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书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2024-10-18杨炘婷
摘要:书信作为主要的人际交流方式和传统文化载体,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人们传递精神与抒发情感的重要工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烈们纷纷将自己的理想信仰和思亲念乡之情寄托在一封封红色家书中,因此,发掘“书信”这一载体在现代文明中的精神价值与思政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梳理了古往今来“书信”这一文体的功能,鉴于近年来书信形式再现生机的现象,探讨红色书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有助于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营造育人氛围,增强文化自信,赓续红色基因,并且为红色书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书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践;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c)-0146-05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Red Lett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stract: As the main wa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carrier, letter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people to convey their spirit and express emotion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the era of war and turmoil, revolutionary martyrs placed their ideals, beliefs, and homesickness in red letter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spiritual value and ideological potential of "letters" as a carrier in modern civiliz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functions of the literary form of "letters" throughout history. Given the phenomenon of the revival of letter forms in recent years, it explor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red letter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will help universities innovat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reate a nurturing atmosphere,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continue the red gene, and propose practical paths for integrating red letter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etter;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ractice; Red genes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在网络时代,书信往来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更具情感、更显真诚,更有温度、更加珍贵。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常以书信的方式同人民群众、党员干部及各行各业各界人士交流互动,字里行间折射出他非同一般的思想态度、立场方法、格局情怀与个性特点。一封书信一份情,习近平总书记曾写道,“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1],字里行间饱含着总书记浓浓的人民情怀。新时代,高校也应将“书信”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书信在情感沟通、文化传承和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巨大影响,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教育。
1 书信概述
书信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播方式,过去的书信传递主要通过驿站制度来完成,寄送书信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才会出现“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这样的诗句。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人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的方式获得更加方便快捷的沟通交流,书信逐渐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尽管如此,书信兼备实用功能与情感属性,具备社交性、艺术性、仪式性多重特征,因此,将书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也可以促进书信文体推陈出新。
1.1 书信的功能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古代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乐毅的《报燕惠王书》,近现代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林觉民的《与妻书》、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当代有《习近平书信选集》等,书信铭刻着生动的历史与文化,也见证着文明的发展与走向。
最早关于使用书信的记载是在3 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当时就有君臣用马传递书信的现象。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对于“书”做出了解释:大舜云:“书用识哉!”所以记时事也。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书之为体,主言者也。扬雄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故书者,舒也”[2]。此文中还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在各国之间传达书信的使臣繁多,此时的书信更接近于公文;而汉代以后,更多文人开始采用书信的形式抒发积郁,寄托情感。可见书信一直以来都具有记录事件、记录言语和表达心声的功能。
关于中国传统书信的讨论,往往会关注书信的功能。首先是通讯功能,研究者会将目光聚焦于这一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层面发挥的功能,属于传播学的领域。如王晶在《理解中国传统书信——基于媒介物质性视角下的思考与分析》[3]中由媒介构成、媒介实践等方面展开分析,对书信的技术特性、物质结构及使用方式等加以阐释。其次是文学功能,研究者会集中讨论文学层面的书信文体,如张棣在《民国书信文体研究》[4]中将现代意义上的书信文体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尺牍体式区分开来,研究书信体文学作品。
1.2 书信文化焕发生机
新时代,书信交往方式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交流思想、指导工作、沟通情感的重要媒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各地群众、国际组织及重大国际会议等发出过多封书信,从守护祖国边陲的藏区牧民群众到留洋海外的莘莘学子,从扎根基层的人民教师到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从世界互联网大会到“南南人权论坛”,习近平总书记的信总是如期而至,谆谆话语,殷殷期待,温暖人心。《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共选入2013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的239封书信[5]。书信内容丰富,言辞恳切,少了一份严肃,多了“春风化雨”的亲切感,成为青年宝贵的学习材料,让原本对书信这种通讯方式逐渐疏远的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察书信传情的价值。
此外,近年来《书简阅中国》《朗读者》《见字如面》《bd69c11a5b1d5605401d5c4bb6a7c866信·中国》等青年朋友们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广受好评,节目中往往采取朗读与表演的方式对书信内容进行情景再现。节目选取的信件中包括许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红色书信,如,革命伉俪陈觉与赵云霄在牺牲之前给对方、孩子留下的绝笔信;战斗英雄黄继光在朝鲜战场写给母亲的家书;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千方百计为了回到祖国,写在香烟纸盒上的求救信……无一不体现了先辈们爱国爱家、无私奉献、服务人民、艰苦奋斗的珍贵品质。新颖的节目形式与炙热的革命情怀擦出了火花,使观众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2 红色书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青年应担负起记录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现代手稿书信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门类,其内容直观而生动地表现了书写者的思考和情怀[6]。家书纸短,家国情长。中国共产党人的遗书、手稿、家信等珍贵文献饱含着他们对祖国、对家人的热爱之情,生动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不懈奋斗、不负人民的高尚品格。
见字如面,提笔交心。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书信资源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探索红色书信中所蕴含的思想理论,提高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可以将书信形式应用到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中,组织学生学习感悟,诉诸笔尖,与前辈展开隔空对话,从而实现书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取得多重育人成效。
2.1 重思想:提高思想觉悟,赓续红色基因
以书信形式创新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使高校的专业优势,转化为纵深推进党史教育进程的奋进之力,推陈出新,深入发掘书信在审美欣赏、文化传承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开展对于党史中的书信的学习与普及等方面的研究。学习部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红色家书,跨越时空领略烈士遗风。实践部分则可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展开,高校可与红色场馆、红色专题展览等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与红色书信“面对面”的契机,引导学生追思先辈事迹,感悟初心使命,鼓励他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
2.2 育情怀:营造育人氛围,厚植人文精神
信是千里之外的眼睛,有一种温度感与仪式感。“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千百年前的书信,跨越渺远的时空仍能让读者感受到,那些或悲苦或慷慨的万般心绪,甚至于前人深沉的思想内涵和悠远的人生韵味。高校在将“书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号召青年学子与革命先辈隔空对话,在书信传递中坦陈赤诚心路,展现精神风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日常生活延伸、渗透。学生在亲笔写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能亲身感受到双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一期一会的相遇之美。
2.3 强信心:彰显传统魅力,强化文化自信
锦书云中来,尺牍传深情。以书信传情达意、寄予厚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生品读书信中的情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有利于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崇,提升文化自信。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综合运用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平台,融通新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深入激发大众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令红色书信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号召更多青年学生做先进思想理念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同时,在根植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书信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
3 红色书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书信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紧密围绕书信内容展开,依托“书信”这一独特的重要文化载体,设计富有特色的“信系列”活动品牌。首先,“学经典”。选择中国共产党员、革命烈士的书信,作为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详读书信,理解作者的情志与追求。其次,“写书信”。以“信”为媒介开展活动,鼓励学生与革命先烈、学者大家乃至专业导师、先进模范等进行书信对话,给学生带来品味书信文化内涵的契机,从而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实现对于书信文化缺失的补充。最后,“广宣传”,以书信内容为基础,创造性地应用朗诵、舞蹈、歌曲、情景剧的形式使红色书信“活”起来,将理论宣讲与思想传播融入字里行间,活跃于台前幕后。
3.1 阅读经典,扎实理论
红色文艺经典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生动创造,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力量,彰显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书信是红色文艺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清末民初尺牍文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书信传统的延续,以及以《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代表的众多西方书信体小说的译介,共同促成了书信体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阶段性的繁荣景象,如冰心《寄小读者》、庐隐《海滨故人》、巴金《寒夜》等。抗战时期,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难以切割,文学成为抗战的武器,因此,长于抒情的书信体作品出现了衰退的趋势。但书信这一形式并没有离开文学舞台,个人化的书信与作为时代背景的抗战全面联系在一起,出现了一批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红色书信。这些作品给予了书信这一文体超出本身交际功能、文学功能以外的思想传播的作用。红色书信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先烈勇敢无畏、不惧牺牲的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7]。
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革命先烈的历史事迹,切实体会英烈们的家国情怀和对理想信念的坚持,高校应组织学生阅读红色文艺经典,扎实理论基础,让革命精神润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高校开展阅读活动,应充分发挥优质师资和学长学姐的作用,组建“红色导师推荐书目+党员代表领学+入党积极分子跟学”的学习模式。党员领学代表可由思想较为成熟的研究生组成,由博士生导学团领衔红色经典阅读计划,深度探索党史学习资源,由硕士生助学团带动入党积极分子,对红色文艺经典中所展现出的共产党人精神面貌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与研究,纵深推动研学交流进程。同时,鼓励参与活动的学生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馈,或通过记录阅读随感重温党史感人瞬间,或通过读后感集锦缅怀革命先烈崇高品质,或通过书信交流表达学习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心得感想。
3.2 以信为媒,纸短情长
书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信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首先,紧扣红色资源,通过书信的表达方式,致敬英烈。高校应号召青年学子深入学习党史,重温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切身感受信仰的力量。以“信”作为党史学习新的载体,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英雄事迹,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以书信的方式与革命英雄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红色系列书信专栏,带动更多学生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和精神谱系,从中感悟真理力量、理想力量、人格力量,获得战胜人生中困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书信如诗,不仅能将英雄们的慷慨悲歌和未竟之言重新鲜活地演绎出来,还可以令学生从革命精神中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书信对话的方式,在弘扬传统书信文化的同时,也对青年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深入挖掘学校资源,拓展书信写作主体,扩大应用范围。除了党史学习教育,书信形式还可以广泛应用于高校的其他思政教育中。第一,搜集红色校史资料。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在每一所大学的建设进程中,都涌现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学术大家,流传着感人至深的佳话。高校应号召学生以书信的方式与校史中的“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书信中品读大师潜心耕耘的历程,接续大师奋发笃学的精神,抚今思昔,追根溯源,找寻自己的初心本色和使命担当。第二,开设导师互动专栏。高校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分学院、分年级、分专业给学生写信,以新时代书信突破传统交流壁垒,通过书信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生活经历和学习经验与感悟相对照。同时设置“回信”栏目,给学生提供沟通的渠道,通过传统的书信,使学生与导师交流关于个人的困惑,对于未来的企盼,培养学生对于学校、学院和专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第三,抓住特殊时间节点,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感、覆盖面和吸引力。高校应关注新生入学季、老生毕业季、新学期开学、期末考试周,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学雷锋纪念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以组织名义写公开信,扩大影响力[8]。
3.3 跃然纸上,多样宣传
书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学习方式、传播方式与实践方式,将红色书信转化为可视、可听、可读、可交互的思政资源[9]。
首先,要鼓励学生线下参与活动,根据红色书信内容,结合时代背景的变迁,排演情景“微党课”,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微”作品形式,着力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通过原创音乐剧、学生对革命英雄生平事迹的演讲、经典场景的再现演绎、当代青年学生与烈士的隔空对话形式,使先烈们的音容笑貌跃升笔尖,隔空对话之旅发人深省。
其次,应同步将作品公开发表于官方公众平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内容生产和传播上的引领作用。书信的呈现形式应不拘泥于文字,高校可以组织学生依托“书信”文本,制作“读信”的音频与视频,使教育对象全方位感受书信的魅力。让优质网络内容的传播更深入、更广泛、更有效、更精准,实现“互联网+”宣传工作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思政育人效果。
最后,挖掘属地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经常“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以南京为例,高校可充分利用属地资源,与南京市档案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等红色展馆联动,让学生在家书中重温革命历程,感受历史文物背后的革命文化内涵与现实人文情怀[10]。同时,在纪念馆开展沉浸式情景党课教育,通过追根溯源、存史启智、以文化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见证革命历史的作用。
4 结束语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组织学生对红色书信进行了认真研读、深入学习,感悟其中的深厚情怀与崇高风范,发掘“书信”这一载体在现代文明中的精神价值与思政潜力。在此基础上,围绕“书信”元素,策划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心理认同、情感融入,保持言行自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 刘勰.文心雕龙[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3] 王晶.理解中国传统书信:基于媒介物质性视角下的思考与分析[J].新楚文化,2023(27):76-78.
[4] 张棣.民国书信文体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1.
[5] 黄广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书信交往的重要创新:《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研究[J].人民论坛,2022(8):90-95.
[6] 王春法.担负起记录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重任[J].求是,2023(23):49-54.
[7] 赵星云.红色书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20.
[8] 商丹,肖亮.网络书信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3):78-81.
[9] 姜长宝,任俊霞.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为、应为、难为与何为[J].中国大学教学,2024(3):40-46.
[10]武俊言.纸质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造纸信息,2024(5):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