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的首要责任

2024-10-20王兆华

新安全 2024年10期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总体国家安全,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中央和地方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尤其是农业大省理应肩负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指示要求,也是山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

切实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和“头等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们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事关总体国家安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积极探索国家粮食安全治理机制,有效应对粮食安全的问题与挑战,是当前与今后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国民生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了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同时,随着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融入国际市场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国际市场联动性持续增强,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国内众多风险挑战中,粮食安全问题是底线中的底线问题。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粮食安全的确定性来维护好国家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解决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始终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始终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严峻复杂的世界变局中有效防范抵御各类风险挑战,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为确保国家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悠悠万事,吃饭为大。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的今天,粮食问题备受老百姓关注,解决好吃饭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于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粮食安全是农业强国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粮食生产能力、科技能力、产业体系、生态系统、国际竞争力等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也奠定一个国家走向农业强国的基础。只有农业强了,农产品供给有保障,物价稳定、人心安定,经济大局才能稳住。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

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取得连年丰收,但从中长期看,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突出,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生产受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持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供给还赶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结构的不断变化,供需处于一个紧平衡状态,而且这种紧平衡的格局将会长期存在。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着眼平时,还要提升应急保障能力,要系统梳理生产、加工、流通、储备、贸易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来说,决不能心存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吃饭问题的侥幸,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此,要突出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防止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滑坡。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的首要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大省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积极作为,挺膺担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责任一起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上下协同、齐抓共管。中央承担首要责任,要持续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但不能把担子全部压到中央身上,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要树立大局意识,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切实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发挥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主产区要努力发挥优势,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粮食主产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块头大、增产多,长期以来一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2003—2023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3.1亿亩,占全国增量的105.6%,粮食产量增加4718.5亿斤,占全国增量的89.1%,贡献了全国75%以上的粮食产量、80%以上的商品粮和90%左右的粮食调出量。近年来,国家层面在基本构建起对粮食主产区纵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激发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农业大省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要有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大省的粮食安全工作,对相关省份的粮食安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要求河南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要求安徽努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要求黑龙江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要求四川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要求湖南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快种业、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求山东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是山东扛牢责任的必然选择

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指示要求,也是山东扛牢责任的必然选择。做好顶层设计、形成系统合力、构建长效机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做好顶层设计。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是在粮食生产高位水平上再上新台阶,必须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落实、高效率推进。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立足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实际,进一步明确支撑能力强、生产条件好、产量水平高、产品品质优、发展底色绿、比较效益高、供给能力强的发展定位。要围绕同步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多重目标,进一步明确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路径措施,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粮食增产提质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形成系统合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形成合力机制。要抓住“良种”这个关键、夯实“良田”这个基础、突出“良法”这个重点、强化“良机”这个支撑、做好“良制”这个保障,系统推动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集成打造保障粮食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健全完善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间的联动机制,形成抓粮的行政合力。要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既要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让主产区抓粮有动力有干劲,又要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有钱挣、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构建长效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必须持续完善基础生产条件、提升创新转化水平、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全面构建持续有力的长效机制。要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充分挖掘盐碱地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成方连片打造吨(吨半)粮田,同时要兼顾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统筹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承载性和农业要素利用的可延续性,实现农业永续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提供坚实的条件支撑。要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持续加大粮食产业全链条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力度,全面提高种业创新、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产品开发水平,加快建设“农业专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规模化经营主体技术人员+高素质农民”多层级协同的粮食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要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实施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加快实现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三大主粮全覆盖,探索构建粮食产销区省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持续加大粮食生产奖补力度,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本文配图均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宣传处)提供)

责任编辑:隗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