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路径探究
2024-10-17石淼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具有丰富的内涵,旨在强调育人目标不仅是进行文化学习,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蕴含着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承“三全育人”的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从不同层面,发掘更深层次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在课堂进行,还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配合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课程育人;大学语文;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从学生走进校门到毕业,学校都要精心安排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育人教育工作。
一、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相关概述
(一)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大学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工具性是指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母语文化,运用母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的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教学内容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不同于思政课程的直接化。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是隐性的,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散文、富有韵律美的诗词中,间接感受到道德力量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涵养学生的道德观,还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总结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教材的名篇,通过深度发掘,都有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例如,杜甫、白居易关注社稷民生、忧国忧民思想,司马迁、苏轼、柳宗元在逆境中,面对生活的达观态度;岳飞、陆游、张孝祥等人的爱国情怀;沈从文作品中生活中平凡人物的真善美情怀,都具有人生借鉴价值和审美价值。
利用大学语文进行课程育人,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语文教学内容,还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大学语文课程育人不仅有可行性,还有必要性。
(二)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重要意义
“三全育人”理念下,利用大学语文进行课程育人,具有三重意义。
第一,可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来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符合这个条件,因为语文包含的内容丰富,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最大限度挖掘语文课程中的育人资源,符合“全员”特性;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不仅有历史、自然科学、心理学、审美观等丰富内容,将古今中外历代人民的智慧精华熔于一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符合“全方位”特征。利用大学语文进行课程育人,发掘语文内涵,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第二,丰富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目标逐渐以“立德树人”为主,教育部在2019年就提出,要加快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用课程思政的方式,全面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形成。利用大学语文进行课程育人,有助于从通识教育课程的视角来丰富思政理论教育体系。随着网络化发展,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多样化的环境中,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发展,在思政教育方面,传统的单一课程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利用多学科课程融合思政的方式,全面进行思政教育,大学语文因为自身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可以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来丰富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第三,顺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20世纪高等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人才,以学生就业为指导;随着时代变化,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从单一的技能型要求,转变为综合性要求,因此,立德树人,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大学语文因为自身丰富的内涵,可以顺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1]。
二、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现状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学语文教学时间不足。由于大学语文是公共课程,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课时不足,课程安排没有达到“全程性”标准,大学语文学只开两个学期,之后就不被重视,这样的课程安排,达不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第二,大学语文的教材与学生心理发展不符。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随着年龄增长,以及环境的变化,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教材应该切合学生成长规律来安排不同内容,但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没有做到这一点。
第三,教师教学方式和考核机制落后。目前,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按照传统模式,通过教师讲解来进行教学,延续了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倾向于语文工具性,忽视了人文知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结构、作品审美方面的分析,并没有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很高。目前大学语文在评价体系方面,只重视学生的语法知识掌握情况,对大学语文的要求,只需要考试超过70分就合格。这种评价方式也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课程育人平台单一。大学语文课程育人,不能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不同平台来完善,让学生在生活中来践行课程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但很多大学的语文教学完全依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不重视语文课程内容,也没有在社会实践中去落实理论知识,不符合“三全育人”中的“全方位育人”要求。
(二)大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当前很多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明显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对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理解不够,这不仅是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育人观念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代的高校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教学导向,但由于高校扩招影响,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理念方面还是在迎合市场和社会观念,将学生就业率放在首位,认为学生就业率高,生源会有保障,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才会出现语文课程设置时间短而少的现象,容易导致语文教学无法与思政相联系。
在教师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在教学中都缺少思政教学内容,一些老教师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短期内很难改观。
在评价机制方面,高校大学语文的评价方式仍然停留在试卷考试方面,只重视语文知识方面的考查,很少将道德观念与生活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对传统道德观、人生观的理解。对于语文教师个人能力的评价,也是将全班语文成绩作为考核内容,没有将语文与育人观念相结合来进行考查,这样的评价机制,容易导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偏差。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包括高校教学理念、教师教学方式和考评机制不够灵活、育人平台单一等,只有从这些问题入手进行改善,才能达到育人目标。
三、大学语文课程育人优化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理念,增加大学语文教学时间
“三全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良好修养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育人目标不能唯分数论,从学生的道德观、人格、心理健康、个人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多方面培养。语文课程因为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高等教育在课程构建方面,要重视语文课程教学,增加大学语文教学时间,让大学语文伴随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二)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安排语文教学内容
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特征和身心发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同年级的心理特征来安排教材内容。语文教学要和思政教学、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相结合。需要语文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来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根据学生的身心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从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让语文教学和思政、日常生活互相融合,做到“全员育人”。
例如,刚入校的大一学生,对于大学生活充满向往,感觉新鲜。他们从不同地方汇聚在一起,有全新的学习环境和新同学,他们迫切希望能尽快融入新集体中。因此,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应该安排关于友情、诚信、集体观念之类的内容,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友情观念,培养他们爱集体的情感。
一学期之后,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职业规划,处于准职业人的成长期。在学习方面更加侧重专业学习,语文教学内容应该配合专业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在教材中可以安排关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能工巧匠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如宫殿、庙宇、桥梁设计,以及传统手工中的刺绣、点翠、印染、缂丝等工艺,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树立工匠精神,做好职业规划。
由于大四学生就要开始实习,去面对社会,因此,大二大三的语文要安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例如,苏轼、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诗词、散文,都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可以供学生借鉴。
(三)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改进教学方式和考核机制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关键在于教师和教学方式,因此,全员育人还需要加强大学语文教师师资培养,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还要具备历史知识、心理学知识,并善于钻研,能够从文学作品中发掘蕴含的道德观和人文价值观,而且能够用浅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传授给学生。
教师的考核需要从综合能力方面来进行考核,对于已经任教的语文教师,也要从课程思政角度对教师提出新要求,让教师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来丰富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2]。更重要的是加强师德管理,让语文教师利用个人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因此,大学在建立大学语文课程团队时,对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必须不遗余力建设一支涵盖大学语文教师、艺术类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在内的集学科知识为基、艺术涵养为辅、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团队。还需要各种运行机制的保障及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才能达到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创建多元化平台,全方位进行大学语文课程育人
大学语文课程育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要通过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方式,让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融合,利用全方位教学方式,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体现,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多平台教学,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来强化课堂知识。
校园文化方面,可以从课外阅读活动和社会新闻讨论来进行,课外阅读可以通过阅读整本书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例如,学习《论语》《孟子》片段之后,去阅读完整版《论语》和《孟子》,就能深刻理解传统道德观,提升自我修养,在生活中就会努力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除了语文教学,还需要通过校园体育活动来实践。体育活动需要多人参与,人员之间需要配合默契,发挥个人优势,成员之间互相包容,才能保证自己的团队取得优秀成绩。通过体育活动,树立集体意识,远远胜过语文课程教学。
课程育人应该通过不同平台,不同方式,结合理论知识来进行。随着网络发展,热点社会新闻也容易使大学生参与讨论,热点新闻不仅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关于道德的讨论。因此,校园文化要鼓励学生去关注社会热点,参与到热点事件的谈论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辨别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中,还可以通过社会各界对热点事件的评论,倾听不同声音,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3]。
大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有宽裕的时间,可以让他们在暑假参与社会实践。例如,让学生去民工劳动现场,让他们通过观察,感受自己父母的劳动,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尊重父母;让学生去农村实践,了解当代农村与传统农村的区别,感受农民生活的不易,树立关注民生的情怀;通过对交警、消防等工作的观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在生活中培养道德观,也为今后的实习打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注重过程性考核,细化考评细则,丰富考评形式,除了课内知识能力考核,更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比如利用抖音、微博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宣传,戏剧演出、演讲比赛、朗诵汇演、诗作画、以画题诗、拟写宣传标语文案、舞台展演串词及作品简介等实践训练成绩作为考核绩点,完善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形成新的考试管理机制。
结束语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育人是首要,学校方面要敢于开拓,学校领导要鼓励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创新,利用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采用多元化方式,立足语文课堂,运用校园文化和网络平台,完善育人体系,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秀.协同育人视角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实施对策[J].时代报告(奔流),2023(3):124-126.
[2]丁志梅.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路径研究[J].汉字文化,2023(24):25-27.
[3]谭旭.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教育,2023(26):37-39.
作者简介:石淼(1984— ),女,汉族,陕西汉中人,陕西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陕西艺术职业学院202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路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2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