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产销协作的“龙江模式”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2024-10-19赵予新孙红霞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4年3期

摘要:深化粮食产销协作对于提高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产销区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采取的“四维度立体联动式”的做法,对于推进粮食产销协作提供了有益经验,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着政府作用日益减弱、协议履约率不高、利益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创新粮食产销协作模式的基本途径是:推动省级层面开展战略性协作、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现跨区域的“三链”协同、完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实施产销区智能化协作。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产销协作;四维度立体联动式;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301

基金项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软科学课题(2023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博士科研启动资金资助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2023BJJ035)。

Research on the "Longjiang Model"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cooperation and its innovation path

Zhao Yuxin1,2, Sun Hongxia3

(1. SIAS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1100;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3.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Deep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rai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ing China’s food security guarantee ability and realizing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areas. The practice of four-dimensional stereo linkage type adopted b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rovides useful experience for promot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rai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Four-dimensional stereo linkage type refers to the government’s organizational dimension, promotion method dimension, product strategy dimension, and industrial chain dimension.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it, such as the weaken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he low performance rate of the agreement, and the imperfect interes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 basic ways to innovate the cooperation mode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are to promote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o improve the interes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to realize the cross-regional "three-chain" (organizational chain, industrial chai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to improve the modern grain logistics system, and to implement the intelligent cooperation in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areas.

Key words: food security; food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cooperation; four-dimensional stereo linkage type; benefi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main producing areas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逐渐形成了“北粮南运”和“中粮东调、西运”的格局。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区域越来越集中,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粮食供需格局不平衡的矛盾进一步凸显[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但是,近年来粮食生产和调度风险在集中[2]。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持续深化粮食产销协作,是新时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

1 黑龙江省推进粮食产销协作的运行模式

1.1 政府组织维:三级组织合力推动政策落地

黑龙江省的省、市、县三级政府协同施策,合力推动产销协作政策落地。在省级政府层面,黑龙江省每年都把粮食产销协作作为重点任务。年初把产销协作任务逐级落实到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年终检查评比。自2000年至今,黑龙江省已经与云南、贵州、新疆、辽宁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产销协作关系[3]。在市级政府层面,该省13个市与广东省的13个市开展市与市之间的对口协作,通过跨区域的地市点对点对接,推动产销区企业间的实际合作。在县级政府层面,注重抓好产销区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合作项目落到实处。

1.2 推进方式维:双向搭台密切粮食产销对接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和企业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结合的方式,搭建产销对接的多层次、多元化平台。首先,“请进来”举办洽谈会密切产需对接。多年来,黑龙江省通过举办各类粮食产销洽谈会,邀请全国各地采购商、经销商、电商平台等参会对接。截至2023年,“金秋会”自2004年已成功举办了19届。会议期间,黑龙江省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粮食产销合作框架协议,持续巩固合作关系。其次,“走出去”全方位开拓销区市场。黑龙江各级政府每年都组建粮食考察团,走销区、搭平台、看市场、回访老客户。例如,政府组织粮食企业参加“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走进福州、南京、中山”“2023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会”等。

1.3 产品策略维:“五大工程”打造“黑土优品”招牌

黑龙江省利用其发展绿色优质农业的优势,全面实施农业品牌建设“五大工程”。一是“品牌质量提升工程”,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规模,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质量监管,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品牌孵化培育工程”,统筹农产品品牌设计,完善品牌发展环境,构建集群发展格局。三是“品牌传播推广工程”,综合利用央视、地方媒体、新媒体等渠道,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四是“品牌保护利用工程”,推行品牌目录制度,完善品牌评价体系,加强对农业品牌的管理与保护。五是实施“品牌营销赋能工程”,拓宽线下和电商销售渠道,依托节会推广营销,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增强农业品牌市场竞争力。该省以“五大工程”为抓手,构建了以“黑土优品”为龙头、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农业企业品牌为支撑、农产品品牌为基础的一套“1141”农业品牌体系。

1.4 产业链条维:4个环节企业发力拉紧利益纽带

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在粮食产业链的生产、储备、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关键作用,实现跨区域密切合作,促进产销协作可持续发展。生产环节,黑龙江省与上海市、浙江省等地共同组建跨省区的农业合作联社,通过实施“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储备环节,为北京市、浙江省等主销区建立“代储基地”。例如,2023年,黑龙江北大荒米业集团与浙江省温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开展“双储备业务”。加工环节,支持企业通过合资、并购、控股、参股、租赁设施等形式,实现企业跨区重组。例如,上海良友集团以51%的股权控股虎林绿都集团,浙江省农发集团和黑龙江新良集团之间进行企业重组,浙江省政府核拨2.5亿元资本性补助用于扩股重组黑龙江绿农集团,在东北建成20万hm2、15亿kg的粮源基地。销售环节,鼓励本省企业在销区开展粮食直销、库场租赁并购、联营、代销等业务,在一线城市建立品牌旗舰店和“小康龙江”连锁店;在大型超市建立“黑龙江农产品品牌专区”;开展“黑龙江好粮油中国行”专项营销行动;赴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开展“龙货全国行”,推动“龙字号”农产品在主销区进市场、进商超、进餐企、进社区。通过“产购储加销一体化”供应链协作,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2 推进粮食产销协作遇到的困境和问题

2.1 政府搭台发挥的作用日益减弱

目前产销合作仍存在合作关系不稳定、不成熟问题。一些地方粮食部门的人士认为,近年来政府所搭的平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政府参与的合作内容多为地方之间互访、促成共识层面,实质性突破制度障碍较少。有些协作只有纸面上的协议,并没有实质运行。随着抖音、直播带货等新的信息平台的出现和使用,粮食收购市场、销售市场的信息更透明,粮食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更便捷,从而导致各级政府搭建的平台作用呈递减趋势。目前,大的龙头企业在跨地区的产销合作中的布局基本上已经完成,政府搭建的平台如果没有创新,也没有新政策的出台,将难以走深走实。

2.2 产销合作协议的履约率较低

主产区与主销区各级政府签订的协议多为框架式的,内容也都是大的原则和方向性的。许多粮食购销协议以松散性、阶段性的形式为主,约束力不强。业内人士介绍,各类产销合作协议的履约率不足50%。这是因为,在协议签订之后,国内粮食市场价格随时都在变化,加之粮食进口的影响等因素,导致订单违约、企业失信等现象经常发生[4]。

2.3 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仍不健全

黑龙江等主产区既是产粮大省又是财政小省,多年来,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每年还要从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中拿出资金支持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机会,导致生产的粮食越多财政越困难,且近年来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经济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早在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逐步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配套”,产粮大县也获得了一定奖励,但主产区获得的补贴总量仍然比较少。有关粮食方面的补贴不仅规模不大,增幅也比较小,影响了主产区干部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2.4 运输问题仍是制约东北粮食进入南方销区的瓶颈

铁路运输难是多年困扰黑龙江省粮食外销的瓶颈问题。目前黑龙江省的粮食向省外流通不畅的原因主要有:其一,运距长、运费高。黑龙江省的粮食产区处在全国铁路、公路网络的末端,距离主销区距离较远,因此,从产区运到销区的运费就高,不合算。其二,铁路运力不足。黑龙江省的粮食流通由于煤炭等大宗物资的运输需求,存在严重的运力不足问题,粮食铁路运输“请车难”是多年的老问题。其三,运输时间问题。由于铁路运输受冬季冰冻等特殊天气的局限,东北地区向外的运粮时间从一周到两三个月不等,主销区存粮时间不断前移。而主销区过早过多储粮又受当地仓储设施老化、库容不足的制约。

2.5 东北大豆替代进口大豆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

我国大豆每年都有大量进口。黑龙江省作为国内主要的优质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0%以上,商品率达到80%以上。该省坚持生产非转基因的绿色大豆,在宣传上鼓励农民扩种大豆。以黑河地区为例,该地区大豆产量约占全国的1/7。但黑河的非转基因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相比,存在着价格竞争劣势,出油率低,生产成本高,导致自己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卖不过进口转基因大豆,国产大豆替代进口的作用并没有显现出来。一些销区的加工企业来黑龙江采购大豆,基本上是哪家便宜买哪家,由于政府对非转基因的优质大豆缺少必要的支持政策,大豆并没有实现优质优价。加上运费上涨,农民更是卖不起大豆。

2.6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亟待提高

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随着数字化转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然而,多数粮食企业形成了比较固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对数字化转型给企业带来的优势研究不够。只是看到数字化变革的资金投入量大、转换成本高、流程再造有难度、短期难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仅停留在产品营销等一小部分经营活动中。一些企业找不准业务场景与数字技术应用的结合点,粮食储运、加工、购销等核心业务与数字化融合度不够。

3 创新粮食产销协作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政府统筹:构建产销区省际共商的战略性协作

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指导意见》(国粮发〔2018〕155号)提出的第一条重点任务就是:“鼓励产销区加强政府层面的战略合作”。笔者以为,战略性协作应建立在参与合作各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稳定的、长期的、紧密型的协作。因此,深化粮食产销协作要重视用好政府“这只手”。既然粮食安全属于公共产品,就应该用解决公共产品的手段,通过强化省级政府对产销合作的引导、组织和参与功能,寻求协调机制、组织制度、实践模式的创新。

建议在国家农业部门和粮食部门的共同指导下,通过政策引导,按照“粮食安全全国一盘棋”的总体要求,采取“结对子”或“组团式”的模式,在全国建立粮食主产省与主销省“一对一”或“M对N”的对口协作关系,围绕粮食产加销优势资源共享、区域粮食产业链共铸、物流基础设施共联、利益协调机制共建等“四共”要求深化务实合作。产销区省际共商的战略性协作应重视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参与协作的各省要明确粮食产销协作的中长期目标定位,各方根据本地区粮食品种产销余缺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确定产销协作的关键指标、协作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建立起“政府统筹、规划引领、市场运作、制度约束”的协商协作机制,形成长期的、稳定的、紧密型的协作关系。二是要有具体的战略任务。参与协作的各省在评估彼此的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协作内容、范围、责任和权益,建立粮食生产、储备、销售、进出口的省际粮食产销合作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审议、实施、评估等全流程制度化的协调机制,科学制定粮食产销战略协作规划和年度产销计划,确保双方的利益和目标能够最大化协同。三是要有扎实的措施确保战略实现。建立省际粮食产销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粮食产销协作的粮食订单生产、异地储粮、科技创新、应急保障等工作;共商对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模式和规模;健全粮食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发布粮食供给和需求信息,为各类市场主体及时提供市场行情。通过各方不断评估合作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动态优化和调整协作策略。

3.2 完善机制:建立横向利益补偿的共赢性协作

产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在粮食生产逐渐向产区集中的情况下,粮食风险的焦点出现在销区。粮食产销协作持续深化的动力在于主产区和主销区能够通过产销协作实现利益共赢。主销区是粮食产销协作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成为对主产区利益补偿的重要主体。

要切实做好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政策的总体设计,首先,要确定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标准。应根据各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直接成本和资源消耗等指标,核算不同主产区种粮成本和合理收益,综合确定净调入(出)省份补偿资金调节系数和补偿标准。其次,确定对主产区的补贴数量。根据主产区粮食调出量,科学估算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量。主销区可以以跨省净调入数量为依据,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等因素,使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资源消耗成本和合理收益得到应有的补偿。再次,确定资金来源。建议由中央政府和主销区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基金。粮食主销区可将一部分粮食风险基金作为主产区利益补偿基金的组成部分。同时,主销区可对本省粮食直接补贴等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进行优化,对与主产区签订“订单生产”协议的粮食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实现省际支农资金的横向转移支付[4]。

在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形式和内容上,可以采取补贴、调入粮食加价、税收优惠、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等多样化措施[5]。其一,主销区对本省到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园区等,并将粮食运往本省销售且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其二,主销区对主产区到本省建立粮食储备、参与主销区粮食供应并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其三,主销区通过对主产区实行对口援建,帮助其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支持主产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其四,开展产业、人才、技术服务协作,为主产区提供农业新基建项目的资金与技术等配套服务,帮助主产区提高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科技水平,完善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等。

3.3 三链协同:打造龙头带动的链条式协作

一是创新企业组织链。作为粮食供给方的主产区和作为需求方的主销区,两端要同时发力,相向而行,通过进一步推动跨越产销省的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上下游、产供销企业密切协同的组织链。产区和销区企业都可以通过吸引省外投资者通过租赁、参股或产权转让等途径,参与国有粮食企业产权结构调整,以订单农业为依托,建立起产销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协同机制。

二是科学布局产业链。要站在“粮食安全全国一盘棋”的高度,对粮食产销布局进行总体规划,构建跨区域、跨行业“产购储加销”协作链条。支持主销区有实力的企业深入产区,建立产销合作基地,实现跨地区的粮油生产、收购、储存、加工、中转、销售一体化,打造从种子到健康食品、再到下游产品的粮食全产业链,使粮食加工逐步由粮食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绿色产品转变。多措并举支持主产区将大豆产业做强,引导大豆加工企业到主产区建基地、建工厂,实现大豆就地转化。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协作,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粮食产销协作新格局。

三是打造高质量供应链。通过培育一批实力强、效益好、特色优势明显的全国性、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粮食产销协作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建立跨区域的大营销体系。同步推进数字化营销,完善粮食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追溯系统,利用“互联网+直播”等多元化手段,让粮食搭乘“数字化快车”走向销区。同时,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推动特色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增加定制化、个性化粮油产品供应;探索多途径实现粮油加工副产品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开发各类附加产品,开展副产物综合利用,促进粮油副产品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提质增效。

3.4 集聚合力:推进粮食应急保障的联动化协作

首先,基于省际共建提升粮食应急储备能力。建立健全产销区粮食安全应急保障省际共建机制,统筹考虑产销区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粮食加工能力等因素,科学制定政策性粮食储备布局和Mk0zdLMQ2mRNQyttJN0haA==品种结构计划,提高成品粮储备布局的精准性。严格落实中央规定的销区地方储备任务,尤其要重视强化人口集中的超大城市以及边远地区的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短板建设,确保销区按照不低于6个月的需求储备粮食,产销cimBsj7L2e9VH3FeXK+62w==平衡区的粮食储备不低于4个月的消费需求。

其次,基于省际整合提升物流设施保障能力。打通主产省和主销省粮食应急保障设施通道,促进粮食供应链上下游、产供销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仓储设施、应急加工、成品粮运输、粮食接卸、粮情预警等设施建设,突破粮食物流的堵点、卡点、脆弱点。切实加强包括粮食物流园区的设施设备和重要的物流节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粮食“公、铁、水”多式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支持发展壮大第三方粮食物流。着力建设产销区互联互通、集约高效、智慧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体系。

再次,基于省际联动提升区域应急组织协调能力。建立健全产销区政府间、粮食企业间的长效协调机制,成立跨省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统筹调度区域粮源、粮食储备、粮食加工、粮食运输等资源,完善粮食物流跨区域综合服务体系。择优选建一批区域性的粮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提升原粮供给、物流运输、港口通关等环节的应急协调和保障能力。遴选一批条件好的粮食应急储运企业、应急加工企业、应急配送企业和应急供应网点,按照“合理布点、全面覆盖、平时自营、急时应急”原则,明确任务,统一挂牌,通过政策引领,支持其承担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任务。进一步健全省际粮食应急风险监测制度,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加强预警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产销区协同运作、同向发力、形成粮食应急保障合力。

3.5 数字赋能:实施信息共享的智能化协作

粮食产销协作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以“三个连接”(连接产销、连接供需、连接内外部资源)为主线,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促进粮食供应链各环节数据实时共享和信息反馈,助推粮食产销协作高质量发展。

首先,实施粮食产业链数字化赋能行动。通过政策引领,推动粮食企业融入数字化生态,分类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粮食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以“数字粮食”助推“智慧产销”。研发智慧管理系统,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常态化协作机制。其次,共建共享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要素流通网。建设好跨区域性的物流网、信息网、综合物流枢纽和智慧中心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针对粮食企业的需求场景,面向重点企业开发数字化转型工具,培育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从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智能生产等关键环节入手,为企业打造成本低、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再次,支持龙头企业向上下游企业拓展延伸,在数字化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粮情监测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上、中、下游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的粮食产业新生态。支持服务商选择适合涉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全流程提供专业化服务,为粮食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管理、服务、应急保障等场景提供针对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对粮食及其产品生产及物流的全流程追溯,打通产销各环节数据流转的通道。

参 考 文 献

[1] 钟钰,普蓂喆,刘明月,等.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及稳定产量的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20(1):13-22.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16+115+129.

[3] 张占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粮食产销区合作成功之路(摘登)[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3,38(6):62.

[4] 扈映.粮食产销区合作:方式及问题:以浙江省与东北粮食产区的合作为例[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33-39.

[5] 彭锁.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2,47(2):17-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