粮食生产管理则更科学、更精细,土地自然也更高产。

盐碱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山东现有盐碱地近900万亩,改造利用潜力很大,是增产增收的“后备粮仓”。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东营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作为国家首批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市,东营市共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山东省盐碱地面积的38%,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是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天然试验场。东营市试点项目分布在40个片区,总面积17.98万亩,其中拟开发耕地后备资源6.39万亩,计划新增耕地3.48万亩以上;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59万亩。

东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宪卓介绍,实践中,一方面坚持“改土适种”。针对滨海盐碱地“盐、板、瘦”的实际,探索构建“节水、控盐、减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绿色治理技术体系。创新“封域双层暗管排盐技术”,开展小麦、玉米轮作,两年实现“吨良田”。另一方面推进“优种适土”。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55个,审定耐盐碱作物新品种4个。试种的“农大761”耐盐碱小麦亩产突破1140斤,“济麦60”新品种在3.3‰盐碱地上亩产达到1023斤。

良种配良法,产出更多优质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种子是关键。

“‘鲁研951’这个品种的抗病性、抗倒性、抗冻性都非常好,比往年种植的品种亩产能高出二百来斤。”潍坊市诸城市相州镇相州四村的种粮大户王静对“鲁研951”这一小麦品种非常认可,今年6月她种植的该品种小麦亩产达到864公斤。

“鲁研951”是国家骨干型小麦品种“鲁原502”和“济麦22”“强强联姻”的后代,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和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联合选育。它继承了双亲优良基因和优势性状,生产上表现为分蘖力强、冬季抗寒性好。

由赵振东院士带领的山东省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培育的高产广适小麦品种“济麦22”,书写了国内小麦的一段传奇。抗旱、抗寒、抗病、抗倒伏、抗干热风——“济麦22”是目前我国适应性最广、年推广面积最大、用作亲本和研究材料最多的小麦品种,12年种植面积保持全国第一,已累计推广3.6亿亩,今年种植面积还在增长。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用“济麦22”做亲本选育审定的品种就有200余个。

“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登海”系列……山东选育出一大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品种,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7%。全国推广面积前10位的小麦良种有5个是山东培育的。

良种还需良法配。山东普及推广深耕深松、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小麦宽幅精播、“一喷三防”、氮肥后移,玉米“一增四改”“一防双减”等关键增产技术,集成组装一批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应用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节水节肥节药新技术新设备,助推全省粮食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农机给力,种地省力。“我们的航空植保载人直升机,每小时可喷洒农药3000余亩,一天飞防面积可达1.9万—3.2万亩,其喷洒的精准度能够保证所有植株均匀覆盖,强大的下洗气流更有利于药液雾化,使之更好地附着于作物,防治效果更好。”枣庄市滕州市鑫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满高剑介绍,合作社先后购置各类农机具568台(套)、大型载人飞防直升机1台,为粮食生产蓄满农机动力。“合作社开展托管的地块,每亩粮食产量增加8%—15%,亩均成本降低220—360元。”

放眼全省,各类大小农机驰骋沃野,催生出澎湃动能。近年来,山东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抓手,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大型动力机械、联合作业机械、先进植保机械、智慧农机等,加快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两全两高”农机化,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6%,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树立大食物观,让饭碗更丰盛

“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山东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地处北温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候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海洋兼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为山东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肥沃土壤。

向设施栽培要果蔬,一些地方大棚成“海”,蔬菜年产量超9000万吨;向规模养殖要肉蛋奶,畜禽养殖向集约化、工厂化、智能化跃升,全省肉蛋奶年产量1600多万吨,占全国的近1/10,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向海洋牧场要水产品,耕牧深远海,水产品年产量突破900万吨。

“现在管理大棚,我们有了‘新农具’!”东营市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负责人刘超掏出手机,通过“智能种植监控系统”实时查看棚内温度、湿度、采光等数值,点一下相关指示按键,就能完成自动浇水、施肥、卷帘、放风等操作。

以前,刘超的父辈经营家庭农场时,采用的还是传统模式种植大田蔬菜,品种单一,管理也都由人工来完成,费时费力。如今,有了物联网技术、智能化装备的助力,农场实现了“云端”种菜、精准种菜,减少化肥及农药用量15%以上、节水60%以上,蔬菜产量和品质都得到大大提升。

近年来,山东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主渠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主方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主阵地,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路子。全省60%的蔬菜、80%的水产品、86%的畜产品都来自于设施农业。

在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伊利集团旗下的优然牧业投资建设了占地约1500亩的牧场,目前养殖着1.1万多头荷斯坦奶牛,其中有4700多头泌乳牛。“牛舍的温度、湿度、气体、光照等都能自动调节。”优然牧业寒亭牧场场长赵林杰说,当牛舍温度达到23摄氏度时,红外精准喷淋会感应牛只位置自动开启喷淋;当牛舍温度高于18摄氏度时,风机将自动开启降温模式……

奶牛过上了“智慧生活”,自然能产出更多优质牛奶。“每头泌乳牛平均每天能产40公斤鲜奶,最高的能产出60多公斤鲜奶,目前牧场每天总共能产出190吨左右鲜奶。”赵林杰说,牧场规划的奶牛养殖规模是1.5万头,到时候泌乳牛能有7000多头,日产鲜奶能达到约270吨。

在辽阔的海洋,“海上粮仓”正在建设。山东把深远海养殖作为海洋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探索发展重力式深水网箱、管桩围网、桁架类大型养殖网箱、养殖工船等四类深远海养殖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深远海养殖路径和模式,深远海养殖走在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2600余个,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28台(套),养殖水体达280万立方米,深蓝系列、经海系列、财金系列等一批产量大、自动化程度高、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养殖装备在山东设计、建造并投入使用,为全国发展深远海养殖探索了经验。

从陆地到海洋,从种植到养殖,山东这个农业大省正在探索多元食物生产的无限可能。展望未来,“全国农业看山东”这块金字招牌定会越擦越亮。

责任编辑:隗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