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
2024-10-20颜旭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隐公六年》,意思是与仁者亲近、与邻邦友好,是国家应遵循的重要法宝。《左传·隐公六年》写道:“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这一段文字用倒叙手法描述了郑国和陈国之间的一段往事。郑国攻陈国之前,就与陈国产生过冲突,当时郑庄公主动请和,但陈桓公不同意。陈桓公的弟弟同时也是陈国执政大臣的五父出言劝谏,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有意促成和谈,但陈桓公却很轻视郑国,认为不足为惧,拒绝与其修好。结果陈国被郑国打败,引发国难。五父当年的劝谏虽然没有被采纳,但他提出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这句话却一直流传至今,不仅成为治国理政的至理名言,也成为中华民族睦邻友好、协和万邦文化传统的写照。
历史上,中国长期奉行“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实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尚书·尧典》写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不但有志于实现内部的和睦,还期望把国内社会秩序的和睦推行到整个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开启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国家文明的交流。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治时期,唐朝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此时的中国并没有表现出向外扩张的倾向,整个社会呈现出开放、宽容、大度的特点。日本先后派出19批遣唐使团来华,学习中国的思想、技术、文化、制度等。而高僧鉴真东渡,则将中国的建筑、雕塑、美术、文学、医学等技术知识带到了日本。明朝时期,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到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没有占领一寸土地,还在沿途传授了先进的造船、耕种、畜牧等技术,留下了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传播文化的佳话。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不仅传承了“亲仁善邻”的文化传统,更是赋予了其新的内涵。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首次提出国家之间“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次年,这五项原则被正式写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从而使印度、缅甸与中国共同成为这一国际关系普遍准则的首倡国。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继续坚持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并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合作、东盟地区论坛、亚洲合作对话、中俄印和中日韩等多个多边对话机制,强化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促进了本地区的睦邻合作。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3/kHL7dHgE7caz28F6u4gNTR.webp)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讲话中多次引用“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这一经典名言来强调要同周边国家友好相处。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2022年3月31日,在向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发表的书面致辞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中国一贯尊重阿富汗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致力于支持阿富汗实现和平稳定发展。”秉持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新时代我们党形成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在同邻国相处时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我国也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就是要在同周边国家一起构筑友好和谐、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上互利互惠,实现共同发展。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就是要巩固文化相联、国家相邻、人员相亲的友好情谊,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义、求同存异,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周边国家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矛盾的背景下,中国希望通过新的周边外交政策,消除误解、减少摩擦,实现区域内的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