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影响下高校培养人才路径探究

2024-10-17李长祥

华章 2024年15期

[摘 要]高校作为国家育人育才的孵化基地,怎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培养出新质生产力影响下具有更好竞争优势的、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界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之前学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学生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研究现状为起点,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对高校学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了新质生产力影响下促进高校学生高质量发展路径:要紧跟新兴产业,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依托科教融汇,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依靠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人才;实践路径

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社会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新质生产力不仅指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形态,强调绿色、智能、高效等特征,更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三个生产要素的质态变革和整体优化。同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摇篮和人才聚集的发源地,也是创新的重要能量源泉。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下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探讨新质生产力影响下促进高校学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符合新质生产力影响下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学生,探讨新质生产力影响下促进高校学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学生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新质生产力之于高校学生发展的理论研究现状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创新的、高质量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形态,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和先进水平。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其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它的出现也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并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良才(重庆师范大学)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绿色技能人才培养》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是绿色生产力,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助力绿色技能人才的培养[1]。这一观点为高校学生培养提供了绿色发展的视角,强调了环保意识和技术技能的重要性。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进一步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底层逻辑,强调了科学、技术、产业、经济的深度协同[2]。这一观点为高校学生培养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陆宇正(天津大学)在《新质生产力涌现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挑战及其因应》文中则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挑战及其应对策略[3]。这为高校学生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尤其是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评价体系等方面。肖峰和赫军营(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新质生产力与人的新发展——基于智能生产力的考察》中以智能生产力为代表,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人的新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新质生产力对人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技术驾驭及共享协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条件[4]。

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还为高校学生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多位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人的发展、教育培养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实践建议。这些研究为高校学生培养提供了方向,即:高校人才培养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注重数字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路径展开研讨。

二、新质生产力影响下高校学生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包括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学科交叉融合度不足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具有更宽广的知识面。高校需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高校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助推学科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学习不仅限于自己专业所学科目知识的习惯。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跨学科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全面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用人单位使用更高标准聘用人才。高校需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人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等,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高校还需要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共同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新质生产力影响下促进高校学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紧跟新兴产业,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高校应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开设科技创新课程、组织科技创新竞赛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大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建造力度,与校园文化、各地特色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一格的孵化基地品牌。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创新思维、商业模式、产品设计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高校还应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获得感。通过定期举办“校园创新挑战赛”,鼓励学生团队提交他们的创新项目并进行路演,优秀的项目不仅有机会获得创业基金的支持,还能为省赛和国赛选拔人才。竞赛形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锤炼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高校还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给学生多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通过积极与地方高新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在这里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参与到真实的项目研发、实践中去。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依托科教融汇,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高校应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跨学科项目等方式[5],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跨学科研讨会或成立以不同专业特点为特色的亮点工作坊,让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前沿问题,分享研究心得,展开深入讨论,萌生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建设。通过组建由多个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工作室等,共同开展综合性研究项目,不仅能够加速科研成果的产出,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这些举措,高校可以有效提升跨学科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培养出更多具备丰富学科类理论知识、全面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依靠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校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刻的改革和优化。高校需要密切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以此为基础调整人才培养策略。

首先,高校应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除了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还需强调实践技能、创新思维,以及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的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内容。

其次,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校应引入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数字赋能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关于教学模式,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和行业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这种让学生走进企业,深入行业的合作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还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深知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为了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活动,让他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同时,鼓励教师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或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以拓宽视野,提高学术水平。

重视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设立科研基金,支持教师开展创新性研究项目,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高校还应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参与实际项目和产学研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这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也为高校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新质生产力影响下高校人才培养展望

新质生产力影响下促进高校学生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不仅涉及教育领域,更与经济、科技、社会等多个层面紧密相连,其复杂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将会不断影响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与创新,以满足社会对于高校学生的要求与期盼。关于新质生产力影响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展望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首先,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制订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通过详细剖析其构成要素、发展动因,以及未来可能的演变方向,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其对高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影响。

其次,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对高校学生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影响机制,把握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学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如何作用于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它又是如何通过改变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再者,继续探讨出更多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校学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为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为丰富和实用的思路。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高校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变革。这包括但不限于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方法的革新、实践平台的拓展,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等。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策略研究,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完善提供方案。

最后,加强实证研究是验证相关理论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关键。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我们可以对新质生产力与高校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更为精确的量化分析,通过量化分析到质化理论成果的展现,不仅可以检验现有理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为未来的人才培养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实践指导。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是一项伟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只有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通过多维度的探究和实证,方能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更新、迭代,以及高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结束语

新质生产力对高校学生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高校培养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本领、全面综合发展学生的需求日益提高,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需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要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多方面的协同努力,共同促进高校学生高质量成长,同时,也要关注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良才.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绿色技能人才培养[J/OL].当代职业教育,1-7[2024-05-30].https://doi.org/10.16851/j.cnki.51-1728/g4.20240528.001.

[2]金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底层逻辑[J/OL].思想理论战线,1-7[2024-05-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2184.d.20240523.2125.002.html.

[3]陆宇正.新质生产力涌现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挑战及其因应[J/OL].当代职业教育,1-9[2024-05-30].https://doi.org/10.16851/j.cnki.51-1728/g4.20240527.003.

[4]肖峰,赫军营.新质生产力与人的新发展:基于智能生产力的考察[J/OL].河北学刊,1-8[2024-05-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020.C.20240522.1043.004.html.

[5]薛莉萍.新课标下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定位及策略[J].教育,2024(10):75-77.

作者简介:李长祥(1992— ),男,汉族,四川隆昌人,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级助教,本科。

研究方向:思政教育。