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内团结的逻辑与特征

2024-10-18曹彬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摘 要: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通过的三个历史决议是党实现党内团结的纲领性文件,其本身也是彰显党内团结的重要标志。回顾三个历史决议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内团结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石,并在历史和实践中形成了实现党内团结的逻辑和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党内团结的必然要求,必须以有组织的思想理论学习奠定团结的思想基础。原则性的党内斗争是实现党内团结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党与时俱进、永葆先进的武器。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广泛的党内民主和严明的组织纪律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内团结提供了制度保障。以自我革命巩固完善党内团结的机制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维护党内团结也始终是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内团结;逻辑与特征;三个历史决议;自我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党内团结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重要前提,想要保持长期执政就必须保持党的团结,避免在思想、政治、纪律等各方面的涣散。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内团结问题是党的领导人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学界也有一些对党内团结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党内团结思想进行阐述。例如,代玉启、李基礼对刘少奇的党内团结思想进行了研究和阐释[1],秦义、许斗斗则回顾了列宁党内团结思想的内涵和当代价值[2]。也有学者结合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例如,武星等聚焦中共七大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事件探究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内团结的要领[3]。还有学者从宏观角度阐述党内团结的重要性。例如,郭祎指出,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关键[4];王可卿等对中国共产党四个历史时期实现团结的传统进行回顾[5]。此外,有学者从党的自我革命的4OYNHc34Vcy9MRPFBfZGNGQGiiu8CxR8skWE3hV31V8=视角出发阐释党内团结的重要性。例如,王建华认为维护党内团结是党实现自我革命的前置性条件,是实现无产阶级意志的必然要求[6]。可以说,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围绕党内团结这一重要议题进行了研究。然而,审视已有的研究,党内团结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和自我革命的重要一环,其重要程度和得到的关注仍不成比例,并且缺少围绕经典文本进行研究的成果。

回顾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与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文献,三个历史决议是不可忽略的经典文本。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无一例外都强调了党内团结的重要性,号召全党上下共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党内团结的纲领性文件。基于此,本文从中国共产党组织维度出发,以三个历史决议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梳理中国共产党关于维护党内团结思想的逻辑和特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党内团结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团结,也必然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建立早期,党员尚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认为“没有统一集中的政党也可以过得去”[7],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建立集中的政党,“就必须克服各个地方机关的这种落后性、守旧心理和狭隘的实际主义”[8]。因此,列宁创办《真理报》,在俄国各个社会民主主义组织中进行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这个过程中,《真理报》作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载体,“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9],为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奠定了较为重要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显然从前者的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故此,三个历史决议都将党的思想认识问题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第一个历史决议在回顾党的历史、总结党的经验时指出,这个时期“一切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都是从思想上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而来,都是从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来”[10]。换言之,党在这个时期实现团结最大的阻碍在于思想路线上的错误。而第二个历史决议出台时,全党正处在思想混乱的特殊时期,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成了第二个历史决议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第二个历史决议使用了巨大的篇幅,以专门的一个篇章、五个部分论述“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11],使全党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并号召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下”[12],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党的历史和现实实践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内团结的前提条件,它给予全党统一的精神力量源泉,正如第三个历史决议所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3]。

(一)有组织的理论学习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列宁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4],一针见血地指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在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在思想路线上出现分歧,导致历次错误尤其是第三次“左”倾错误给党的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要认识并纠正思想路线上的错误,实现党的团结,就必须开展党内教育,进行有组织的理论学习。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15],党内兴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1940年1月,党中央发出《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领导干部进行学习,“并保持其持久性与经常性”[16]。毛泽东专门主持编辑了《两条路线》等学习资料,深化了全党的学习效果。最终,通过逐步覆盖全党的整风运动,“把党的历史问题在思想上完全弄清楚”[17],使全党尤其是高级干部有了统一的思想基础。正是有了这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才能够说,“我们党较之过去是空前地团结了”[18],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19]。可见,要将党锻造成一个团结一致、能够领导中国人民的政党,必须以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系统性地帮助全党总结经验、统一思想,从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成全党的大团结提供基础。

有组织的理论学习,要求全党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出“解放思想,事实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不仅要求全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0],也要求实事求是地看待毛泽东思想。他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21]实事求是,是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原因。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全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在思想上使党团结一致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党内的理论学习教育,开展了深入、全面的学习活动[22]。党的二十大之后,党中央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组织全党与时俱进地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入学习,从思想理论层面统一认识,也使得党的理论教育更加组织化、系统化。这种集中的学习教育活动是推动全党上下用科学理论武装自身、不断推动理论进步的重要过程,也是使党员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实现团结的重要方式。

(二)全党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果

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历来强调,全党必须做到理想信念坚定”[23]。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24]。可见,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将全党凝聚起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使全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

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25]。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就没有拧成一股绳的条件。古田会议前的一段时期,红四军因为秋收起义的伤亡和连续行军,革命士气低落,毛泽东通过演讲、座谈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散播到党员战士的心中,逐步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早期的革命实践之中,在此过程中坚定了党员赢得革命胜利的理想信念,并以此实现“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使党指导的军队具备了团结的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继续强调理想信念的作用。邓小平认为,要保证安定团结,就一定要使全党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根植“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26]。同时,邓小平还指出,这种理想信念的形成,不需要多么高的教育程度和物质基础,而是生发于党员党性的锤炼,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锤炼党员党性过程中必须重视的核心和关键。理想信念会随着党在不同阶段的历史使命而与时俱进,在革命时期是赢得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全党上下都在这种扎根于理论认识和自身锤炼而生发的共同信仰之中,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才有光明的前景。全党上下,乃至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才“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27]。

党的十八大以来,理想信念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28],“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2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30]。骨头缺了钙,就没有了硬度,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了理想信念就会失去骨气。可见,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团结凝聚、不分彼此的重要依托,是实现党的团结的重要基础。

二、坚持原则性斗争是实现党内团结的重要手段

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始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线。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是善于以马克思主义凝聚党员的。但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31],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动态组织,党的思想不可能无时无刻保持一致,“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32]。因此,恩格斯指出:“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33]毛泽东同样认为:“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34]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党内团结的基础与前提,但一旦党内有人在思想上脱离了马克思主义,“那就失去了我们团结的基础,就必须进行不调和的但是适当的斗争,来克服这些错误倾向,才能达到我们的团结”[35]。可见,党内团结有赖于正确、必要的党内斗争来维护。

“不调和的但是适当的斗争”是原则上的斗争。党内斗争不是没有限度的完全对立,而是坚持原则底线的斗争。换言之,党内斗争的目标不是消灭一切持有不同意见的对象,而是通过妥协或不妥协的斗争统一思想和行为,从而实现党内团结。这种斗争要求站在党的立场和利益上进行,如果出于个人利益或派别利益提出问题,那么就失去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也势必造成党的对立甚至分裂,成为敌我间不择手段的斗争。

(一)原则性斗争要求坚持问题导向

毛泽东在对第一个历史决议草案作说明时指出:“错误不是少数人的问题,写几个名字很容易,但问题不在他们几个人。如果简单地处理几个人,不总结历史经验,就会像过去陈独秀犯了错误以后党还继续犯错误一样。”[36]反陈独秀错误路线与反李立三错误路线是革命时期两次较大的斗争,但正因为没有遵循问题导向,没有对错误发生的思想问题作彻底的讨论,而单纯地对犯错误的人作出严重的结论,使得党内仍然没有彻底地解决问题。因此,为了使党内更深入地了解大革命失败以来党内存在的问题,第一个历史决议专门从政治、军事、组织、思想作出深入的分析,从根源上弄清楚问题。但在涉及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等犯错误的个体时,第一个历史决议仍以“同志”相称,以宽大政策将他们团结到正确的方向上,充分展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斗争方针。毛泽东也专门指出:“凡是政治上过去犯过错误现在改正了的同志,我们都要团结他们,全党要像决议上所说的团结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这个支票是要兑现的。”[37]可见,党内斗争要坚持问题导向。从这一点出发,斗争的对象不应是某些人和群体,而应是党内的矛盾和问题。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专门指出,“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38],强调集体领导的重要性和个人专断的危害性,展现出了党对这一时期党内问题的客观认识,也得到了全党上下的认同。在此基础上,第二个历史决议反思了党内斗争扩大化,失去原则底线的问题,“党内同志间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也被当作是所谓修正主义路线的表现或所谓路线斗争的表现,使党内关系日益紧张化”[39]。第二个历史决议“全稿未用或极少用错误路线、机会主义路线、路线斗争和路线等术语”[40],党内也逐步创造出了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形成了具有原则性、合理化的党内斗争形式,不断促进党的团结统一。

可以说,前两个历史决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坚持以问题导向解决党的问题,而对特定个体或群体的具体责任却并不过分强调,更有利于犯了错误的同志正确认识自身错误,并重新团结在一起,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称其“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41]。

(二)原则性斗争要求科学合理的斗争方式

以党内斗争实现党内团结,必然要求科学合理的斗争方式。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要“在党内发扬民主,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42],这正是一种科学的斗争方式。1940年12月,总政治部专门发出指示,强调干部团结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用党的纪律执行和组织手段是完全必要的,但还是要依靠教育的方式,耐心说服一切愿意纠正的人,“正确的自我批评,则不仅有助于团结,亦有助于领导威信之巩固与提高”[43]。刘少奇也指出,党内斗争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教育党与教育犯了错误的同志”,“所以党内斗争本身是一种党内不可缺少的教育”[44]。

“团结-批评-团结”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党内斗争的重要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是从团结出发的,这是一切党内斗争的立足点,即“立场”。只有自己首先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才能通过批评纠正他人的错误,只有自己是出于维护党内团结的目的,才能用好党内斗争的武器。其次,要以团结的立场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就要批评,既要批评别人,也要批评自己,要抓住错误的中心,给予客观的明确的解释,才能切实用好“批评”这一工具。批评的最终目的是纠正错误、解决问题,以此形成进一步的党内团结,决不能陷入无止境的“为了批评而批评”之中。

党内斗争也会在必要时转变为非党内的斗争。“党是靠清洗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45]当党员变质,就需要被清除出去,这样才能维护党内部的纯洁,提供实现党内团结的必要环境。改革开放以后,党仍然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党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46]。面对这些突出问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强调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方面,继续以问题为导向,“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47]。另一方面,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将一批从未真正树立理想信念、对党的团结产生威胁和危害的分子清除出党,以强有力的党内斗争,“坚决战胜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48],从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党内团结的制度保障

无产阶级政党是由党员根据特定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具有统一意志的有机体,呈现着领导与被领导的组织艺术,而这种艺术就是民主集中制。回顾三个历史决议,可以发现它们都从不同角度出发,强调民主集中制对党的团结的重要性。从实践维度出发,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严格的民主集中制,既反对不正当地限制民主,也反对不正当地限制集中”[49]。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党和人民,在革命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从历史维度出发,第二个历史决议吸取历史教训,切中要害,要求“必须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各级国家机关的建设”[50],“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51],用词之严格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对党的重要意义。从理论维度出发,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52]。可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保证党内团结的重要法宝,是塑造团结统一组织的根本原则。换言之,民主集中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最根本的组织原则和鲜明特征,是维护党的统一、实现团结的保障。

(一)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求广泛的党内民主

广泛的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所必然要宣扬的。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发挥其积极性,“有赖于党内生活制度的民主化,没有或缺乏民主生活,是不能达到发挥积极性之目的的”[53]。“扩大党内民主,是巩固党与发展党的必要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有用的与重要的武器。”[54]这充分说明,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讲,民主是党的力量源泉之一,也为党的团结统一奠定了党内群众基础。

三个历史决议的产生过程充分彰显了党内的广泛民主。在对七大党章的修改说明中,邓小平指出:“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前,干部中对于党的历史、党的路线的深入的、自由的检讨,是党内民主的切实发挥,因而充分地准备了我们这次大会。”[55]第一个历史决议正是这场民主讨论的成果之一。起草过程中,任弼时、胡乔木、张闻天等人先后参加修改,毛泽东更是前后修改七次。在第二次修改后,毛泽东还专门批语,“请邀周、朱、洛、刘(此时如在)看一下”[56],“编号发给四十多个同志,再集他们座谈一次”[57]。在第三次修改稿上,除了毛泽东的修改笔记外,还有其他领导同志的修改笔记,这充分说明“历史决议的起草过程稿凝聚了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集体智慧”[58]。毛泽东也指出这一份决议案如果“不是大家提意见,就写不这样完备”[59]。可见,第一个历史决议的产生过程是党广泛发扬民主的过程。

1979年底,中共中央决定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胡乔木等组织实施,着手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在对起草工作进行布置时,胡乔木就列出了一批同志,指出要向他们咨询、征求意见。1980年9月,决议初稿完成,首先提交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许多写法有了很大的变化[60]。随后组织的“四千人大会”,又形成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讨论,“讨论期间共发快报88期,简报938期”[61]。因此,胡乔木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这个决议稿是二十几位同志一年多的集体作品”,“稿中的重要观点很难分清是哪一位提出的,许多是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许多是四千人讨论时和三月三十一日向五十二位同志征求意见时提出的”[62]。这样大规模的民主讨论,实现了决策前的充分民主,在党内形成了极好的反响。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征求意见建议。2021年4月,第三个历史决议起草小组成立后不久,中央就发出《关于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面向党内外征求意见建议。拟定的决议征求意见稿又于9月6日下发,在党内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同时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经过反复推敲,“对决议稿作出547处修改,充分反映了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和建议”[6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根据与会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再次作出22处修改,这体现了贯彻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求严格的党内纪律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求广泛的党内民主,但并不是说能够按照个体的兴趣和见解,在党内进行任意的、自由的活动,党的民主制势必要在集中指导下开展。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就是集中的过程。然而,这种集中是如何保证的呢?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按民主的集中制组织起来的,是以自觉的、一切党员都要履行的纪律联结起来的统一的战斗组织。”[64]民主集中制是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在强调民主的同时,必然要求以铁一般的纪律实现民主的集中。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强调党内团结的重要性时,“重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党的纪律”[65]。毛泽东“从党内团结的利益出发”,始终“坚持局部服从全体”的纪律原则,提供了“一个坚持真理的原则性和服从组织的纪律性相结合的模范”[66],给出了既民主又集中的正确道路。第一个历史决议通过后,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党的组织机构”一章中指出,“党员个人服从所属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部分组织统一服从中央”[67]。这一经写入党章,便始终是民主集中制的最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汲取经验和教训,在纪律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工作。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中央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建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其他有关党内法规的制定,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和纪律检查机关为纠正不正之风所做的工作,提高了党的战斗力。”[68]其中所提及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必须维护民主集中制原则,并要求党员“把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作为自己言论和行动的准则”[69]。党的十二大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党在这一方面的意志。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不仅对民主集中制给出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阐释,对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作出了新的规定,更在党的纪律方面作了具体而严格的规定,指出“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70],强调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原有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新准则指出:“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必须严明党的纪律,把纪律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71]党只有对纪律严抓严管,才能让党的民主不至于失控,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唯此,才能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让党的团结更加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72]。实现党内团结,既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也要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列宁认为,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所力求奠定的作为党组织基础的基本思想,“是唯一的原则性思想”[73]。这也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党内团结提供了理论依据,全党上下必须遵循“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一铁的纪律。但服从和集中不代表帮派组织的专制,必须有民主的基础,使集中的过程制度化、合理化,才能使民主集中制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团结的制度保障。

四、以自我革命巩固完善党内团结的机制体制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74]。党内团结是无产阶级政党生存和延续的根本所在,也是党不断自我革命的前置性条件。同时,无产阶级政党的自我革命,也使其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可以说,党内团结既是自我革命的出发点,也是自我革命的目标。回顾三个历史决议,我们可以看到以自我革命完善党内团结的机制体制。

(一)坚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经验

三个历史决议全面、客观、准确地总结了党的历史,为党推进自我革命、巩固团结统一提供了清晰的历史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前,党内虽然已经对党的历史有了初步的学习,但仍有不少党内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对第三次“左”倾路线的历史缺乏正确的认识,否认有过这么一条错误路线,这让毛泽东认识到必须对“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专门的研究”[75],“把党的历史问题在思想上完全弄清楚,以便使全党能够正确地了解党的历史经验,同时也便于团结更多的同志为党工作”[76]。因此,第一个历史决议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分析,指出党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的路线错误都“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77],也顺理成章地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置于中国历史的长时段当中进行分析,从而在历史中收获经验教训,并以此促使全党以清醒的认识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将全党上下凝聚起来。第二个历史决议则对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的伟大转折等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78]评价功过是非的过程,就是对党的历史再一次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如果缺少了这种分析,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不能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党的科学理论,就不能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就不能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执政根基。第三个历史决议亦是如此。一方面,第三个历史决议高度肯定了前两个历史决议的重要意义,指出前两个历史决议有力地促进了全党的团结;另一方面,又更加自觉地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定位,以“十个坚持”归纳历史行进中的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推进自我革命提供了经验基础,也让全党在“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79],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80]。可以说,无论处于什么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不断汲取历史经验,从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全党团结提供组织的内在驱动力。

(二)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

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实践,都必须坚持人民性,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群众路线。党自我革命的勇气来源于党的性质宗旨。在起草第一个历史决议时,毛泽东就强调这是事关全国人民,对全党全民负责的重要文件。在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工作一开始,邓小平同样指出了决议与人民的关系,如果第二个历史决议不能在“党内、人民中间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一致”[81],那么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议论就不可能是正确的、客观的,就不能结束。换言之,一个政党如果不能站稳人民立场,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这个政党的自我革命就是无根浮萍,缺乏根本的力量支撑,它的一切说辞只不过是空洞的口号和苍白的遮掩,是不能团结它的党员和人民共同奋斗的。党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前进动力。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82]并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之中获得自我革命的底气,从而使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党的群众路线是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中国共产党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只有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党的自我革命过程之中,尊重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需求,发扬人民首创精神和聪明才智,使人民群众更多参与到党的自我革命过程中,才能让全党永葆先进,形成最彻底的团结统一。

(三)坚持在守正创新中巩固团结

中国共产党所奋力追求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求的是前所未有的高度团结,因此,必须坚持在守正中寻求创新。对我们党来说,守正就是要始终坚守党的历史和人民立场,从而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回顾三个历史决议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83],在继承党的历史经验与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立足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发展,并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从而以不断进行的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与纯洁,建设起一支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队伍。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8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历史与实践也更加要求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85]由此,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中巩固和完善党的团结的。

五、结语

无论在什么历史时期,维护党内团结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自身建设、领导中国人民的内在要求。在历史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也显然洞察了维护党的统一的逻辑和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党内团结的逻辑起点,通过有组织的理论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促使党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塑造起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实现党的团结提供了思想意志的基础。有原则的党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内团结的具体过程,这种斗争坚持问题而非责任的导向,以科学合理的斗争形式进行,力求“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实现党的团结的重要手段。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内团结的制度保障,通过广泛的党内民主和严明的纪律要求,中国共产党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结合,为实现党的团结提供了制度保障。以自我革命巩固完善党内团结的机制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出发,维护党内团结始终是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代玉启,李基礼.刘少奇党内团结思想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4):22-24.

[2] 秦义,许斗斗.列宁党内团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3):51-54.

[3] 武星,王跃.中共七大实现党内团结的三大要领[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2):99-106.

[4] 郭祎.党的团结统一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关键[J].探索,2022(6):33-46.

[5] 王可卿,朱孟光.中国共产党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理论溯源、历史进程、基本经验[J].新视野,2023(4):14-21.

[6] 王建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自我革命的?——基于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的文本分析[J].东南学术,2021(3):23-32.

[7][8][4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3、33、159.

[9] 列宁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

[10][35][42][49][66][7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十二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04、436、109、100、100、109.

[11][12][39][50][51][68]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55、65、34-35、60、62、41.

[13][22][23][24][28][29][41][47][48][52][63][74][79][80][82][8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31、31、69、1、31、3、80、74、65、84、70、29、29、1、65.

[14] 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

[15][53][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 — 一九四九):第十五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0、646、647.

[16][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七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681.

[17][56][57][58][75][76]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9、315、315、317、191、309.

[18][36][37][59]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87、283、284、298.

[19]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01.

[20][21][26][27][78][8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8、143、367、267、292、292.

[25][31][32][3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9、305、306、306.

[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

[3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70.

[38][6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62、363.

[40][60]《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人民出版社,2015:142、117.

[44] 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3.

[46][7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19、425.

[55][64][67][70]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17)[G].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9:191、114、118、347.

[61] 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论: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446.

[62] 胡乔木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3.

[65]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41.

[7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4.

[73] 列宁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6.

[84][8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20.

责任编辑:鲍跃华

收稿日期:2024-08-15

作者简介:曹彬,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中共党史党建学手册》编研”(2024JZDZ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