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供应链以何实现价值链延伸

2024-10-19赵子垚

汽车纵横 2024年10期

面对汽车产业结构性变革,行业越来越关注降低运营成本。因此,如何通过智能化和精益化的方法驱动整个产业的成长与成功,已成为全行业亟待探索的课题。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汽车产业在智能出行、智慧能源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中,价值链边界正大幅扩展。增长维度也由单一的量的增长,转变为量、质、产品和生态的多维度增长。

9月24-26日,“2024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暨第三届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大会”在武汉市举办。其中,在9月25日下午的“推进供应链发展与服务——延伸产业价值链”主题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深圳联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永力、京东集团客户合作部高级总监李士宁、上海期货交易所商品一部高级经理王御印、邓白氏国际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新兴业务部负责人李昉龙、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王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字化转型工作组执行组长郭焱、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科技创新中心部长吴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再制造分会秘书长谢建军等与会嘉宾,围绕全球化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国汽车供应链及相关生态链的发展方向,探讨如何有效延伸产业价值链,并运用数智化与产融结合等生态能力推动汽车产业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分享各自见解与观点。陈士华主持了本场论坛。

在致辞中,陈士华指出,面对汽车产业结构性变革,行业越来越关注降低运营成本。在追求服务品质与效率的同时,各环节还需优化供应链,贴近消费者并提升服务体验。因此,如何通过智能化和精益化的方法驱动整个产业的成长与成功,已成为全行业亟待探索的课题。

供应链数智化路径探索

从企业实践出发,胡永力探讨了供应链过程中如何有效实现数智化和智能化。胡永力表示,构建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统一平台至关重要。虽然许多主机厂具备一定的数智化能力,但零部件企业在这方面相对较弱。因此,如何打通各个系统,实现整体智能化建设,将是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他指出,当前许多供应链体系在应对厂家降成本的要求时感到困惑,尤其是在汽车总量增长见顶的背景下,新车型的推出频繁,使得车厂纷纷围绕多品种、少批量的模式,试图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自2013年以来,车型数量增加了三倍,许多车厂正在调整和改善其生产模式以适应这一趋势。特别是为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模块化平台设计和配置化设计应运而生,推动了超级BOM(物料清单)及一车一BOM的模式。同时,制造过程中的快速换模和柔性制造也显得尤为重要,以实现集约化生产并缩短发货周期,现今许多企业的目标是将OTD(交货时间)缩短至14天以内。”因此,在市场变化的前提下,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的转变亟需创新。

胡永力强调,随着这些需求传递到供应链,零部件企业也面临着类似挑战,必须准备更多零部件品种并创新物流配送方式。在这些业务变革中,数智化转型显得尤为关键。他分享了联友在汽车行业推行的四个方面策略:首先,顶层设计作为整个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点,确保系统贯通;其次,统一平台为数据拉通和价值实现提供基础;第三,数字化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提升链条和流程的效率;最后,能力注入通过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及AI能力,为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赋能,帮助其更快速地应对市场变化。“通过这些措施,企业能够实现整体数据标准化和治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满足消费端的C2M(客户对制造)定制化需求”。

就京东集团在汽车行业战略布局中的探索与实践。李士宁表示,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智能驾驶和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使得产品属性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销售和服务模式的转型。传统以经销商为主的销售模式逐渐向面向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转变,智能网联汽车尤其是新能源车企成为主导,企业通过自建与生态合作的方式,形成了全链条的闭环服务。

在售后服务体系方面,李士宁提到,原本以4S店为核心的服务模式正逐渐向线上线下全渠道一体化演进。随着合资品牌的销售量下滑,许多4S店面临着撤店和转型的压力,尤其是在新能源车辆渗透率提升的背景下,路边店也受到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技术要求不断提高。

他进一步分析了连锁汽服门店的崛起,随着服务标准化、流程数字化和业务规模化,商品供应链的优势愈加明显。预计到2025年,连锁门店市场份额将达到30%。在供应链方面,李士宁指出,从传统的垂直一体化向网状化、生态化演进,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推动了制造环节的模块化和分散式制造,以及研发环节的协同研发和敏捷迭代。

李士宁总结道,京东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覆盖了研产供销服的全链条,虽然不造车,但在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京东通过“京东养车”服务,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精准的车主库,涵盖了众多车型和标准化配件。通过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京东在订单、仓储和运输等环节实现了高效打通,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履约效率。

最后,他提到京东在汽车行业的能力框架为“3+5+X”。其中,三大基础层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物理基础设施和员工福利管理;五条供应链涵盖商品、物流、服务、金融和数智供应链。李士宁强调,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京东将不断完善其数字平台,以满足未来汽车行业的多样化需求。

供应链新价值侧重点

就数字化转型战略助力供应链协同发展,郭焱指出,当前汽车行业面临供应链风险、人力认知不足和精益管理等挑战,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仍显不足,许多企业对生态供应链的重要性缺乏深入理解。她强调,零部件企业需明确自身定位,聚焦质量、成本和交付。数字化转型需要整合硬件、软件和网络平台,企业应营造创新文化,推动全员参与,实现长期转型。

在核心竞争力方面,郭焱提到企业应具备TO B和TO C的双重策略,以稳定和提升竞争力。面对人才短缺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必须在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增强技术和管理能力。

她强调协同性的关键作用,指出行业核心业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普遍较低,限制了技术进步。组织文化的转型也至关重要,企业应将数字化转型视为长期工程,而非单纯的高层决策。

总结时,郭焱提出三点建议:提升整体认知,确保各方协同发展;明确战略定位,形成有效的行动愿景;加强核心能力的协同,推动内部与外部生态系统的整合,从而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性。

吴鹏强调,监管压力与效率需求下,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他指出,检验检测行业面临多部委并行管理的复杂性,制定有效管理措施和出具符合要求的报告成为重大挑战。

在严格的外部监管趋势下,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通过CMA管理授权,必须满足各项管理规范。为了适应快速迭代,中心将重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研究方向,以兼顾效率和质量。

吴鹏认为,质量体系重构需根本性再设计业务流程,而非简单改善。他提出四个原则:创造客户价值、关注高价值流程、绩效考核与成果挂钩、优秀团队是成功基础。

在实施时,需关注流程的合适性,按过程、管理和资源分类,并遵循明确工作边界、制定流程、专家评审和行政签批的四个步骤。

吴鹏总结认为,管理者在提升质量时应更多关注效率,质量改善是持续的过程;AI时代为质量体系提供新工具,识别其有效性更为复杂,但新技术可提供帮助。

谢建军分享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最新动态,强调其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再制造是对损坏或淘汰产品的修复和升级,欧美国家对此过程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他提到,欧美再制造市场庞大,去年欧洲再制造汽车零部件达3000万件,销售额约500亿欧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800亿欧元。在中国,经过20年的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并受到消费者认可。

谢建军强调,获取旧件是再制造的核心,逆向物流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他指出,双碳政策下,再制造产业迎来了重大机遇,能有效节约资源并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进步也为再制造带来了新机遇。随着计算机、自动化、激光等技术的发展,再制造的技术水平持续提升。部分欧洲汽车制造商已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旧发动机的94%通过高技术手段再制造,显示出高效性。

谢建军最后强调,未来再制造的协同设计和共享制造模式将普及,以实现废旧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王御印指出,期货价格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特别是在螺纹钢与房地产、热轧卷板与汽车产业的关联中。他强调,期货市场能促进产业集中、优化物流效率,并帮助汽车制造企业应对大宗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

随着电气化的快速发展,期货市场为汽车产业的转型提供支持,企业需有效锁定成本,以应对价格波动。王御印呼吁国内汽车企业借鉴境外经验,利用期货工具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认为期货市场将在未来继续为汽车产业提供稳定保障。

新能源汽车全球供应链安全韧性如何构建

就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的战略定位与管理措施,王超认为,中国正逐步从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大国转型为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标准制定者。通过实施“策源地”战略,中国将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影响力,推动行业创新与发展。

王超强调,针对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链风险,中国企业应加速锂替代材料的技术创新,推动全球“采矿-提炼-回收”的一体化布局,从而构建闭环供应链,减少对初级矿产的依赖。同时,建议与政府合作建立战略储备制度,以确保关键原材料的长期供应安全。

在应对技术变革挑战方面,王超建议中国企业提前布局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实现锂电池向新型能源电池的平稳过渡。此外,供应链应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利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具备自我优化功能的供应链网络。他还指出,企业应从组件供应转向系统集成,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以提升竞争力。

针对地缘政治和政策风险,王超提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应积极布局全球多中心供应链网络,特别是在东南亚、南美和非洲等地区,建立不依赖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供应体系。他建议通过投资当地企业或与政府合作,建立关键材料加工和生产基地,以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此外,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区域性供应链联盟,推动与沿线国家的跨国电动汽车产业合作,提升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王超还强调,面对欧美政策限制,中国企业应构建全球化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对出口市场依赖性分析和政策变化的应急预案。同时,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领域的合规管理,以减少国际数据安全问题引发的市场限制。

他指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正在向跨行业生态系统建设转型,中国企业应加强与能源和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综合解决方案。此外,供应链金融创新和绿色供应链建设将成为推动全球布局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策略,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王超总结道,中国企业应从供应链向供应生态链转型,构建跨界合作的生态链,打破传统汽车供应链的界限,与光伏、储能及智能城市等领域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的综合解决方案。通过探索供应链金融创新、碳排放追踪和绿色供应链建设等手段,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将更好地符合全球环保和“碳中和”要求,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李昉龙在探讨全球视野下车企如何构建安全且韧性的供应链时,指出隐性风险和监管风险不可忽视。在某些国家,投资限制和资源稀缺可能导致供货中断。同时,供应链多元化面临当地法规和社会环境的挑战,最终受益人的背景信息也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性。李昉龙强调,采购经理们面临数据碎片化的问题,供应商提交的数据标准不一,难以从第三方评估其可靠性。

他提到,随着汽车供应链的全球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更大的管理压力,如人力成本上升和遵循商业道德的挑战。此外,企业需确保供应链的可视化,以快速识别海外节点的薄弱环节,并监控供应商的稳定性,准备备用供应商也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策略。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李昉龙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强调风险管理、效率提升和业务洞察力的重要性。通过数据预测和监控,企业可以有效管理工厂风险,并借助AI驱动的平台降低全球供应链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