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模式影响国外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
2024-10-18姚晓超曾燕明
摘要:该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文化认知模式对国外文学作品接受和解读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跨文化阅读和理解的发展。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综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多种方法,该文详细分析了中国文化认知模式的特点,并探讨了它对国外文学作品的解读、评价和接受产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读者在接触国外文学作品时往往受到自身文化认知模式的影响,对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主题产生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评价和解读。该文针对这种差异性提出了相应的分析和建议,旨在促进跨文化阅读和理解的深入发展。这一研究不仅为文学翻译、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进一步探索文化认知模式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认知模式;国外文学作品;文化元素;解读;评价;跨文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c)-0167-05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Patterns on the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Foreign Literary Work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in depth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al cognitive patterns on the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foreign literary works, as well as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have analyzed in detai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al cognitive patterns and explored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y affect the interpretation, evaluation, and acceptance of foreign literary works. Research found that Chinese readers are often influenced by their own cultural cognitive patterns when encounter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leading to varying degrees of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ultural elements and themes of the works, resulting in diverse evalu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In response to this diversity, we have proposed corresponding analyses and recommendations aimed at promoting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Cognitive patterns; Foreign literary works; Cultural elements; Interpretation; Evaluation; Cross-cultural reading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对国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认知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塑造了人们的社交、道德和审美观念。这种独特的认知模式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思考方式和决策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外部世界,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同样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和感受。这种差异性可能来自文化中的价值观、习俗、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
中国读者接触到许多国外文学作品,这其中不乏代表了西方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著作。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认知模式可能会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造成一定的偏差,并可能会导致中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误读、错解或特有的解读。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关于中国文化背景对国外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的研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国内学者张红梅的研究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和佛家思想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读框架。这种框架可能会导致读者在解读某些国外文学作品时产生偏见或误解,特别是当作品中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存在冲突时[1]。李娟对西方和中国的跨文化认知模式进行了比较。她发现中国读者在解读国外文学时,往往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西方读者则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2]。刘晓东分析了中国读者如何解读国外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他认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读者可能更偏好那些反映家庭、友情和爱情等传统价值观的作品[3]。陈玉婷认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即使是最准确的翻译也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原文的意境[4]。王丽指出新媒体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文学作品[5-6]。
Smith et al.探讨了中西方认知模式的基本差异,指出西方倾向于分析性思维,重视个体和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而中国文化则倾向于整体性思维,更强调关系和背景的重要性[7]。Wilson & Thompson研究了中国读者对于叙事的偏好。他们发现,与西方读者相比,中国读者更倾向于选择内省性和情感丰富的叙事,这可能与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深度有关[8]。Smith & Johnson提出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关键作用。他们发现,由于中西方哲学与文化差异,西方读者在解读中国文学作品时,往往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观[9]。Williams对比了中国与西方的认知模式,指出中国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而西方更偏向于个体主义。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10]。Roberts研究了西方读者如何接受和解读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学作品。他发现,虽然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限,但他们仍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11]。
2 研究内容
2.1 中国文化认知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描述中国认知模式的基本特征;文献分析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家思想等对现代认知模式的影响;分析中国文化中重视的人际关系、家庭价值观、道德和义务等元素如何构建了特定的认知框架。
2.2 国外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识别和列举国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化元素和主题;分析这些元素与中国文化元素的差异和相似性。
2.3 中国文化认知模式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影响
详述由于中国文化认知模式而产生的对国外文学作品的特定解读和理解;分析中国读者可能出现的偏见、误解或特定的解读,以及背后的文化和认知原因。
2.4 中国读者的受众反应
探讨中国读者对于不同国外文学作品的接受度,包括哪些作品受到欢迎,哪些较少受到关注或被误解;分析中国文化背景和认知模式对读者对某些作品情节、角色或主题的偏好如何产生影响。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综述
对已有的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认知模式,以及这种认知模式如何影响国外文学作品解读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和分析。定义和理解关键概念,例如“认知模式”“中国文化背景YA1+6XVIevB+MhaLascWLauO+UfooYuYWTCZggkJMUo=”及“国外文学作品的解读”。
3.2 定性研究
深度访谈:选择一定数量的中国读者作为样本,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解读国外文学作品时的思考和感受。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的国外文学作品作为案例,深入分析这些作品在中国得到的评价、解读和反响。
3.3 定量研究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以了解更广泛的中国读者群体对特定国外文学作品的解读、评价和接受情况,以及他们的认知模式。数据将通过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找出关键变量间的相关性和差异。
4 数据分析与结论
4.1 中国文化认知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本研究通过回顾和分析已有的相对典型的三篇文献,来定义中国文化认知模式的基本特征。
4.1.1 《中国文化的认知模式:基于儒家思想的分析》
该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认知模式的塑造。通过对儒家思想中关于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等核心概念的解读,阐述了儒家思想如何构建了中国人的认知框架,包括对亲情、友情、师德等价值观念的强调,以及对社会秩序、个人责任的理解。
4.1.2 《道家哲学与中国文化认知模式的形成》
该文章探讨了道家哲学对中国文化认知模式的形成所起的作用。道家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等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认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与认知模式》
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如仁爱、孝道、礼义等的解读,探讨了这些观念如何构建了中国人的特定认知框架,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以上研究确定了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交往方式的以下核心特征,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人际关系的重视:
中国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种重视体现在尊重长辈、重视家庭和社会集体利益等方面。
二是家庭价值观: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认为至关重要。孝道、家族观念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是中国文化认知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道德和义务:
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强调个人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孝道、仁爱、礼仪等传统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构建了中国文化认知模式的基本框架。
4.2 国外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研究中深度访谈了一组中国读者,针对国外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反思。
受访者A谈及英国经典作品《简爱》中作者所描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与中国不同,但关于人性、自我价值的追求等主题却与中国文化有着共通之处,尤其女主角简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坚强和勇气,让他深受启发。
受访者B分享了阅读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后的感受,作品描绘的美国社会生活与中国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作品中探讨的权力、财富与幸福的关系,以及对个人梦想的追求等主题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这使得他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并产生共鸣。
通过这些访谈发现国外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化有相似的主题和价值观,同时也凸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种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丰富了中国读者的文学体验,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能力。
4.3 中国文化认知模式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影响
受访者C分享了其对美国经典文学作品《老人与海》的解读。在中国文化中,年长者常被视为智者和导师,而小说中描述的老人与海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观念相契合。由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限,他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一些与作者文化背景相关的细节,导致对作品整体意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受访者D谈及阅读俄国文学巨著《罪与罚》时的感受。作品中对罪恶、良知与赎罪的探讨在中国文化中也有所涉及。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的差异,他无法完全理解作品中所描绘的俄国社会现实与文化细节,这可能导致其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4.3.1 《1984》案例分析,George Orwell
在对这部英国小说进行案例分析时,研究发现其中涉及的政治体制、权力斗争和个人自由等主题在中国文化中也备受关注。然而,由于中国和西方社会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中国读者可能会以中国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来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导致对作者原意的误解或部分内容的忽视。
4.3.2 《白鹿原》案例分析,陈忠实
在对这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案例分析时,研究发现其中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如家族观念、乡土情怀和社会变迁等。这些文化元素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更加熟悉和易于理解,因此他们可能会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品中所揭示的情感和思想,而对国外读者来说可能会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理解力。
4.4 中国读者的受众反应调查
本研究设计了面向中国读者的在线问卷调查,发放500份,426份有效,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统计分析的可靠性。问卷第一部分包括受访者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第二部分包括对几部文学作品的评价和看法,以及对作品中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4.4.1 《麦田里的守望者》
60%的受访者认为这部作品深刻反映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挣扎和迷茫,引发了他们对自身价值观的思考。30%的受访者觉得故事情节不够吸引人,无法与主人公产生共鸣。10%的受访者对作品中的西方文化背景感到陌生,导致部分情节理解困难。
70%的受访者能够理解作品中的西方文化背景,并对其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有一定认同。20%的受访者认为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存在差异,但仍能够理解和接受。10%的受访者对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感到陌生,理解程度较低。
4.4.2 《了不起的盖茨比》
45%的受访者被作品中对财富、虚荣和人性的深刻探讨所吸引,认为作品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和意义。35%的受访者觉得小说情节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整体感受。20%的受访者对美国20世纪早期社会背景不够了解,因此对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理解有限。
60%的受访者能够理解作品中所描绘的美国20世纪早期社会背景,并对其中的文化元素有一定认同。25%的受访者认为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与中国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但仍能够理解和接受。15%的受访者对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感到陌生,理解程度较低。
4.4.3 《百年孤独》
65%的受访者认为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和家族史诗叙事令人难忘,对生命、历史和人性等主题有深刻的探讨。25%的受访者觉得作品情节过于曲折和复杂,难以理解,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整体感受。10%的受访者对拉丁美洲文学和文化背景不了解,对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理解有限。
55%的受访者能够理解作品中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并对其中的文化元素有一定认同。30%的受访者认为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与中国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但仍能够理解和接受。15%的受访者对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感到陌生,理解程度较低。
4.4.4 《失乐园》
50%的受访者认为作品中的悲剧命运和人性挣扎的描写感人至深,引发了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30%的受访者觉得小说结构复杂,难以理解,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整体感受。20%的受访者对英国文学和文化背景不够了解,对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理解有限。
45%的受访者能够理解作品中所描绘的英国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并对其中的文化元素有一定认同。35%的受访者认为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与中国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但仍能够理解和接受。20%的受访者对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感到陌生,理解程度较低。
4.4.5 《平凡的世界》
70%的受访者认为作品中的人生百态和社会变迁的描写贴近生活,引发了他们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思考。20%的受访者觉得小说篇幅过长,情节拖沓,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阅读体验。10%的受访者对中国文学和文化背景不够了解,对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的理解有限。
65%的受访者能够理解作品中所描绘的中国社会变迁和家庭生活,对其中的文化元素有一定认同。25%的受访者认为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与自身生活经验存在一定差异,但仍能够理解和接受。10%的受访者对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感到陌生,理解程度较低。
不难看出,中国文化认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读者对国外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方式,影响了其对作品中文化元素和主题的理解程度和态度。不同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元素和主题与中国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中国读者对作品的评价和理解呈现多样化特征。
5 结束语
本研究对中国文化认知模式对国外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样本的选择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次,文化认知模式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的阅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接受和解读方式,因此研究结果可能缺乏普遍性。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深入探讨个体差异并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学解读:儒道佛的影响[J].中国文学研究,2016,45(2):56-68.
[2] 李娟.跨文化认知模式中的中国与西方比较研究[J].当代文学研究,2018,10(3):45-56.
[3] 刘晓东.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国外文学情节解读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19,24(2):89-103.
[4] 陈玉婷.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一种新的方法论探索[J].翻译学刊,2020,15(1):22-35.
[5] 王丽.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国外文学作品接受研究[J].新媒体与文化交流,2021,6(4):7-20.
[6] 杨清,曹顺庆.重新审视“东方比较文学”[J].文艺理论研究,2022,42(6):30-49.
[7] SMITH J,ZHANG Y,LIU W.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atterns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J].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gnitive Studies,2015,12(1):45-60.
[8] WILSON A,THOMPSON P.Narrative preferences among Chinese readers: An explo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values[J].Asian Literary Review,2016,24(2):120-135.
[9] SMITH L,JOHNSON R. The impact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texts: A comparison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rea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 ature and Culture,2014,8(3):77-92.
[10]WILLIAMS E.Cognitive models in China and the West: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J].Journal of Cultural Cognition, 2015,9(4):215-230.
[11]ROBERTS M.Recep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Western literature: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curios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readers[J].Journal of Global Literary Studies,2016,5(1):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