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引领,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新发展

2024-10-19马琨

汽车纵横 2024年10期

智能化下半场,整车与芯片、操作软件等核心环节生态协同成为重要方向。行业需要打破传统边界,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形成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

随着汽车与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互联网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了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新阶段,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供应链企业的业务形态与产品结构也均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构建供应链新生态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供应链成本、保障供应链安全等问题成为了汽车行业上下共同的使命和目标。

9月24日-26日,2024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暨第三届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大会在湖北武汉召开。在9月25日下午举办的“构建供应链新生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新发展”主题论坛上,多位供应链企业代表和业界权威专家就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分享了宝贵经验和独到见解。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罗军民主持了本场论坛。

拥抱开源,激发创新活力

在论坛开场,罗军民指出,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促使汽车供应链格局由传统型的层级整零关系向“网状共生关系”转变。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逐渐形成强劲的产业融合效应。

罗军民表示,从零部件供应商到整车制造商,再从软件开发商到服务商,每一个环节都是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紧密合作,才能有效整合资源,加速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对此,与会嘉宾一致表达认同,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各自观点。

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究部总监梁浩提出,车用操作系统需要开源共建。一方面,车用操作系统之间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限制了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创新性,产品难以实现开放高效;另一方面,供应商之间根技术的不同也限制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最终难以集成。通过开源,可以更好地让主机厂掌握核心技术,增强和供应链的共创共享能力。

梁浩进一步指出,之所以要开源,首先是能够推动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把联合博弈转变为合作共赢模式,共同应对未来可能会发生新的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其次是推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供应链业务模式的创新,把以产品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变为以服务为主,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强化客户体验,培养服务文化和持续创新。同时,开源还可以推动行业生态模式的创新,把企业点对点合作转变为生态共建,通过共性的CP操作系统打破行业壁垒,促进跨界协同创新。此外,操作系统人才需求涉及到底层硬件、内核、中间件、应用软件等多个不同领域,技术难度较高,而通过开源操作系统则能够赋能开发者,激发创新活力,降低开发门槛。

开源项目的成败,取决于参与力量是否可以深度协同,打造完善的生态。据梁浩介绍,目前,普华已经开源了“龘”微内核(EasyAda),以及“小满”安全车控操作系统。其中,“龘”微内核项目已经通过TOC评审,成为基金会孵化的筹备项目,并在两家主机厂有了应用。今年6月18日,小满车用操作系统也已正式开源,截至发稿前,“小满”已累计帮助350家客户和主流车企在开发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的过程中降低了成本。

惠州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何双则指出,在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未来汽车软件也有望变为仓储式发展,像仓库一样随拿随用。通过搭建平台化构架,减少设备抽象层变动,聚焦应用层来实现体验差异化,使得不同的车型之间能够兼容、复用,减少最大的变动,让软件真正成为一个零部件,从而节省主机厂的开发成本和研发周期。

协同创新,实现自主可

“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提升,竞争更加广泛,作为主机厂,东风需要快马加鞭。”东风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张衡表示,在当下,主机厂的自主可控能力十分重要,是能否在未来快速竞争态势下取得优势的关键。

“但自主可控并不代表着完全自主研发,而是要和生态合作伙伴一起,以开放协同的态度,造就整车的竞争力。“张衡进一步补充道:“这里追求三个关键能力:一是整车定义能力;二是应用软件开发能力;三是集成能力,包含技术系统集成能力、生态链整合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

有关引起行业热议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张衡也提出了见解。他表示,“端到端”本身是非常好的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鲁棒性以及适应性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数据、算力等。这些在未来开放的生态中,都需要行业上下更好地协同。此外,车路云一体化体系的构建,也需要从协同预警、协同感知到协同规控决策、协同治理等方面实现。各个专业都要“齐步走”才能达到理想状态。

“单车智能必须要有自主掌控力才能真正践行车路云一体化未来的主导权。目前,单车智能只是到了可用的阶段,给人的安全感还远远不够,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无论现阶段的数据多么丰富,一台车感知系统能够获取的信息总是有限,类似于一个人的眼耳鼻舌,信息获取到了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提升,必须要借助别人的眼耳鼻舌,这就是车路云一体化的意义。”张衡如是说。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政研咨询中心副总工程师朱云尧则指出,在自动驾驶领域,法律层面的约束十分重要,需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自动驾驶事故判定责任政策和保险条款,否则不利于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引导用户或民众对自动驾驶的认可,包括事故报告,公开对用户开展自动驾驶的培训,开展公众试乘试驾等,逐步提升民众对自动驾驶的信任感。

同时,朱云尧强调安全性是自动驾驶汽车未来最核心的竞争力,包括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网络数据安全等一系列安全性要逐步提高。最后,以单车智能为基础,通过车能路云一体化方案有望进一步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终端成本降低。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底盘不能丢。”据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氢燃料技术开发部总经理、原首席技术官周剑光介绍,智能底盘主要负责实现车辆的控制和行驶等功能,对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而言,就像人的手和脚,重要性不言而喻。

周剑光表示,底盘本身就是安全件,有一个零部件出现问题都不行,一个车型可能就毁掉一个品牌。所以在强调技术创新时,安全仍需首要考虑。其次是市场的开拓与品牌建设。包括产品出海时,不仅仅是“卷”到外国去,更重要的还是需要把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一起做上去。

持续创新,推进产业链的成熟

近年来,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AR HUD)、车窗透明显示、副驾及后座娱乐大屏等车载显示创新应用不断实现迭代和创新,车载显示已成为人与汽车之间沟通交互的“窗户”。然而随着智能座舱的升级发展,行业包括消费者智能座舱对车载显示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对此,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车载业务总经理、车显BU研发副总经理刘金权表示,人机交互的过程中,显示屏是最基本的载体,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真正保持领先,逐步推进产业链的成熟。

据刘金权介绍,2023年,天马的车载业务占集团营收25%,天马TFT模组全球出货29.6KK片。天马在车载前装显示市场的市占率为16%,在车载仪表市占率更是高达24%,这一数据表明,全球平均约每4辆车中就有1辆应用天马仪表显示产品。

刘金权指出,目前下一代车用显示技术Micro-LED目前仍面临良率、发光效率和成本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Micro-LED技术的商用化进程,天马投资11亿元人民币建立了一条Micro-LED全制程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将覆盖从芯片制造到封装模组的整个生产流程,旨在加速Micro-LED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预计该生产线将于今年年底产出首批样品。此外,天马还积极与上下游及顶尖科研所合作,共同推进Micro-LED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致力于打通从巨量转移到显示模组的全产业链,以期早日实现Micro-LED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如何让第三空间保证功能性的同时看起来更加简洁和舒适?这是一个需要行业共同关注的提案。”何双表示,在HUD领域,华阳多媒体具备逾十年的自主研发及量产实践经验。其中,W-HUD3.0产品于国内率先采用TFT5.1英寸屏,具有更大画幅、更高清晰度的特点,已实现量产,并有望在汽车智能座舱显示行业进一步普及应用。针对AR-HUD4.0,华阳多媒体正着力研发光波导技术,旨在实现全风挡全息显示,以契合L4/L5自动驾驶层级的需求。

“我们现在叫后摩尔时代,把信号级和功率级,大电流小电流集成到一起,小封装化,小型化。这是多种封装工艺,包括堆叠工艺,还有倒封装技术。”据重庆平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谢鹏军介绍,未来用到芯片的场景会越来越多,而如今晶圆的制造工艺已经逼近物理极限,需要封装来解决。

谢鹏军表示,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小型化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把信号级和功率级,大电流小电流集成到一起,通过建立封装类阻,一方面能够把功率器件尺寸缩小,缩短连接距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响应速度,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器件温度,新能源汽车自燃风险。

“人机交互的终局,智能汽车可能会变化成为《钢铁侠》电影里面的‘贾维斯’,聪明,且具备个性……什么时候在汽车座舱上会出现iPhone时刻?我认为这一天肯定会来。”科大讯飞市场与解决方案部总经理祝敏认为,多模态AI大模型将会给智能座舱带来颠覆性的变化。首先是人机交互领域,为汽车注入类人化的情感将会是未来的方向之一,车机要根据使用的记忆和习惯做出对应的交互,包括做一些个性化的声音陪伴。当你问它的时候,它需要无所不能。其次是场景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旅行、健康、美食、影视、K歌等等,多模态AI大模型将为上述场景的实现提供助力。

“讯飞提供的AI技术也好,应用也好,都会和车企合作,并以轻便简洁的模式搭载。”祝敏表示,讯飞基于大模型在做车企数字化方案,包括涵盖研发,代码助手、销售领域、客服领域、用车领域,都有产品的覆盖。而如今科大讯飞正逐步向多域融合方向前进,做集中化,且中央单元的处理能力会越来越强。而随着降本,科大讯飞会逐步把云端的算法,包括大模型部署在本地车机上,与车厂合作打造整车AI底座,助力开发智能汽车平台。

“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AI数智汽车,是大势所趋。”对于AI大模型,重庆梧桐车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铜阳发表了看法。他直言,未来汽车将会以AI为核心打造,手机的未来就是车的未来。沉浸的氛围、贴心的陪伴、自由的拓展则是未来AI座舱的三大支撑,供应链企业需要围绕以上三点为用户打造“随心所欲”的体验。

据刘铜阳介绍,梧桐科技有很多合作伙伴,不单单是车厂,还有零部件的合作伙伴合作。他表示在未来,希望梧桐科技能够继续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一道齐头并进,共同应对行业的挑战,打造安全可控的新时代产品,并推动行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为中国汽车行业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