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牢农业大省责任 大力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2024-10-20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山东省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坚定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坚定扛牢打造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任务要求,大力提升粮食综合产能,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深刻领悟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重大意义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这对山东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意义深远而重大。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信任和重托,为我们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做好保障粮食安全这篇大文章,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为首要任务,筑牢粮食安全坚实底板。
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山东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常年居全国第三位,总产量约占全国的8%。但山东省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必须时刻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山东贡献。
全面把握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内涵要求
山东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努力在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中定好位、为端牢中国饭碗挑大梁,聚力把“齐鲁粮仓”建设成为战略粮仓、绿色粮仓、富民粮仓。
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应当产能稳、底气足。这是“齐鲁粮仓”的重要标志。多年来,山东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粮食高位增产、稳中求进的经验做法,粮食总产量连续十年超过1000亿斤,近三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去年是全国实施粮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开局之年,山东首战告捷,实现增产22.3亿斤,增量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居第一位。今年山东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粮食总产量达到543.3亿斤,同比增加8.48亿斤,同比增长1.6%,为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主动。
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应当韧性强、回旋大。近年来,山东针对自然灾害及病虫害多发频发、威胁粮食安全的实际,狠抓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牢牢地稳住粮食生产的基本盘。去年夏粮生产遭受了“烂场雨”,山东通过扎实开展“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组织农民及时抢排田间积水、科学调度机械抢收、统筹安排小麦烘干晾晒等,保证了夏粮丰收。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7亿千瓦,拖拉机247万台,联合收获机32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85%,粮食烘干率达到46%,应对风险的“家底厚”“空间大”。
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应当可持续、有后劲。在坚决稳住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山东全面启动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u1FNdnaUFkmkgmm+G/dZLemF+MJ5BnQDnWNpA2tMvg4=坚持点面结合、纵横发力,科技、信息等全要素支撑。纵向上良田、良种、良法、良技、良机“五良”集成发力,横向上小麦、玉米、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统筹推进,点上黄三角、鲁西南、汶阳田引领带动,面上平原、山地、丘陵、盐碱地全面提升,2023年粮食单产达到449.5公斤,再创新高。当前,山东正在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从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提升、水资源高效利用、农机装备支撑、良种推广应用、关键农业技术集成、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9个方面深挖粮食单产潜力,力争每年亩均单产提升7—8公斤,到2025年增加粮食产能50亿斤。
积极拓展打造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实践路径
当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大豆依赖进口程度较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山东坚持问题导向,集中攻坚突破,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实落地。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程,纳入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事项,持续完善建管用一体化长效机制,为打造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夯实了基底。坚持科学规划布局,统筹新建和改造,优先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将46个单产提升项目县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突出高效节水灌溉,将沿黄9市作为“主战场”,整建制建成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2858万亩,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9。强化运行管护,落实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管护主体达到4万多个。今年启动实施高标准农田运行管护专项提升行动,开展工程质量“回头看”,推动工程质量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山东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643万亩,三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把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紧抓实,积极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和种业阵型企业,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玉米、大豆、小麦等生物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逆的突破性新品种,解决好种源“卡脖子”问题。加强重大品种推广应用,推广更多如“济麦22”“齐黄34”等优良品种,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持续开展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依托国家级玉米、大豆、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以及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深入落实关键稳产增产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打造“德聊吨半粮”片区、“汶阳田”片区、“鲁西南”片区、“黄三角”片区、“临郯苍”片区、“胶莱河”片区六大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区,今年先行建设310万亩核心区,集成推广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带动全省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充分挖掘地种肥药各要素、耕种管收各环节增产潜力,推进粮食稳产高产技术集成应用。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3/A4FuDb3axJJzq7Moe3ryZq.webp)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深挖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盐碱地综合利用“四大潜力”,稳定蔬菜播种面积,产量保持在9000万吨左右;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猪牛羊禽肉产量保持在900万吨左右;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水产品产量保持在800万吨左右;总结推广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经验,推动“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形成以有限耕地、有限资源持续提升综合产能的山东路径。
全面加强灾害预防能力建设。加强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玉米南方锈病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能力。强化农业灾害预警,建立完善农业苗情、墒情、灾情、病虫情、气象情“五情”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突出“平战”结合,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灾种、不同受灾程度因地制宜制定救灾方案,提升农业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强化应急防控队伍建设。
着力构建打造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保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政策精准性、实效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山东强化政策集成,全力保障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建设。
强化政策支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紧扣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加大粮食产量、播种面积、耕地保护和保供稳价等考核权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导向作用。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统筹利用撂荒地发展粮食生产。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3/2LfwkGqXYKAGx8qreSG84m.webp)
强化投入保障。落实农业直接补贴制度,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等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提高农民种粮收益。用好中央财政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国债等中央资金,引导市、县(市、区)政府结合财力增加资金投入。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粮食产业园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等提供信贷支持。规范引导粮食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到农村投资良种繁育、粮食加工流通和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等。
强化科技创新。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托科研院所力量,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在新品种培育、节水灌溉、农机装备、绿色投入品研发等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加强科技攻关。开展科技强链行动,组织3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定向结对,创新“产业链出题、产业技术体系答题”新模式。完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强化对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继续实施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持续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本文配图均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责任编辑:隗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