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安全管理体系 切实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2024-10-20中粮集团党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年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梳理、总结、提炼安全管理理论和实践,构筑了中粮特色的“1235”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一系列工具方法推动管理体系在企业落地生根,有效化解风险、筑牢安全屏障,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稳步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中粮力量。
运用系统思维,构筑完善的中粮特色安全管理模式
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是时代要求,又是时代之问。中粮集团在构筑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坚持发展和安全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紧紧把握好“安全”与“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制定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总体要求和安全发展未来需求的安全方针,指导各部门、各层级深入理解安全管理体系确立的重要性、必要性,确保企业安全管理要求的符合性和发展性,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调研,构筑完成了具有中粮特色的“1235”安全管理体系。即以安全文化引领为核心,做好责任落地和“四化并进”两个关键工程,抓牢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重点环节,树稳培训教育、队伍建设、制度标准、监督考核、安全投入五个基本保障。
树立正确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中粮集团推动各级单位坚决摒弃“重算经济账、轻算政治账、不算安全账”“安全是专职人员的事”“出了事故靠摆平”等思想偏差和错误认知,不断提升和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正确、先进安全文化理念,持续引导、锤炼、培育和打造企业安全文化。
明确管理体系落地的关键工程。实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地,重点是通过责任落实、本质安全两个方面的重点工程。其中,落实责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粮集团科学界定集团、专业化公司、基层企业的安全生产任务和管理定位,完善三级责任体系,明确了以五道责任防线为核心的全员安全责任体系。本质安全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中粮集团大力推进“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管控”(简称“四化并进”),将之作为推动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管理效能提升的关键手段。
明晰关系全生命周期的重点环节。通过梳理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得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重点管控环节,这是维护体系稳定有效的重要一环。事前包括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机制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风险前置管控有效手段;事中包括隐患排查治理、承包商管理、现场管理、重大风险管控4个要素,是现场风控的核心;事后包括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和警示反思3个动作,是降低事故损失、实现持续改进的途径。
提出体系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安全生产是系统工程,应遵循安全生产靠“认识”,靠提升全员的安全认识、安全能力和安全素养;遵循安全生产靠“体系”,安全生产管理的成败是生产组织、工艺技术、物资设备、制度标准等综合管理的体现;遵循安全生产靠“监督”,做到严格管理,重在过程的严格管控,不仅是针对结果的严厉追责;遵循安全生产靠“团队”,再好的管理体系,如果不能有效执行,就是一纸空文,要靠专业、敬业的安全管理团队保障体系的落地。
坚持综合施策,稳步推进安全管理模式落地见效
中粮集团按照逐步深化安全管理体系落地见效的工作主线,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结合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际,抓紧九个工具方法,综合施策,稳步推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
紧抓“关键少数”,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中粮集团以三个主要管理层级为整体对象,构建集团总部重在“督”,专业化公司重在“管”,基层企业重在“执行”的工作格局,各管理层级做到各有侧重,逐级负责。抓好“关键少数”的知责、明责、履责,深入开展“一把手”承诺安全、宣讲安全、践行安全,压实一把手、带班值班领导、业务部门、安全部门和一线员工的“五道防线”责任,组织编制《中粮集团安全生产履职指导手册》,明确各类重点人员的职责、履职措施和验收标准。
做好“两个机制”,落实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坚持以风险防控为核心,建立了以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为基础的“四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其中,风险防控机制确保了各级各类风险总体可防可控;以岗位职责和频率划分的6级检索排查治理机制,加强了现场隐患的动态管理。目前,中粮集团已稳步推动基层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覆盖,确定了集团重点管控的8类重大风险,形成了生产现场厂区、车间、岗位三级告知体系。
明确“三个提升”,落实安全培训教育体系。提升安全技能、安全意识、安全素养是实现风险管控的长效之策。中粮集团从系统思维方法的原则出发,梳理评估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面临的风险和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系统构建了以8类人员为重点,覆盖全员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体系。创新开发培训工具手段,搭建在线教育平台,形成了在线培训教育员工全覆盖和定置化管理体系。至今,中粮集团已有13万名员工在线注册、学习,累积学时超百万,实现了“五道责任防线人员”在线培训和警示教育的全覆盖。
坚持“赏罚分明”,落实安全绩效考核体系。业绩考核是引导全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各项基础管理的重要抓手。中粮集团搭建了结果指标、技术指标、过程指标三位一体的安全目标指标体系。其中,结果指标主要包括事故和伤害率指标;技术指标包括重大隐患整改、重大风险管控有效性以及作业合规率等指标;过程指标主要包括重点工作、基础管理体系评定达标等。制定了专业化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绩效评价标准和基层企业安全生产绩效等级评定标准,引导其注重基础管理体系建设,使安全生产绩效考核真正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建立了追责程序、标准、方式、期限相对应的安全责任追究机制,推动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转变,落实尽职免责、失职追责原则,充分体现宽严相济。
深化“四化并进”,落实本质安全系统建设。中粮集团确定了本质安全提升的“1234”建设规划,即1个核心目标: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管理效能;2个实现路径:老旧企业稳步有序推进、新建工厂高起点建设;3个推进措施:集团统一规划指导、重点产业链先行推进、骨干基层企业示范建设;4个具体任务:淘汰一批不符合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替换一批工艺技术水平相对低下、工人劳动强度偏高、操作人员数量偏多的危险岗位;提升一批关键工艺、危险岗位、重点场所的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措施;建立一个上下一体、互联互通、管控高效的信息化安全管理平台。目前,集团先后投入3亿多元,改造升级工艺设备、应用监测预警系统,建成一批本质安全型“四化工厂”。
聚焦“顽瘴痼疾”,落实现场安全管理体系。聚焦现场管理中危险作业和承包商两个薄弱环节,提出危险作业“五必须”、现场安全管理“五禁止”要求,制修订作业制度标准,细化配套全生命周期工作表单,做到制度规范、作业标准、组织管理、管理流程、工具表单五个“统一”。建立承包商安全管理“八步法”,明确准入管理、培训交底、入厂管理、日常监管、绩效评价5个重要关口及对应管控措施,配套开发各类管理表单,确保任务清、措施清、风险清。构建了集团上下联动、分级管控、信息共享、统一高效的危险作业管理系统和承包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基本解决了危险作业违章、有限空间盲目施救、承包商安全管理存在死角盲区等典型问题隐患。
开展“专项治理”,落实上级各项整治要求。近年来,中粮集团认真落实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管理强化年、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重点工作,并及时根据国内安全生产形势和国家有关要求,开展各类专项治理。先后开展了危险化学品集中治理、粉尘百日清零、燃气安全百日行动、培训教育走过场等任务,以及房屋建筑、燃气、有限空间、在建项目、老旧装置等专项整治。
运用“情景构建”,落实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粮集团聚焦8类重大风险,创新开展典型事故情景构建,系统梳理评估应急能力现状,推动基层企业全面开展应急预案制修订。创新方式方法,先后组织酒精、有限空间作业等演练,全面检验、推广了新型救援装备、技术的应用。建立初始应急能力评估标准,及时查漏补缺,推进应急体系持续改进。
着力“厚植文化”,落实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深入基层企业调研,明确中粮集团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方法、举措。狠抓典型问题对标,提炼25个系统性、典型性问题,指导各单位自查具体表现、制定整改措施。推动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研究制定《中粮集团基层企业安全文化绩效评价标准》,明确了建设和评价的目标、流程,从价值、制度、行为、物态、保障、绩效6个维度细化评价内容,明确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六步法。
咬定结果目标,更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中粮集团在不断构建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安全理念不断提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系统运行不断加强,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截至7月初,中粮集团已1138天未发生主体责任事故,78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各类重大风险可控在控,千人伤害率保持在2‰以下,三类作业合规率提升至95%以上。
中粮集团将巩固成果,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聚焦安全责任、体系、素质、保障和绩效等方面提升,切实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固根基,进一步破解当前制约集团安全发展的问题。中粮集团将持续深化承包商专项整治行动,从根本上解决好承包商安全管理问题;深化重点领域重大隐患治理,细化完善重大隐患标准,实现重大事故隐患存量清零;优化事故分级分类标准,抓早抓小,加强对小事故的监测、调查、统计分析和举一反三整改;继续举办“久安工程”,强化基层企业一把手、业务分管领导安全培训。
(本文配图均由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质量安全管理部提供)
责任编辑:董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